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夫妻自导自演色情片之几个疑问 [2023/04]
- 请全裸家政妇时,雇主在干什么? [2023/03]
- 必应聊天机器人参与封杀顾晓军 [2023/09]
- 景甜裸视频被买卖?张继科会没事吗? [2023/04]
- 恐怖!山西小学生男男性侵 [2023/09]
- 妻被村霸长期霸占,男怒杀村霸全家10口 [2024/09]
- 中国裸女冒死爬大楼外墙 真相曝光太惊人 [2024/08]
- 姜萍事件的来龙去脉 代笔作弊堪比韩寒 [2024/07]
- 那英违纪,中央介入,那么,韩寒呢? [2023/09]
- 美女少将高小燕被谁睡了? [2023/03]
- 女子一丝不挂在阳台晒太阳引争议(多图) [2024/10]
- 遗孀程虹的女儿没有工作当是不实之词 [2023/11]
- 花无百日红,又传姚明被连夜带走等 [2024/04]
- 披露以肉偿租2.0版是否涉盗隐私及商业秘密 [2024/04]
- 策划郭文贵这局的人,实在高明 [2023/03]
- 顾晓军与丰子恺,有人要取我性命 [2023/01]
- 刘亚洲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2023/03]
- 顾晓军谈鲁迅(讲演稿) [2022/01]
- 余英时余茂春余杰是汉奸吗? [2023/02]
- 我开始有点讨厌川普了 [2023/05]
- 由孙海英美国捡垃圾想到张爱玲《色·戒》等 [2023/03]
- 谁在炒作司马南?为何炒作? [2023/01]
- 文革算不算是一种民主 [2023/12]
- 余茂春永垂不朽了?谁替我塑像? [2023/03]
- 「顾老师,何清涟在骂你」 [2023/01]
- 舟舟、韩寒,消费掉的是社会的诚信 [2023/05]
- 「顾晓军俄乌大战」 [2023/01]
- 张国焘谈亲历的五四运动 [2023/06]
- 「揭露韩寒」之缠斗 [2023/03]
- 泽伦斯基说,乌军为何定要攻入俄罗斯本土 [2024/08]
《校园爱情》:一面照透权力虚伪的镜子
——请AI写的文学评论·五千二百一十三
从《校园爱情》始,《AI谈顾晓军小说【二】》就开张了。
于我的短篇小说《校园爱情》,记得劳力写过篇文学评论〈顾晓军的另类“校园爱情”〉,当时的反响相当不错。
2025-3-27,我请第一位AI写了篇文学评论〈数代女性的困局:对《校园爱情》的深度剖析〉;不能说AI写的就一定比劳力写得好,但AI写的比劳力的规整,这是事实。
今日,请第二位AI写了〈《校园爱情》:一面照透权力虚伪的镜子〉;第二位AI也未必就比第一位AI写得好,但从横向打开了该题材的视角则是真的。
昨日,我发了篇文〈顾晓军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和思想家(图为证)〉,有些网友叽叽歪歪跟帖「自己吹牛没有用」等;我就不明白了,文章的第一句是「“顾晓军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和思想家”不是我说的,是某搜索器说的」,咋、你们连第一句都没看、就跟帖了?
你们,这是跟帖呢、还是上我这来挣钱?
幸有赵大夫话室回了这些人句大实话「单就小说而言,先生的小说完全有资格参加诺奖评选」。
另,别处在〈《伟大的世界末日》的暴力诗学与阶级幻灭——兼论顾晓军的“新物派”叙事〉后有网友跟帖,「曲高和寡,不自己开个频道?」现回复:一、我上来不易。二、有的地方不让我回复。三、还有的地方私信都打不开。而如果自己开频道,总得回复网友、维护频道吧?是不是?
