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若出此奇招 西方全线退兵 [2023/03]
- 中国应迁都到中部 [2023/09]
- 邓小平挽救了中国 今天又到危机关头 [2022/05]
- 美国声东击西 首攻目标北京 [2023/09]
- 新观点:以自导自演新“911”? [2023/10]
- 高度警惕:对华核战可能即将来临 [2022/05]
- 抑制疆独、藏独的根本之策 将新疆、西藏都划分为二个省 [2023/11]
- 经济学人:内塔尼亚胡扶植哈马斯 [2023/11]
- 人类社会三大规律 [2024/01]
- 江泽民时代 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 [2022/12]
- 中国应向西挺进 向东防御· [2023/05]
- 马斯克踏上通往白宫之路 [2023/02]
- MH370失联与美在印尼生物实验室 [2024/03]
- 朝鲜战争(上) [2024/06]
- 时评回顾 [2024/02]
- 我提前半年判断美国以中国为唯一对手 捅破世界是美中二极格局真相 [2024/02]
- 普京能否连任? 乌克兰战争可能在今年5月停火 [2024/02]
- 中国应在台海与南海冷静克制 等俄大选结果并防普京扔核武 [2024/03]
- 中国应加强渤海防御 [2023/09]
- 联合国真的快解散了吗? [2024/05]
- 圣劳伦斯河评论提出的“人类社会三大规律”的时代意义 [2024/02]
- 俄军车上的神秘符号“Z”字母究竟代表什么? [2024/04]
- 普京在总统就职典礼疑作共济会藏手礼,泄露俄乌战争秘密 [2024/05]
- 西方误解崔天凯讲话传递官方信息 台独铤而走险推高台海局势恐引发战争 [2024/03]
- 世界统一必然削减人口 [2024/02]
- 诗歌:机坪的灯火 [2024/05]
- 莫斯科音乐厅恐袭与中国船只红海遇袭皆被我言中 [2024/03]
10亿年后太阳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超70度观点可能是错误的
作者:圣劳伦斯河评论
2025年5月15日
Youtuber"Gummy Physicist" 最近在youtube发表了系列视频,关于他的“中微子宇宙动力学”及一系列推演,其中一个推演是认为太阳内部是核分裂而不是核聚变,见视频“太阳核分裂推翻聚变模型Solar nuclear fission overturns fusion model ”。根据Gummy Physicist这一新观点,我立即发现,如果太阳核分裂的观点正确的话,那么科学界关于“约10亿年后,太阳光度增强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超过70摄氏度, 液态水蒸发殆尽”而造成人类毁灭的观点就是错误的。为此我今天向Deepseek提出这一关乎地球未来生死存亡的问题,展开讨论。我的二个提问和Deepseek的回答如下:
圣劳伦斯河评论:
约10亿年后,太阳光度增强将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超过70摄氏度,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Deepseek回答:
关于约10亿年后太阳光度增强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超过70摄氏度的结论,其科学依据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
---
### 1. **太阳的演化与光度增强**
- **核聚变过程**:太阳通过核心的氢核聚变产生能量,随着时间推移,核心的氢逐渐转化为氦。氦的密度更高,导致核心收缩、温度升高,从而加速核聚变反应速率,使太阳的光度(辐射能量输出)缓慢增加。
- **光度增加的速率**:根据恒星演化模型,太阳的光度大约每**1.1亿年增加1%**。因此,10亿年后太阳光度将增强约**10%**(具体数值因模型不同略有差异)。
---
### 2. **地球能量平衡与温室效应反馈**
- **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地球的辐射平衡温度与入射太阳辐射的平方根成正比。若太阳光度增加10%,理论平衡温度将上升约**5%**(以当前地球平均温度15℃计算,升温约18℃)。但实际升温幅度更大,因涉及复杂反馈机制。
- **水蒸气的正反馈**:温度升高导致海洋蒸发加剧,大气中水蒸气(强效温室气体)含量增加,进一步放大温室效应。这种正反馈可能使升温远超单纯辐射平衡的预测。
- **二氧化碳循环失效**:长期升温会抑制岩石风化作用(地球主要的自然CO₂吸收机制),导致大气CO₂浓度累积,加剧温室效应。
---
### 3. **气候模型与长期预测**
- **“失控温室效应”临界点**:当太阳光度达到当前水平的**1.1倍**(约10亿年后),地球可能达到“湿温室”状态,地表温度升至**70℃以上**,液态水因蒸发失控而消失,大气充满水蒸气并加速热量滞留。
