-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为先君补办追思会 [2022/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再聊“泡妞” [2020/07]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对于「国泰事件」的应对建议 [2023/05]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有关《中华传统小年小考》
雪梨子
不佞从大学时期就留意中华传统小年究竟是何日?该节日源自何时?又为何在腊月二十四与腊月二十三之间变化,迄今三十多年了。
从官方媒体在八十年代的求同存异,到「长者」执政时开始官媒如央视以北方习俗为主,但会兼带提一句“我国大部分南方地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到近十年来浙江、江苏和湖南卫视的主播们均异口同声、字正腔圆、大义凛然地宣称“今天是某月某日星期几,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小年。”耳闻目睹这样的变迁,心里五味杂陈。
其实我们今天所说的小年,在中华传统岁时节气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历史既不悠久,意义也不那么伟大。无非是赵宋王朝“偃武修文”政策下社会繁华到极致的一种过节方式。交年,即新年前的倒计时,新旧交替的过渡期,英文里的transition period而已。这个小年节日又随着赵宋的南迁而影响中国的南方地区。但有趣的是,因五代十国后的部分北方地区一直在辽、金和西夏领导下,而蒙古人建立元朝后更是加快了民族习俗的融合,待朱元璋“驱除鞑虏”后,朱明王朝一直致力于“恢复中华”--恢复两宋保存下的中原传统礼仪、文化习俗也。因这个节日小,故鲜有民俗专家去研究这个小年的源头与演变。又因这个节日变化繁复,故南北两方曾争议不休。
因此,不佞开始自行研究、探求究竟。由于民俗专著对小年的论述少,或语焉不详,故不佞干脆采用了最笨拙但也是比较实在的一种方法--通过历代南北地方志中有关小年的记载描述来统计各朝代中国人在腊月的那一天祭灶,通过统计数据来分析小年演变的规律。
记得梁任公曾论中国的地方志,认为缺点是杂芜不整,“大半成于俗吏之手”但因中国幅员广阔各地礼俗习惯不易,而方志则记载了不少过去那些「良史者」不录的真相,可供“吾侪披沙拣金”。这也是不佞花一年时间翻阅两百本南北县志的直接动力!
前贤诚不我欺,通过对历代方志的查阅,基本可勾勒出如下规律:
1、中国人今天过的小年形成于北宋的汴京(今开封),以腊月二十四祭灶。
2、南宋时期也盛行于所辖省份如江南、浙闽等省。但北方地区汉人那一天过小年则不详,原因是当今保存下来的明朝前地方志仅二十余种,且多是南方省份。
3、明代的方志记载中,南方州府县和大部分的北方州府县是腊月二十四祭灶,也有少部分县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一个现象是离明朝帝京附近的县如宛平、大兴、良乡、沧州和南皮等州县都是腊月二十四祭灶,而离京城比较远的县比如胶东半岛的福山县却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是否可说明元代的北方州府汉人受外族统治者的影响,多已在腊月二十三祭灶,待到朱明王朝“恢复中华”后,逐步移风易俗,因此,京畿区域的改的比较彻底,而边远地区比较慢?