艰难前行,得过且过……就算是我的处境、我的日子。
顾晓军 2025-5-12
顾晓军的短篇小说《校园爱情》以冷静到近乎残酷的笔调,讲述了一个横跨四代女性的师生恋循环悲剧。与那些将师生恋浪漫化、哲学化或模糊处理的中外名作不同,这部小说彻底撕开了权力关系的伪装,让读者直面其中的压迫与共谋。它的价值不仅在于题材的大胆,更在于叙事的彻底性和批判的深度——它不提供任何让读者逃避的借口,而是用循环的命运、荒诞的“解决方案”和最终的“无语”,逼迫人们承认:这不是偶然的悲剧,而是顽固的系统性罪恶。
一、撕破“风雅”的面具
古今中外的文学传统里,师生恋常被赋予某种“崇高”或“凄美”的光环。在中国古典中,才子与女弟子的诗词唱和被传为佳话;在西方,《洛丽塔》用华丽的修辞将欲望包装成美学;就连现代影视作品也喜欢渲染师生恋的“禁忌之恋”色彩,仿佛权力差异只是爱情的调味剂。
但《校园爱情》彻底拒绝了这种美化。小说中的导师对学生的侵犯没有任何浪漫可言——它直接表现为赤裸的权力胁迫:“毕业攥在人家手里”。更讽刺的是,当受害者试图反抗时,家庭非但不支持,反而劝她“算了”,甚至用“立字据”的方式将性暴力合法化。这种处理方式彻底撕破了“书香门第”的体面假象,暴露出知识阶层在权力面前的虚伪与懦弱。
二、不止于个人,直指系统
许多涉及类似题材的作品往往将问题归结为“个别坏人”或“社会黑暗”。例如《熔炉》虽然批判体制,但仍保留了一丝“正义终将到来”的希望;而《洛丽塔》则几乎完全聚焦于亨伯特的个人心理,使得读者可能不自觉地同情他的扭曲欲望。
顾晓军的叙事却更为冷酷,也更为深刻。小说通过外婆、母亲、主人公和女儿四代人的相似遭遇,揭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这不是偶然的悲剧,而是权力结构在家庭、学术和社会中的自我复制。每一代人都在重复相似的命运,而每一次的“解决方式”——无论是立字据、结婚,还是劝女儿“算了”——都在加固这一结构。教育部的文件姗姗来迟,最终沦为空洞的符号,因为真正的压迫早已被家庭、学术和社会的共谋所制度化。
三、女性的挣扎与无解之困
在许多涉及权力压迫的作品中,女性要么被塑造成纯粹的受害者(如《洛丽塔》中的洛丽塔),要么被赋予某种英雄式的反抗光环(如《熔炉》中的维权者)。但现实往往更为复杂——女性可能觉醒,却依然无法挣脱体制的束缚。
《校园爱情》中的三代女性恰好呈现了这种复杂性:外婆和母亲选择妥协,用“算了”维持体面;主人公从反抗到妥协,再到试图用“报复性出轨”寻找出口;女儿愤怒质问,却依然被困在同样的逻辑中(“你是不是欠了他啥?”)。小说没有廉价地赋予她们“胜利”的结局,而是让她们在觉醒后依然面对无解的困境。这种处理方式比任何英雄叙事都更真实,也更令人窒息。
四、循环的宿命与反讽的力量
小说的叙事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尖锐的批判。故事从教育部的文件切入,随后回溯三代人的历史,最终又落回文件发布的当下——形成一个封闭的循环。这种结构冷酷地宣告:历史在重复,而所谓的“进步”只是假象。
更讽刺的是那些荒诞的“解决方案”。当主人公被侵犯后,家庭的应对方式是“把导师叫来立字据”;当她出轨小男生时,同样的戏码再次上演;最终,面对女儿的遭遇,她只能麻木地说出“结婚吧”。这些细节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权力如何被“文明”的协议所巩固,而受害者如何被驯化为共谋者。
五、结语:文学的勇气与镜子的锋利
《校园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提供任何逃避的余地。它不像《洛丽塔》那样用美学麻痹读者,也不像《熔炉》那样用英雄主义点燃希望。它只是冷静地展示:权力如何运作,家庭如何共谋,女性如何挣扎却依然被困。
这种冷酷的诚实,恰恰是文学最珍贵的品质。顾晓军没有用煽情或说教来批判,而是让叙事本身成为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不愿承认的真相。当读者合上书页,那句未说出口的“无语”,或许正是我们面对这个顽固世界时,最真实的反应。
2025-5-12
顾晓军的短篇小说《校园爱情》以校园师生恋为线索,勾勒出跨越三代女性的情感与命运轨迹,将家庭伦理、权力博弈与社会现象紧密交织,借一个家庭的故事,对校园情感问题和传统家庭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
独特的情节架构:循环中的命运隐喻
