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劳伦斯河评论 (已有 510,334 人访问过博主空间)

https://www.backchina.com/u/383113

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教育要改革

作者:圣劳伦斯河评论  于 2025-2-21 02:2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政经军事

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教育要改革
作者:圣劳伦斯河评论
2025年2月20日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中国现有教育体制越来越显得落后,不适应时代,但人们普遍还没有意识到,没有改革的紧迫感。
根据时代变化,中国教育体制可考虑作出如下改变:
1. 大幅提高学习速度,增加知识广度,信息量增加10-100倍。
中小学教育,应采用慢、中、快三结合,一方面,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基础课教学注重细节,采用慢速或中速,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对历史、地理、天文、科普等科目除了必要的慢、中速讲解外,增加大量的快速阅读,根据年级不同,学生一年应浏览20-100本课外书(不求细节,了解大概即可)。除了精确学习,应增加模糊学习。精确学习是掌握细节,精确理解;模糊学习只求印象,不求细节,不求全部理解,了解大概即可,许多书只读内容简介、目录或部分章节即可。大学生一年应浏览200本科外书。

2. 系统思维与整体观。
从小学一年级第一堂课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小学第一堂课应让学生看地球仪、太阳系模型与星空图像,让学生知道中国在地球什么位置,自己在中国什么位置,地球在太阳系什么位置;应向学生提问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一个人的寿命有多长,地球的寿命还有多长,人类的使命。“文革”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打开第一页是“毛主席万岁”, 对不对还是其次,而是太狭隘。小学生的第一堂课教育应是星辰大海,浩瀚的宇宙。系统思维与整体观教育应贯穿小学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

3. 问题导向。
传统方法是先学知识,再解决问题。应增加问题导向,由问题引出知识。一个实际问题常常会引出多门学科的知识。问题导向是兴趣学习,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兴趣让学生去寻求知识。问题导向也是对学生自觉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问题导向越往高年级应越重视。

4. 自学能力。
教育是终身的,学校教育只能教人有限的知识,更多的知识是进入社会后的自我教育,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应从小学开始,学生越早掌握自学能力,就越主动,学习就更轻松,就越容易产生创造力。例如高中,不是开学时才发本学期的课本,而是高中一开始就把高中三年的课本都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提前自学。由于自学,一些学生可以提前毕业。

5.创造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教育的目的之一。中国中小学教育一直是把灌输知识当作首要任务,而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应该培养学生怀疑一切的精神,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善于用多学科解决问题。创造力应作为中小学生评估的一项指标,作为大学录取的一项考量。为培养学生创造力,应改变填鸭式教育和考试制度以及高校录取制度,应增加课题研究,鼓励发明创造。

6.天才培养。
从中小学教育开始, 就应注重发现和培养天才。发现天才并进行特殊教育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重要,它既是大国科技竞争的结果,也是人工智能挑战人类的结果。中国应拨专项基金给中小学用于发现和培养天才,高校应创办天才学院,对天才学生进行规模培养。中国应将天才培养放在战略高度来重视。

7. 知行结合。
中小学教育要增加“行”。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发达城市或历史名城、葛洲坝等大型工程项目和高科技公司去看看,去旅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组织旅行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去长江、黄河、大海、五岳和几个城市旅行,尤其是偏远地区和乡村学校,国家应支助或由大企业赞助学生免费旅游,这也是改变落后地区教育质量的一种方法,改变教育地区差。同时,也增加旅游业。历史、地理、语文课要结合旅游和实地考察来学习,学生亲临长江、黄河、大海、五岳,不仅长地理历史知识,而且对学生抒发感情、文学艺术创作是熏陶。学生参观现代都市、大型工程项目、高科技基地,增加学生的时代感。关门与开门教学结合。

我们的思维常常落后于时代发展,中国应该打开思路,进行教育改革,让教育跟上时代。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2-21 02: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