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耶鲁毕业的村官 – 秦玥飞,当朝驸马? [2023/06]
- 秦刚身世考:与博古、李维汉、董存瑞的关系 [2023/07]
- 赵少康是统派、独派、骑墙派? [2021/02]
- 商人郭文贵和国脚郝海东的“新中国联邦”何在? [2021/07]
- 2024年的台湾,谁主沉浮? [2021/02]
- 如何评价刘志军?贪官、罪犯乎?高铁功臣乎? [2021/04]
- 比港台更亲近大陆 - 可爱的缅甸果敢、佤邦同胞 [2021/03]
- 郭文贵栽了,新中国联邦怎么办? [2023/03]
- 台湾统派的现状和未来 [2021/04]
- 两岸关系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为何大多数台湾人临危不惧? [2021/03]
- 军人当政的虎狼之国,缅甸华人割据政权 – 佤邦缘何30年屹立不倒? [2021/03]
- 眼中的文革,观“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有感 [2021/05]
- 同宗同源、相生想杀的三大宗教 [2023/10]
- 失而复得的团聚,一家四口打牌记 [2021/03]
- 李总理告别仪式,其妻女为何不同调? [2023/11]
- 天安门事件:四五与六四的不同结局 [2023/06]
- 俄乌战争与抗日战争本质上的不同 [2022/04]
- “新疆种族灭绝” 与中国的人口问题 [2021/02]
- 泽连斯基是否是乌克兰的民族英雄? [2022/03]
- 911的根源:本拉登与美国的爱恨情仇 [2023/09]
- 阿以冲突,观近日联合国混战 [2023/10]
- 乌克兰问题上,普京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2022/09]
- 俄乌战争,国人挺俄人数众多的原因 [2022/05]
- 解放军攻台惨败,美智库的兵推是否靠普? [2023/01]
- 北溪被炸,美俄英波乌谁是凶手? [2022/10]
- 崽卖爷田不心疼:台积电在美设厂之我见 [2022/12]
- 从金门撞船看台湾:怀威而不怀德 [2024/02]
- 大陆攻台,躲在故宫和台积电是否安全? [2023/03]
- 华裔庄文浩的反华急先锋之路能走多远? [2023/05]
中国历史虽有数千年之久,但纵观中国历史,相对于西方与中东,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有着极为特殊的循环和周期律,也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国历代王朝总是不能长久存在,共同的特点是轮回式暴力革命。
帝制中国的王朝更替如此地有规律,以至于不停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中国历代王朝的衰落,总逃不过四大周期律: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不均;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减产;蛮族入侵导致的统治崩溃;特权阶层腐化导致的行政低效。这四个现象交相辉映,宛若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不管有多少改革家呕心沥血,却都逃不过这相同原因导致的死亡。
以上几点无论如何复杂多面,但是还可以归纳为一个字“钱”。也就是说,中央政府没钱了,玩不转了,王朝撑不下去了,所以塌了。
1.中国历代王朝灭亡与财政
那些小的王朝姑且不论,诸如汉、唐、宋、明、清,甚至最近的蒋家王朝等在王朝末期都陷入了财政困难,这是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
西汉,汉武帝掏空民间经济后,帝国税收在官僚膨胀和地主阶级荫庇下逐渐萎缩,最终无以为继;
东汉,世家大族蔚然成风,民间税收大部分被中间阶层的世族所抽取,国家财政无力,限制中央集权,对外战争和农民起义托垮东汉;
隋朝,隋炀帝雄心万丈,干了许多名君几个人的大事,用工、用兵无度,最后财政无以为继,天怒人怨、群雄并起、天下大乱,最后丢了项上人头;
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坐大,藩镇税收大部分进入节度使腰包,帝国税收无着,藩镇叛乱不断,五代十国就是藩镇的延续;
宋,以中央养兵化解地方割据,财政支出庞大,开国就实行重税,收缩开支的范仲淹变法和扩大收入的王安石变法都失败后,以通货膨胀苟延残喘;
明朝的情况最为典型,下面将单独列出详谈;
清,一直到鸦片战争,国库依然有盈余,最后巨额的对外赔款压垮了清朝财政。
2.明朝灭亡与财政
每个朝代遇到的财政根本问题是不一样的,那么明朝的根本问题出在哪儿呢?
首先,不是官僚的税收抽成,这个问题历朝历代都有,甚至更严重;其次,不是货币贬值,西汉、唐、宋都有大幅度的货币贬值,这是应付财政困难的临时之举,也不是根本原因;然后,不是战争,明朝的战争算是较少的了,西汉平匈奴南越、东汉与羌打了60年、唐与吐蕃打了100年、宋朝就更不用提了。
明朝的根本问题是僵化死板的财政制度,财政收入几乎全靠农业税,财政收入基本被限定死了。明朝重农抑商,奉行大陆孤立主义,连西域都不要了,以小农经济立国,将中国打造成封闭的铁桶阵。在朱元璋的设想里,帝国封闭不扩张,对内小农经济,限制官僚系统膨胀,稳定的农业税收足够应付帝国运转,可保朱明千秋万代。
相比汉唐宋,明朝财政放弃了两块肥肉:国营收入,主要是盐铁专营,这是历朝统治者快速扩充财政收入的不二法门;商税(包括财产税),宋朝工商税就达到了1500万两。
而且,明朝货币为白银,由于银子只和储存量、开采能力有关,政府不能控制,也就是遇到紧急问题,想制造通货膨胀都不可行了。
财政收入上,两税法实施一段时间后,逃户和土地兼并将导致税基的减少,这是历史规律,一方面农民不愿意归还土地,另一方面富人想方设法囤积土地。
财政支出上,官僚系统的膨胀时是在所难免的。明太祖在位时,官员人数2.4万人;百年之后的宪宗时期,官员10多万人。
一旦爆发对外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朱元璋按照小农思想建立的财政制度很容易就玩不转了。
崇祯年间,加派三饷,征银高达2000万两。农民侵家荡产。
雪上加霜的是,货币白银发生了通货紧缩。所以到崇祯年间,明朝居然出现了“钱荒”,粮食价格三年间下滑70%。可悲的明朝,政府不仅不能通过通货膨胀抽取财富,反而因为通货紧缩加剧了财政危机。
到最后,崇祯连军饷都发不出来了,财政彻底崩溃,1644年,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