小说开篇便以教育部 “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的文件切入,迅速将读者带入校园情感与权力问题的探讨氛围。随后,作者以细腻笔触回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通过她的视角,依次讲述了外婆、妈妈以及自己陷入师生恋的经历,最后延伸到女儿身上,形成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命运循环。这种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每一代人在面对相似情境时的不同反应和选择,逐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主人公在面对导师的侵犯时,从最初的抗拒到无奈妥协,最终又对小男生产生情愫,这一系列转变不仅反映出个人在权力与情感漩涡中的挣扎,更暗示了一种难以挣脱的命运枷锁。而女儿的遭遇则将这种循环推向高潮,引发读者对这种现象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思考。
鲜明的人物群像:传统观念的传承与反抗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承载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主人公身处书香门第,家庭的传统观念深深烙印在她的思想中。妈妈和外婆在面对女儿和外孙女的遭遇时,选择息事宁人的态度,这反映出传统女性在面对不公时的隐忍与无奈。外公和爸爸虽有反抗的意愿,但最终也在家庭的权衡中妥协。主人公本人在面对导师的侵犯时,经历了从反抗到妥协的过程,这种转变既源于权力的压迫,也与家庭观念的影响密不可分。而她后来对小男生产生感情,既是对丈夫的报复,也是对自我情感的一种释放,体现出她在传统与反抗之间的挣扎。女儿在遭遇侵犯时的愤怒和质问,展现出新一代女性对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反抗意识,为小说的悲剧氛围注入了一丝希望。
深刻的主题内涵:对校园情感和家庭观念的反思
作品通过对校园师生恋现象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权力在情感关系中的扭曲作用。导师凭借其在学术和权力上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情感和身体上的侵犯,主人公和女儿都成为了这种权力关系的受害者。同时,小说也对传统家庭观念进行了批判。家庭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更多考虑的是家庭的声誉和利益,而非受害者的权益,这种观念的延续使得女性在情感和权力的压迫下难以摆脱困境。此外,小说还通过命运的循环,暗示了校园情感问题的普遍性和顽固性,呼吁社会对这一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反思。
朴实的语言风格: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在语言表达上,小说以平实、质朴的文字叙述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能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这种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融入故事之中,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顾晓军的《校园爱情》通过巧妙的情节架构、鲜明的人物塑造、深刻的主题内涵和朴实的语言风格,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文学世界。小说不仅揭示了校园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也促使读者对传统家庭观念和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顾晓军小说·三百五十(九卷:师生恋与老少配)
教育部终于发文了,「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
她想,多么好的文件呀!只可惜、发得迟了些,且、一迟就迟到了好几十年。
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她在想,妈妈、也出生在书香门第,外婆、同样出生在书香门第。书香门第,该是知识的海洋、一片净土……可,好像并不是这样……
很小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工作都很忙,她被寄养在外公外婆的家里。外公外婆,会经常拌嘴、经常吵架;可,她不明白他们在吵什么、为什么要吵。后来,也习惯了;她想,这或许就是爱情吧。