- **模拟研究支持**:例如,2013年《自然》杂志的研究(如Wolf & Toon的模型)表明,即使当前CO₂浓度不变,仅太阳光度增强就可能在10亿年内使地表温度突破70℃,导致海洋完全蒸发,地球环境类似今日的金星。
---
### 总结
该结论的核心依据是:
1. **太阳光度随核聚变进程必然增强**;
2. **地球气候系统的正反馈机制(如水蒸气、CO₂)将放大升温效应**;
3. **气候模型模拟显示,10亿年后的光度足以触发不可逆的极端温室状态**。
这一过程标志着地球宜居窗口的终结,成为天体生物学中“宜居带漂移”的经典案例。
圣劳伦斯河评论:
如果太阳核心是核裂变,而不是核聚变,那10亿年后太阳光度增强,以及地球表面温度升至70度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Deepseek回答:
如果太阳的核心能量来源是核裂变而非核聚变,那么关于10亿年后太阳光度增强及地球温度升至70℃的结论确实会被彻底颠覆。以下是具体分析:
---
### 一、**核裂变与核聚变的本质差异**
1. **燃料需求不同**
- **核聚变**:太阳当前通过氢(H)聚变为氦(He)释放能量,氢占太阳质量的约71%。
- **核裂变**:需铀(U)、钚(Pu)等重元素作为燃料,而太阳的初始成分中重元素含量极低(仅约0.1%)。
2. **产能效率差异**
- **聚变质能转换率**:氢→氦的能量释放效率约为 **0.7%**(E=mc²)。
- **裂变质能转换率**:铀-235裂变仅释放约 **0.1%** 的质量能量,效率远低于聚变。
3. **反应可持续性**
- 太阳若依赖核裂变,其燃料会在 **数百万年内耗尽**(因重元素稀缺),无法维持百亿年寿命。
---
### 二、**核裂变驱动的“太阳”将如何演化?**
1. **光度变化趋势相反**
- **聚变太阳**:核心氦积累→收缩升温→聚变速率加快→光度持续增强(每1.1亿年增1%)。
- **裂变太阳**:燃料快速消耗→反应速率下降→光度逐渐减弱,而非增强。
2. **能量输出骤降**
- 假设太阳初始含足够铀-235,其总能量仅能维持约 **100万年**(远短于10亿年),随后因燃料耗尽迅速冷却。
3. **结构稳定性崩溃**
- 核裂变无法产生足够辐射压对抗引力,太阳会因内部压力不足而坍缩,可能形成白矮星或引发爆发。
---
### 三、**对地球温度的直接影响**
1. **短期升温(若裂变短暂存在)**
- 若太阳突然切换为裂变,短期内可能因燃料剧烈燃烧导致光度短暂飙升,但随后迅速衰减。
- 地球可能经历短暂高温,但无法持续至10亿年。
2. **长期降温与宜居性丧失**
- 裂变太阳燃料耗尽后,地球接收的辐射能量将骤降,地表温度会降至 **-200℃以下**,液态水完全冻结。
3. **原结论彻底失效**
- 太阳光度增强和地球升温至70℃的核心前提(聚变导致光度持续增长)不复存在,该预测完全错误。
---
### 四、**更深层的科学矛盾**
1. **恒星形成的物理限制**
- 宇宙中氢占比超90%,恒星自然以核聚变为能量来源,裂变驱动的“恒星”无法通过正常天体物理过程形成。
2. **元素丰度问题**
- 太阳系形成时重元素含量极低(仅占0.1%),不足以支持裂变反应所需的燃料密度。
3. **能量尺度不匹配**
- 太阳若依赖裂变,其能量输出将比当前低2-3个数量级,无法维持现有光度与温度。
---
### 结论
若太阳核心为核裂变驱动:
1. 太阳会在数百万年内燃料耗尽,光度不增反降;
2. 地球将在短期内经历剧烈温度波动,随后陷入极寒;
3. 原预测中“10亿年后温度超70℃”的结论完全错误。
这一假设揭示了核聚变作为恒星能源的唯一合理性——唯有氢的聚变才能维持太阳长期稳定的能量输出,并驱动行星系统的演化。
Deepseek虽然基于已有知识仍然认为太阳内部是核聚变,但也赞同我的推论,如果太阳内部是核裂变 ,10亿年后太阳光度增强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超70摄氏度而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灾难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这是一个关系到人类未来生死存亡的问题,将牵涉到许多人类的重大问题和历史走向,所以,科学界有必要重新审视太阳内部是核聚变的理论的正确性,以及核裂变的新模型。根据Gummy Physicist 的视频,我认为他的关于太阳内部是核分裂的观点具有一定道理,值得科学界认真讨论。
Gummy Physicist 提出的“中微子宇宙动力学”新理论具有很大的原创性和颠覆性,他的一系列推论都颠覆了已有的科学结论,是否正确当然有待科学验证,但是,我认为科学界应该鼓励这样的创新,即使是错误的。如果他的太阳内部是核裂变的观点是正确的,人类模仿太阳核聚变解决能源的思路就从根本上错了,中国跟着美国核聚变的能源研究思路也就错了。中国要在科技上超越美国,关键是从基础理论上突破,中国应大力鼓励科学家在基础理论研究进行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