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MIT)

作者:国华B  于 2024-1-2 06:2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已有1评论

麻省理工(MIT)的全称为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是美国及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由曾就读于佛吉尼亚州威廉斯堡的老牌名校威廉·玛丽学院(William and Mary佛吉尼亚大学的前身)的著名自然科学家威廉·巴顿·罗杰斯(William Barton Rogers)推动,于1861年建立。罗杰斯担任了麻省理工创立后的首任校长。 其后又在1879年再次担任麻省理工校长。因美国内战,1861麻省理工创立后未能立即展开学校的教研工作。而要等到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后,麻省理工学院才正式在位于波士顿的校园内开班授课。

麻省理工学院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领袖,和科技大奖得主。截止2019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共有96位诺贝尔奖得主、8位菲尔兹奖得主、26位图灵奖得主以及52位国家科学奖章获奖者、45位罗德学者、38名麦克阿瑟奖得主。

因为麻省理工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的顶尖成果和培养出的一批批高素质毕业生,在历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都名列前茅。在最新的2019-20年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麻省理工学院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第一、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第四、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五;《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第二 。2019福布斯美国大学排行榜排名第4名。《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里的天才之一Howard就声称自己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如工程学领域的小罗伯特·萨缪尔·兰格(Robert Samuel Langer, Jr.)在生物工程领域的靶向药物输送和组织工程学方面,以及计算机科学方面的马文·李·明斯基(Marvin Lee Minsky)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奠定的基础。而麻省理工的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是美国国防部仅有的3个技术研发类国家实验室之一,并且是唯一一个由国防部单方负责的,且是唯一涵盖多个国防技术领域的综合性实验室。

麻省理工的很多世界一流科研成果都源于其具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实验室,如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omputer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oratory,MIT CSAIL,)它是世界上从事计算科学和人工智能研究的顶尖实验室,其教师中近三分之一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其研发出的许多雷达在世界雷达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和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该实验室专注于研发以概念性产品为主的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如以微米级电子小球包裹纳米级的电场感应材料的电子油墨、 用电磁波控制纳米级催化剂材料以改变其方向及温度的可编程催化剂、 以及无须通过无线运行商的基站即可进行点对点通讯方式的超通讯等万维网、GNU系统、Emacs编辑器、RSA算法等等,都是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在科技前沿探索与创新过程中发明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现任校长为1979年获斯坦福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的拉斐尔•莱夫(Rafael Reif),是国际知名的电气工程师、研究员和教授。 在2012年7月接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 Hockfield)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前,莱夫曾先后担任麻省理工的微系统实验室(MIT-MTL)负责人,工程系主任,和教务长。

麻省理工分别由建筑与规划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工学院(School of Engineering),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斯隆管理学院(Alfred P.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和 理学院(School of Science)共5个二级学院组成。麻省理工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技能,故学校的校训是:知行合一(拉丁文 “mens et manus”,英文“mind and hand”)。麻省理工践行其知行合一的校训具体表现之一,便是向学生提供“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UROP让麻省理工学生作为教师的初级同事有偿参与到开放、 独立、有激励性的科研工作中,得以对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真正的探索研究。

麻省理工重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所有学生,包括人文、艺术、和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修8门通识课程,包括:1.单元微积分、2.多元微积分、3.力学(物理)、4.电磁学(物理)、5.普通化学、和6.普通生物学。此外,所有学生还必须修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HASS)课程。 通过提供这种文理相通的平衡教育,麻省理工希望其学生不但习得专业技术知识,还具备一定的生活技能,从而能在就业后顺利地承担更   高级的工作。 

下面是一些麻省理工毕业生分享的校园学习生活:

每次课后都留作业,下次上课交,有一周时间去做。题目不多,4-5道题,但每道题都跟一篇论文差不多。…我当时每周都要花4-5天时间写作业。…大部分时间就用来写作业了。尽管如此,每次作业做得还是一塌糊涂。因为这个两个室友还说我跑偏了。不应该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写作业上,而应该放在泡实验室,做实验上。而我坚持现在学不好这些基础理论,以后忙于做实验,岂不是更捉襟见肘。 这门课还有个小活动,就是可以自愿改作业,然后抵消掉一次作业(就是可以少写一次作业,并且这次作业给满分)。我就自愿做了一次,需要找教授聊一聊改作业注意事项。结果该教授上来问了我一句: 你平时写一次作业花多长时间? 我心想:如果说差不多一周会不会被认为智障? 眼珠一转就说: 我每周大概花4-5天时间写作业。下一秒教授用异常惊讶的目光扫射我:Really? That's interesting. Many students tell me one or two days they can finish the psets..我当时真想tama 找个地缝钻进去,然后忏悔一万年。。这门课的期末考也不理想,每每想起,心痛不已。我说这个故事,只是说一下切身体会,不喜勿喷。个人感觉,这边课认真学的话,都挺难的…

课程强度非常之大,堪比中国高中。MIT每个学期实际上课时间才12周,要在12周内学完一本辞海那么厚的教科书内容,可想而知每节课是多么浓缩。每节课都像一瓶酒精,我们回去后把它稀释成一桶酒,然后再把这桶酒消化掉。每周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做Pset,写Paper。

…名校累是累,但是如此多高手在一起激烈碰撞,必然会学到很多,也会有很多“有趣”的交流。例如你在食堂里会听到关于量子物理的激烈争论,会在走廊的墙上发现各种科学涂鸦,你会发现自己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每天有很多新的发现,…

一些你感兴趣的信息:

  • 郝慰民 (Wei-Min Hao) 华裔大气化学科学家,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83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学硕士学位 
  • 崔琦 (Daniel Chee Tsui) 华裔科学家,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68年至1982年为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
  • 丁肇中 (Samuel C. C. Ting) 华裔科学家,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 贝聿铭 (Ieoh Ming Pei) 世界级建筑师,194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学士学位
  • 张忠谋 (Morris Chang) 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前董事长,1952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53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学位
  • 钱学森 (Qian Xuesen) 被誉为“中国太空之父”和“火箭之王”,1936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空气动力学硕士学位, 1945-1949 年在麻省理工任教
  • 张朝阳 (Charles Zhang) 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 陈刚 (Gang Chen) 纳米传热和热电转换领域、纳米超材料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任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主任。2021年1月在其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家中被美国联邦调查局逮捕,罪名是没有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从中国大陆的各类机构实体获得的合同、合约以及奖项。2022年1月20日,美国司法部马萨诸塞州联邦检察官撤销针对陈刚教授的刑事指控。

麻省理工的毕业率为91%, 每年从众多的申请人只录取2000人,录取率只有8%,其中国际学生为约200名。每年录取的中国大陆学生更是少得可怜,约5名学生,大多数能拿到Offer的幸运儿都是手握国际竞赛大奖(例如IMO金牌)的大神。据悉迄至2023年12月18日,中国大陆共有三名高中毕业生收到麻省理工2024年入学通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2019). 麻省理工学院 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A%BB%E7%9C%81%E7%90%86%E5%B7%A5%E5%AD%A6%E9%99%A2

匿名用户. (2018). 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就读是怎样的体验?知乎.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291763/answer/433436399

上海育路. (2017). 学霸故事:刚被麻省理工录取的她分享成长心得 链接   http://sh.yuloo.com/guojixuexiao/news/1705/153595.shtml

王硕. (2015). 在北美名校读书是什么体验?身边的同学到底有多聪明和勤奋?知乎.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566706/answer/59899638

Guttag, J. (2003). CSAIL: A hotbed for innovation. News from the MIT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链接 https://eecs-newsletter.mit.edu/articles/2003-fall/csail-a-hotbed-for-innovation/

MIT Libraries. (2019). MIT History. 链接 https://libraries.mit.edu/mithistory/mit-facts/

McGrane, C. (2018). MIT President Rafael Reif believes that tech, science and students can change the world. 链接  https://www.geekwire.com/2018/mit-president-rafael-reif-believes-tech-science-students-can-change-world/

Research Laboratory of Electronics at MIT. (2005). History . 链接  http://www.rle.mit.edu/about/about_history.html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浮平 2024-1-2 07:40
您真勤劳好学。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1-2 07:4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