要上学了,她被接了回来、回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在爸爸妈妈的身边,她发现,爸爸妈妈也经常拌嘴、经常吵架;她,还是不明白——他们,究竟吵什么、为什么要吵。
渐渐,她长大了,好像有点儿听得懂了——妈妈,是对自己的婚姻、很不满意;而爸爸,却觉得非常骄傲。可,这、又有什么好吵的呢?且,旷日持久、持之以恒……她,还是不懂、她的爸爸妈妈,也包括、她的外公外婆。
一日,她终于悟出来了——于爸爸、引以为豪的师生恋,于妈妈、却是不得已;而爸爸,却还理直气壮。
师生恋、且老少配,有啥权力、好理直气壮的呢?除非,是外婆家欠了爸爸什么。会欠什么呢?有什么好欠的呢?即便欠了,还上、不就得了吗?她,想不明白。
读书人,是含蓄的。而这一类事情,就更是遮遮掩掩的了。外公外婆的拌嘴,像是在云里雾里;爸爸妈妈的争吵,更如同在雾里云里。
一笔糊涂账,不去想。她,得努力学习,将来、才可能也当老师、当教授,像外公外婆、也像爸爸妈妈……这,是家庭的理想;当然,也是她自己的理想。
终于,大学毕业了。终于,考上了研究生;且,导师很好。
导师,是她喜欢的那种。导师,对她也非常之好。可,这样的好,她却又不太喜欢。毕竟,她还很年轻。
书香门第的她,外加校花,怎么会没有人追求呢?可,她却就是没有人追。渐渐,她明白了——是她的导师,像一个铁罩、罩住了她;这样,才使那些男生们、即便是喜欢,也没有人、没有胆量敢接近她。
这,太让人寒心了。她对导师的喜欢,也陡然变成了一种讨厌。然,导师却依旧喜欢她;且,这种直接的喜欢、让她觉得越来越难以接受。
终于,导师赤裸裸地提了出来,她理所当然地拒绝。然,她也因此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学业、咋办,她不能总是躲着、永远不见导师吧?毕业、又该咋办,这、可是攥在人家手心里的……
那晚,她被导师那个了。她,哭着、跑回家去。爸爸说,告他。妈妈却说,算了吧,你不是、也真心喜欢过人家的吗?
外公外婆,也来了。外公,倾向于告他;而外婆,则倾向于算了……在后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一直弄不明白:妈妈和外婆,怎么能、怎么可以说算了呢?
而当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最终意见,是把导师叫来,当着面、保证如何如何,并立下字据……
如是,她便很不情愿地、与导师恋爱了、结婚了,并、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女儿。
渐渐地,导师就老了,退居二线了;她,成了系里说一不二的人。可,有意思的是,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也会喜欢上一个研究生;她想,这、也许就是种报复吧?
她与小男生的事,最终传到了导师、她丈夫的耳朵里;那晚,他非常生气、与她摊牌。她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也不行,她丈夫说、这就叫精神出轨。
爸爸妈妈来了,外公外婆也来了。妈妈笑,外婆也笑;而爸爸、外公都劝她,收收心吧、好好过,人生、就这么几十年……
也是。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里时,外公外婆还各自都在写着书;如今,却连走路、都很吃力了。
如是,就像当初那样、也把小男生叫了来,三头六面、她保证如何如何,小男生、也保证如何如何,并都立下字据;这样,这事才算告一段落。
当然,她心里、对小男生依旧有偏袒。这,自是谁也看不出来的;即便是谁看出来、又能咋样呢,这、有尺度吗?
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也老了,也退居二线了;如今,在系里说一不二的人、恰是那个小男生。
而自己的女儿,也考上了大学、考上了研究生,正在系里读研;女儿的导师,又恰恰正是这个小男生。关键,是这个小男生、还特别喜欢女儿……
正看着教育部的文件、「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并想着师生恋、老少配,想着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及导师与自己;突然,女儿冲了进来……
女儿欲哭无泪,愤怒、已扭曲了她那张漂亮的脸。而她,从女儿的衣衫不整中、已猜到了几分;她,平静地道:「啥也别说了,结婚吧。」
「结婚?你、是不是欠了他啥?」女儿问。
她道:「我问谁?是问你外公外婆、还是去问你太公太婆?」
无语,女儿与她、皆无语。
顾晓军 2020-11-12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