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2022/10]
- 父亲的死 [2021/03]
- 父亲死,故乡就没了 [2020/08]
- 江青同志--读《还原一个真实的江青》 [2020/10]
- 特别的生卒日--先父去世周年祭 [2021/03]
- 抹黑华为可休矣! --兼谈中国网络安全 [2021/04]
- 为先君补办追思会 [2022/10]
- 王光美回忆中的江青 [2020/10]
- 从亚特兰大枪杀案看媒体报道的选择性 [2021/03]
- 再聊“泡妞” [2020/07]
- 江青同志(下) [2020/10]
- 网遇“英国女骗子” [2020/10]
- 我看上海人 [2020/06]
- 身处澳洲看中澳关系 [2021/06]
- “出任务” [2020/10]
- 汉语是世上最丰富的表达语言? [2020/07]
-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2020/08]
- 我们还有羞耻之心吗? [2020/08]
- 王光美记忆中的“三年困难时期” [2020/10]
- 驳易中天“中国人无信仰” [2020/08]
- 再论“羞耻之心” [2020/08]
- 简评方方“有态度的文学” [2020/09]
- 对于「国泰事件」的应对建议 [2023/05]
- 网络交游的启示 [2020/09]
- 谈“骂人” [2020/06]
闲谈“古不墓祭”
--《说孝》系列之二
雪梨子
前些天在好友叮嘱与催促下匆忙完成一篇《说孝》,文中提到中华先民“古不墓祭”的遗风,引来几位方家朋友的探讨。这个话题,值得多说几句,算作“答友书”。
“古不墓祭”,按明末大儒顾亭林先生的说法是出自《记》,但现存的《礼记》并无这几个字。清朝学者后予以勘误,指出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明帝纪》。不过,《礼记·曾子问第七》中则通篇记录了曾子请教孔子【上至天子,下至士大夫的祭祀范围、规矩与礼仪】。而祭祀自己逝去的父祖,都是在“宗庙”里进行。“庙祭”对应的是“墓祭”,孔子与曾子有关祭祀的问答都是在庙,而不是到墓地。因此,《记》中通透着先民“古不墓祭”的丧葬礼仪与哲学思想。亭林先生说“古不墓祭”来自《记》也算大体不虚。
同样是《礼记·曾子问第七》中,曾子问了孔子一个特殊情况:如果宗子去了他国回不来,怎么办?(这是在春秋时期常有的事,诸侯的嫡子有些是避祸逃亡、有些则是做人质)孔子回答:他可以在当地望着父祖的墓地,修筑土坛,按四时来祭祀,如果他死了,就由庶子先到墓地禀告,再回家祭祀。(原文:曾子问曰:“宗子去在他国,庶子无爵而居者可以祭乎?”孔子曰:“祭哉!”“请问其祭如之何?”孔子曰:“望墓而为坛,以时祭。若宗子死,告於墓,而后祭於家。......”)
顾亭林先生认为:这个“告於墓”可认为是最早的“墓祭”记录。
“古不墓祭”的思想,除了鄙人上篇所说的“现实主义”,即方便、勤俭、省时外,也有形而上的原因:古人认为死者灵魂已离开躯体,回到了家族的宗庙;既如此,怎么能跑到一个毫无灵魂的躯体安葬处去祭祀呢?
但人毕竟是感性的、质朴的,灵魂无非是一种哲学上的假说。对于生者,逝去亲人的躯体才是最直接、最真切的感受。拜陵祭墓,只要条件许可,总是让人心思神往去行动。孔子告诉曾子什么情况下“告於墓”,那只是最早的“墓祭”说法,而真正的墓祭实践,是在孔子死后,他的优秀学生子贡在其墓地旁搭个小棚,独自陪着老师地下的躯体,三年后离开,被视为“守丧三年”的典范。
虽是典范,却难以推广!大家认为子贡此举因自己是孔子的学生,仅门人而非家人,门人不得奉其庙祀,为了表达自己特殊的感情,子贡才“庐于冢上”。这属于“亡於礼者之礼”, 当然不值得推广!为啥人家同是优秀学生的曾子他们不也筑庐冢上呢?!