4、满清入关后,皇家贵族都以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影响北方的周边地区。同样也有个现象:不佞查阅顺治康熙年间编撰的北方县志中尚有腊月二十四祭灶的,但到了乾隆以后的北方县志中就基本都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了。这是否又说明,北方人民在明朝二百多年统治下改变的小年时间,在满清皇帝的影响下,逐步又变回到蒙古人统治时期的习俗了。因顺治、康熙时代离明朝崇祯年很近,尚未受到清朝皇族国戚的影响。到乾隆时期,已经百年,因此绝大部分都遵循皇家规范了。当然,不佞也曾看到光绪年间编撰的《项城县志》仍注明,腊月二十三祭灶,也有人腊月二十四。
老家楚乡流传一句俗语“老子就是怄不得这口气”,用作老人们对任性使气的年轻人做错事后的训诫,也可作为某人做成某种事后的夸奖。五六年前花近一年的时间泡在图书馆查阅国内翻印(主要有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辽宁图书馆,而辽宁图书馆的翻印部分方志还来自日本收藏)的地方志,做这番各地小年的查询整理,的确有些受这句故乡俚语的蛊惑。现在想来的确可笑,其实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蛮好的,太平盛世,物资供应丰富,提早一天开始进入新年的倒计时,不更好吗?另外,腊月二十三开始交年期,到新年正好是七天,暗合西方上帝创世七天的神谕,顺应了世界潮流。还有,提早一日贿赂灶神,比起临阵磨枪,在灶神升天的当日来敷衍,显得更有准备更有诚意。哈哈,一石三鸟。因此,不佞绝无鼓励改变当下风俗之意图。今天,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满人、蒙人和以前的苗人、土家人等少数民族一样,早已融入华族,满蒙苗壮等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应视为当今中国人的祖先之一,其风俗也是中华传统的一部分。没必要改变,也没有必要将之追溯至汉唐三代。
这篇《中华传统小年小考》于四年前墙内首发后,逐年受到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某年的小年期间,墙内某著名媒体还以头版噱头文章称“腊月二十四才是中华民族小年之正宗”,该文绝大部分皆抄袭拙作(拙作之笔误亦照抄了)。未经申请就变相抄袭图文本已为读书人所不齿;更恶心的是,该文还以谁更正宗的标题来吸引点击量,引起南北网民之纠纷,这就更不能容忍!
值得一提的是,拙作曾提到有人在百度百科窜改南宋诗人范成大诗句的例子,并提供了截图与链接。这次再点击那个链接,发现已经更正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截图保留以为士林之耻,也与网上码字宏论者一道引以为戒。
读这些明清地方志的感受:明清两朝五百多年,除满族皇帝的剃发令外,封建王朝对民间风俗多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比如河南新乡,曾属北宋,在“靖康之变”后为金人管辖,后又被蒙古人统治,前后达二百四十年之久,明代正德年修撰《新乡县志》,主修者谈到该地风俗时有“金元夷夏杂处,风俗益偷,国朝混一以来百四十余年,斯民洆濡圣化,故今男耕女织、士业诗书淳朴是尚,浇漓尽革矣......”。以夷来称呼金元不妥,鄙视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不对。但文字中所用的“洆濡”二字却形象,这说明朱明王朝为恢复中华传统习俗,并未使用霹雳手段,而是“洆濡”,沉入水中浸泡之意。相信文明的力量。而花费了一百多年时间,以文而化之,谓之“文化”。
昨天拙作旧文重发后,有文友称他们竟不知道有这个腊月二十四之说,令人震惊!八十年代权威的解释还是灶神腊月二十四升天,而北方地区的人民提前一天祭灶,南方人则当天祭灶。不佞注意到鲁迅先生居京以久,也曾在文章中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可见,大部分的南方人对于将祭灶日提前一天是认可的。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样的民间误传俗语就不值得在全国流传。正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句“古传腊月二十四”,就没必要改成“古传腊月二十三”。以前抓过一个贪官,他将党部政府大楼修建成的像“白宫”,事实上图片上看更像美国的国会山。却赋予他“白宫书记”。我们央视、新华社的各级官员花费那么多公款游览美国,难道美国国会山与总统府白宫的建筑模样还没辨认清楚??却一直以讹传讹向广大人民群众宣讲“白宫书记”,让民众对美国白宫的印象一直混淆为国会山,也让他们永远成为“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从而在有人鼓吹民主的时候他们说咱国民众素质太差......
咱新朝能否别太猴急,红色江山万年长,慢慢来?一下子将「外婆」改成「姥姥」,当着上亿的电视观众称“全国人民在除夕夜端上热气腾腾的饺子”,与强行、片面宣讲“腊月二十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小年”一样,都是对其他人群的不尊重。况且,这个人群的数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呢?
厘清历史,尊重现实,保护弱势,顺应潮流,共创未来。固所愿也。
2021.02.05随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