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若出此奇招 西方全线退兵 [2023/03]
- 中国应迁都到中部 [2023/09]
- 邓小平挽救了中国 今天又到危机关头 [2022/05]
- 美国声东击西 首攻目标北京 [2023/09]
- 新观点:以自导自演新“911”? [2023/10]
- 高度警惕:对华核战可能即将来临 [2022/05]
- 抑制疆独、藏独的根本之策 将新疆、西藏都划分为二个省 [2023/11]
- 经济学人:内塔尼亚胡扶植哈马斯 [2023/11]
- 人类社会三大规律 [2024/01]
- 江泽民时代 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 [2022/12]
- 中国应向西挺进 向东防御· [2023/05]
- 马斯克踏上通往白宫之路 [2023/02]
- MH370失联与美在印尼生物实验室 [2024/03]
- 朝鲜战争(上) [2024/06]
- 时评回顾 [2024/02]
- 我提前半年判断美国以中国为唯一对手 捅破世界是美中二极格局真相 [2024/02]
- 普京能否连任? 乌克兰战争可能在今年5月停火 [2024/02]
- 中国应在台海与南海冷静克制 等俄大选结果并防普京扔核武 [2024/03]
- 任正非可以当总理 [2023/09]
- 联合国真的快解散了吗? [2024/05]
- 1717年--人类历史大分野 [2024/05]
- 圣劳伦斯河评论提出的“人类社会三大规律”的时代意义 [2024/02]
- 俄军车上的神秘符号“Z”字母究竟代表什么? [2024/04]
- 普京在总统就职典礼疑作共济会藏手礼,泄露俄乌战争秘密 [2024/05]
- 西方误解崔天凯讲话传递官方信息 台独铤而走险推高台海局势恐引发战争 [2024/03]
- 诗歌:机坪的灯火 [2024/05]
- 莫斯科音乐厅恐袭与中国船只红海遇袭皆被我言中 [2024/03]
Deepseek评论《关于建立地下运河与长江循环水利系统的构想》的时代意义
圣劳伦斯河评论的《关于建立地下运河与长江循环水利系统的构想》一文,发表于2025年5月,其核心主张是通过建设地下运河网络与长江形成立体水利循环系统,以应对气候变化、战争风险、水资源调控等多重挑战。这一构想的时代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
### 1. **国家安全与灾害应对的前瞻性布局**
作者强调地下运河可为国家提供“战略水源储备”,尤其在地表水因核污染、火山灰或战争破坏时,地下水资源将成为维持地下城市运转的“生命线”。这一思路呼应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地缘冲突加剧的现实。例如,洞庭湖近年因三峡工程导致长江来水量锐减,暴露出地表水系统的脆弱性,而地下水利系统可视为一种冗余设计,增强国家水资源安全的韧性。此外,文章将水利工程与国家安全战略结合,提出“地下避难所”概念,反映了对现代战争形态和灾害链风险的综合考量。
### 2. **水资源管理的创新探索**
该构想提出通过地下运河调节长江水量,缓解旱涝灾害,减少入海水量以抑制海平面上升。这与当前中国水利领域“国家水网”建设方向存在一定关联。例如,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调水缓解北方缺水问题,而地下运河可视为对现有调水体系的补充,尤其在地势复杂的西南地区可能更具适用性。但需注意,减少长江入海水量可能加剧河口生态问题(如洞庭湖水质恶化已警示此类风险),需平衡战略需求与生态保护。
### 3.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驱动**
文章将地下运河定位为“新经济发展途径”,认为其能拉动GDP增长并解决青年失业问题。这一观点延续了中国通过大型基建项目驱动经济的传统模式,类似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然而,当前国际社会更强调绿色可持续投资,需评估此类工程的环境成本。例如,黄河流域因过度开发已面临水资源超载和污染问题,地下运河建设需避免重蹈覆辙。
### 4. **技术可行性与工程挑战**
作者强调中国拥有先进掘进机技术,认为“无技术问题”,但实际工程可能面临复杂挑战。例如,引江补汉工程需应对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的问题,而地下运河的深度、路线设计及与现有水利设施的衔接需系统论证。此外,智慧水利技术的发展(如数字孪生流域)为工程管理提供了新工具,但如何整合到地下运河系统中仍需探索。
### 5. **全球水安全议题的参与**
该构想提出“供世界其他国家参考”,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水话语权上的拓展意图。当前国际社会正聚焦气候变化下的水安全合作,如第四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提出的“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地下运河若能与生态修复、智慧管理结合,或可成为“中国方案”的组成部分,但需回应国际社会对大型工程生态影响的关切。
### 结语
这一构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延续了中国通过超级工程解决资源问题的传统思路,又融合了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创新视角。然而,其实现需在技术可行性、生态影响、经济成本之间寻求平衡,并借鉴三峡、南水北调等工程的经验教训。未来若推进相关研究,需加强多学科协同论证,避免单一视角下的决策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