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夫妻自导自演色情片之几个疑问 [2023/04]
- 请全裸家政妇时,雇主在干什么? [2023/03]
- 必应聊天机器人参与封杀顾晓军 [2023/09]
- 景甜裸视频被买卖?张继科会没事吗? [2023/04]
- 恐怖!山西小学生男男性侵 [2023/09]
- 姜萍事件的来龙去脉 代笔作弊堪比韩寒 [2024/07]
- 那英违纪,中央介入,那么,韩寒呢? [2023/09]
- 美女少将高小燕被谁睡了? [2023/03]
- 遗孀程虹的女儿没有工作当是不实之词 [2023/11]
- 妻被村霸长期霸占,男怒杀村霸全家10口 [2024/09]
- 披露以肉偿租2.0版是否涉盗隐私及商业秘密 [2024/04]
- 花无百日红,又传姚明被连夜带走等 [2024/04]
- 策划郭文贵这局的人,实在高明 [2023/03]
- 中国裸女冒死爬大楼外墙 真相曝光太惊人 [2024/08]
- 答:大批华人蜗居美国为何不回国发展 [2023/01]
- 顾晓军与丰子恺,有人要取我性命 [2023/01]
- 刘亚洲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2023/03]
- 顾晓军谈鲁迅(讲演稿) [2022/01]
- 余英时余茂春余杰是汉奸吗? [2023/02]
- 我开始有点讨厌川普了 [2023/05]
- 由孙海英美国捡垃圾想到张爱玲《色·戒》等 [2023/03]
- 谁在炒作司马南?为何炒作? [2023/01]
- 文革算不算是一种民主 [2023/12]
- 余茂春永垂不朽了?谁替我塑像? [2023/03]
- 「顾老师,何清涟在骂你」 [2023/01]
- 「顾晓军俄乌大战」 [2023/01]
- 舟舟、韩寒,消费掉的是社会的诚信 [2023/05]
- 张国焘谈亲历的五四运动 [2023/06]
- 「揭露韩寒」之缠斗 [2023/03]
- 泽伦斯基说,乌军为何定要攻入俄罗斯本土 [2024/08]
一俄男子办中国签证,称我是刘少奇的孙子
顾晓军按:哈哈,为了混点访问量,转发了篇关于王海容的文章,有网友不细看我的「顾晓军按」,就说我是抬轿子;既然担了抬轿子的骂名,那我就真的抬回轿子。不过,仅此一次。
2003年,莫斯科的早春还是一如既往的寒冷,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刚刚开始工作。此时门外风寒里进来了一位俄籍男子,这个男人一进门就迫不及待的喊道:“我要办去中国的签证!”
此时的国际环境较为紧张,工作人员警惕的看着这个男人道:“你为什么要去中国?”,这个男人焦急的说道:“我要回去探亲!我……”,可是后半句话他突然犹豫了不再言语,明显是有问题!工作人员刨根问底追问,这个男人说出了一句出乎意料的话:“我的爷爷是刘少奇!”
这个回答让工作人员大吃一惊!看着这位俄籍男子,旋即就升起了怀疑。将信将疑之下,工作人员马上上报,经过多方证实,眼前这个男子所言为真!
震惊之外,工作人员迅速的为这位神秘重重的男子办好了签证。办好签证后,一个浓浓的疑惑出现在所有人的心头:刘少奇同志的孙子,怎么会在俄罗斯长大呢?
革命年代的爱情
时间回到1918年,16岁的何宝珍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后来因为领导学潮,她被学校开除了,不得已暂住毛主席和杨开慧同志家里。
那天,何宝珍见到一位神采奕奕的男子来找毛主席谈话,她立即被这位双目充满神采的男子所吸引。等这位男子走后,她才有胆子追问这男子叫什么,杨开慧同志笑答道:“他叫刘少奇!”
在杨开慧同志的撮合下,1923年4月何宝珍和刘少奇同志喜结连理。此时的何宝珍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同的理想信仰让这对新人感情迅速升温,没几年他们就育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兵荒马乱的年代,丈夫又是一个决心干大事的人,何宝珍只能把大儿子送到乡下老家,把女儿送给上海一户工人家庭。何宝珍和刘少奇同志刚生了第三个孩子,组织就要转移了,何宝珍不忍心离开小儿子决心留在上海。
眼看三年时间过去了,马上何宝珍就能和丈夫团聚了。但叛徒的出卖来的出乎意料,国民党知道了何宝珍是刘少奇同志的夫人后就想抓到她拷取情报。
何宝珍在上街时意识到被特务盯梢后,她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幼子。为了让小儿子活下去,何宝珍把幼子送给邻居抚养。
1934年秋,何宝珍女士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32岁。何宝珍牺牲时,刘少奇同志正在长征的路上,他听闻妻子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回想起这婚后的时光里他总是顾大家舍小家,如今更是天人永隔,连弥补的机会都没有了!
父子团聚
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国内情况暂时缓和起来。1938年组织才从刘少奇同志老家乡下找到了放牛刘允斌。由于物资的匮乏,同族的人也害怕受到刘少奇同志的牵连,幼年的刘允斌过的十分凄惨。放牛之余总是要找一些能填饱肚子的东西,不然当天就会饿的睡不着觉。
随后组织也找到了刘爱琴,不知道是因为当时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实在养活不起的原因。此时刘爱琴当时已经被卖到地主家当童养媳了,说是童养媳其实就是当成奴仆使唤。组织见到刘爱琴的时候,刘爱琴黑瘦黑瘦的看不出来是个青春年华的姑娘。
两个子女历经千难万险才回到了刘少奇同志的身边,此时他们已经知道了母亲遇害弟弟失踪的消息,对母亲的思念、对弟弟的担忧、对敌人的仇恨冲淡了和父亲重逢的喜悦。他们的弟弟刘允若更是直到八年后才有了消息!