以上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对“墓祭”的改革尝试,对民间的影响不大。但若是君王要“墓祭”,那就门板都挡不住了。
东汉之明帝,为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所生,是典型的皇二代。不少人对他的了解源於“佛教传入中国”的故事,据说孝明帝梦见一高大金人立于宫殿,后化作一道白光西去,于是就有了后来请白马驮经书的传说。窃以为这个梦乃后人编织,此处略而不论。但孝明帝的另一个梦不那么有名,却更接近于真实。永平十七年孝明帝“夜梦先帝、太后,如平生欢。既寤,悲不能寐。即案历,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本来孝明帝即位后就在每年正月上丁日拜谒原陵的,但因做了这个孝心拳拳又意义深远的梦,一查黄历翌日吉祥利祭祀,于是他就下令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墓祭”。这个故事当然感天动地,但若设想一下皇宫与陵园的距离至少几十里,有些上百里,孝明帝的皇考汉光武帝刘秀之墓--原陵距洛阳城至少六十里地,以差不多两千年前的车马、路况看,皇家御辇得花上大半天,而那些文武百官就更辛苦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劳命伤财的孝道!而汉孝明帝兴此风则是从他即位就开始了,史载“百官、四姓亲家妇女、公主、诸王、大夫、外国朝者侍子、郡国计吏会陵”。那些没能力和资格与御辇随行者就得提前半夜动身。《红楼梦》里有记载贾母带着诰命夫人们去皇宫朝贺的细节,多辛苦、多累人?那还是在皇宫,在室内,想象一下若是去六十里开外的陵寝,大部分时间在室外......
因此,对于如此不切实际、劳命伤财,还不符合上古风俗的礼仪,到了三国时期就给魏文帝曹丕否定了,他下诏:“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继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於庙。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廄,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在选好自己的寿陵首阳山后的诏书中也有类似思想:“骨无痛痒之知,冢非栖神之宅,礼不墓祭。......”
到底是建安七子,连诏书都有建安风骨。不得不说,曹丕的决定符合时宜,又顺应古风。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
尔后,还是陆续有某些帝王零星去拜陵,但“墓祭”相比“庙祀”,始终未能形成主流。
墓祭与庙祀相比,有以下不同:
一、墓祭是祭祀死去亲人的躯体,而中国先民认为死人的灵魂会离开躯体,回灵到皇帝的太庙、家族的祠堂,或家里的灵位--至今民间尚有逝者头七回灵之说。故祭庙、祭祠堂或灵位在理论上比祭墓要“科学”,古人包括宋代的欧阳修都斥责那些空置祠堂而跑到墓地去的行为是“野祭”。
二、从祭祀的效率看,庙祀可以一次性祭祀本族的始祖、高祖、一直到刚去世的父母。但如果去墓祭,那一天只能祭一到两位,尤其是那些尸骨无踪的先祖就没法祭祀。
三、墓祭路途遥远,花费时间长,如果全员参与,工程浩大,无法持续。反之,在全族住宅附近的氏族祠堂,全族的大多男丁都可参加,本族女眷也方便帮忙料理祭器、祭品等,经济省时,还可以增加本族后代的人员往来。
顾亭林算是名教的卫道士了吧?他也抨击孝明帝的做法是“陵之崇,庙之杀也;礼之渎,敬之衰也”(引自《日知录·卷十五》)。站在现实、省约、节俭的角度,窃以为亭林先生批评皇帝的话完全正确!如果为了一己之孝,而让百官万姓劳碌奔命,那么这种孝就是“一己之私了”。
孝,不能超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传统思想--这是中华天理!
作者壬寅端午节祭祀先父母
友人跟我争辩:撇开灵魂是否离开躯体的哲学问题不谈,“古不墓祭”是因当时的交通不便,但今天许多人都有私家车,去公墓方便,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呢?余笑答:如果您按传统礼仪坚持到公墓祭父祖,那每年至少得去十趟!!不信,中国传统的祭祖日子有除夕、大年初一、上元节(正月十五)、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冬至、腊八节......加上您去世的父祖辈的生日与忌日!朋友默然。
今天,从现实的角度看,恢复家族祠堂不大可能了。但稍有条件的孝友可在家里为刚死去的父母设置灵位,四时祭祀,远比逢年过节跑到公墓去烧纸钱要方便,也有意义的多。而且,还符合真正的中华传统。
故,借友人网上线下的探讨,再写几个字,与有兴趣的孝友切磋。
雪梨子2022.9.15-16於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