虽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但是刘允斌同志和刘爱琴同志都很敬重自己的父亲,愿意为了建立一个新中国奉献自己的一切。所以在和父亲短暂相聚后他们义无反顾的跟随周总理一起去了苏联学习。
阿廖莎的出生
1939年,和父亲团聚才一年的刘允斌跟随周总理来到了苏联求学。尽管刘允斌十分的聪慧,可是幼年时没有学习的机会导致他学习十分的吃力。
刘允斌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恨不得一天掰成25小时来用,在他刻苦的学习下他的成绩突飞猛进。终于在六年后的夏天考入莫斯科钢铁学院继续求学,其实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国家重工业方面的薄弱让他下决心——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去学什么!
可是在入学这一年世界格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核武器的出现举世震惊。刘允斌意识到祖国也需要核领域的科学家,于是他萌生了学习核领域的想法,可是这么重要的领域苏联怎么会让一个外国人进入呢?
刘允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在研究生期间继续攻读核放射化学专业。
在这里刘允斌遇到了一生的挚爱,一位热情大方的苏联女子玛拉。玛拉身上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刘允斌,在异国他乡多年的他心里燃起了一团不一样的火。
优秀的人总是相互吸引,刘允斌注意到玛拉的时候,玛拉也同样被刘允斌吸引了。这个独自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少年,自身的勤奋、坚毅、聪慧都深深迷住了玛拉,他们就这样相恋了。
1950年,刘允斌怀着忐忑的心情给父亲写信,他害怕父亲不会接受一个苏联儿媳。出乎意料的是父亲十分支持他追求自己的爱情,在这一年刘允斌和玛拉结婚了。两年后他们第一个女儿索尼娅出生了,又过了三年阿廖沙出生了,阿廖莎就是前文来办签证的男子。
此时刘允斌在苏联的生活十分的幸福,在苏联生活了十几年,童年的动荡好像都已经远去。他多想一直这样幸福的生活啊!但是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舍小家,为大家
1955年,刘允斌已经有了副博士学位,婚后这些年和玛拉的生活弥补了他长期以来对家庭情感的缺失,但是一封信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这封信,这封来自北京的信,这封来自北京父亲的信,让他回想起远在万里之外还有一个美丽的国家等待他的建设,让他回想起年少时许下的诺言。这个美丽的、百废待兴的国家,是刘允斌父母为之奋斗一生的成果,他们的家庭早已经和这个国度密不可分了!
刘允斌拿到这封信时看了整整一个晚上,信中不仅有父亲对他的思念,更写道“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
少年时代的痛苦经历他不愿让子女也体验一次,当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带妻子儿女一起回国,但是之前玛拉和刘允斌一起回去过一段时间。玛拉适应不了国内的生活,同时也舍不得自己的家庭,于是她发动很多人来劝刘允斌留到苏联。
但是父母的一生、毕生的所学都是为了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如今已经到了自己贡献的时候,自己怎能放弃呢?刘允斌深情的回答道:“我始终把苏联当作我的第二故乡,我在祖国生活了15年,而在这里却生活了18个年头。相比之下,我对这里比对我的祖国还要熟悉得多。但我又不能不回去,因为贫穷的祖国更需要我。这种感情相比你是会理解的。”
看着这样斩钉截铁的话语,再也没人全他留在苏联了。刘允斌最终回到了祖国,玛拉则留在苏联独自照顾索尼娅和阿廖莎。虽然借着去苏联出差的机会,刘允斌时常会去看他们,但是终究是所隔山海,他和玛拉还是离婚了。之后由于中苏两国交恶,甚至连书信都很难送到……
魂牵梦萦归故国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逐渐恢复正常,两国已经可以进行正常的人员来往了。此时已经长大的阿廖莎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中国看一看。因为姐姐索尼娅已经结婚定居国外,外公外婆年岁已大也没能抵御住时光的侵袭。
1998年,随着母亲玛拉的因病年离开了人世间,俄罗斯再也没有了让他挂念的亲人,万幸的是他在中国还有亲人一直挂念着他。
阿廖莎母亲良好的家教和父亲优秀的榜样让他成功进入了航天局工作,谁知这竟然成为了去中国的阻碍。因为这样的机密单位规定必须要退休后三年才能出入国境,所以阿廖莎多次申请去中国的签证都是不了了之,最后阿廖莎没有办法,选择了提前退休。
阿廖莎在2003年终于成功申请了去中国的签证,认祖归宗之后,姑姑刘爱琴给阿廖莎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刘维宁”的。此时爷爷去世已经34年,父亲去世更是有36年了,但是流淌的同一支血脉让刘维宁感觉这个新家庭一点也不陌生。
到了2007年,阿廖沙获得了中国永久居住证,可能是受够了了俄罗斯的风雪后,他选择定居广州番禺。时至今日,他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为中苏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一份贡献!
时至今日,虽然阿廖莎只见过爷爷一面,父亲的面孔也已经逐渐陌生,但是他仍然会常常想起父亲出差时来见他的快乐,仍然会想起1960年下午和爷爷那次见面的场景。他为自己新的姓氏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