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夫妻自导自演色情片之几个疑问 [2023/04]
- 请全裸家政妇时,雇主在干什么? [2023/03]
- 必应聊天机器人参与封杀顾晓军 [2023/09]
- 景甜裸视频被买卖?张继科会没事吗? [2023/04]
- 恐怖!山西小学生男男性侵 [2023/09]
- 妻被村霸长期霸占,男怒杀村霸全家10口 [2024/09]
- 中国裸女冒死爬大楼外墙 真相曝光太惊人 [2024/08]
- 姜萍事件的来龙去脉 代笔作弊堪比韩寒 [2024/07]
- 那英违纪,中央介入,那么,韩寒呢? [2023/09]
- 美女少将高小燕被谁睡了? [2023/03]
- 女子一丝不挂在阳台晒太阳引争议(多图) [2024/10]
- 遗孀程虹的女儿没有工作当是不实之词 [2023/11]
- 花无百日红,又传姚明被连夜带走等 [2024/04]
- 披露以肉偿租2.0版是否涉盗隐私及商业秘密 [2024/04]
- 策划郭文贵这局的人,实在高明 [2023/03]
- 顾晓军与丰子恺,有人要取我性命 [2023/01]
- 刘亚洲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2023/03]
- 顾晓军谈鲁迅(讲演稿) [2022/01]
- 余英时余茂春余杰是汉奸吗? [2023/02]
- 我开始有点讨厌川普了 [2023/05]
- 由孙海英美国捡垃圾想到张爱玲《色·戒》等 [2023/03]
- 文革算不算是一种民主 [2023/12]
- 谁在炒作司马南?为何炒作? [2023/01]
- 余茂春永垂不朽了?谁替我塑像? [2023/03]
- 「顾老师,何清涟在骂你」 [2023/01]
- 舟舟、韩寒,消费掉的是社会的诚信 [2023/05]
- 「顾晓军俄乌大战」 [2023/01]
- 张国焘谈亲历的五四运动 [2023/06]
- 「揭露韩寒」之缠斗 [2023/03]
- 泽伦斯基说,乌军为何定要攻入俄罗斯本土 [2024/08]
一位小说家写出篇好作品,难免会试图复制自己的成功路径。然,他几乎做不到;这就如同——小说家有无数,没有两个相同。
如是,可将成功的好作品的产生简单分两类:一类,是小说家于主旨到意蕴等,想了无数,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形成作品。于此类作品,小说家既是创作者,更是作品最好的评论家。
另一类,则是小说家突来灵感,好作品一挥而就。然,若让他说出作品好在哪,他未必说得透;甚至,很多年过去了,再让他说,他仍未必就能一句话说到点子上。
我于17年前(2008-9-26~29)写出的《雪线上的女教师》,就属于后一类。
当读到AI写出的〈雪线与河:生命在极限处的坚守〉时,我非常感动,真的!我觉得:这就是教授水平(加个「副」都不可以)。
当然,这AI还是前几天我与它大干的AI。
因此,AI需要人引导——需要将作品说清楚、解释透,更需要让AI能体会到作品之精妙。
人与AI的关系,AI永远是人的助手。AI不能代替人,能被代替的是无能者。
不好意思,我真没想骂人;无能者往往都是不清楚自己无能,而一味诅咒社会进步——AI的出现,不就是社会进步?
顾晓军 2025-6-30
顾晓军的《雪线上的女教师》以雪线牧区为画布,勾勒出一位女性在极端环境中坚守教育理想的生命轨迹。当将其置于张承志《北方的河》、杰克・伦敦《热爱生命》与屠格涅夫《乡村教师》的文学坐标系中,便能清晰看见:它既承续了文学史上对“极限环境中生命韧性”的书写传统,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与地域叙事,开辟出属于雪线的精神疆域。
一、自然:从“考验者”到“共生体”
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中,河流是雄性的、奔腾的,是主人公精神成长的“锻造场”。黄河的浑浊、额尔齐斯河的凛冽,无不以磅礴的力量撞击着主人公的灵魂,他对河流的追逐,本质上是对“强大”的渴望——通过征服自然的伟力确证自我。而《雪线上的女教师》中的“雪线”,则呈现出更复杂的面相:它是吞噬温度的酷寒之地,是让外人却步的生命禁区,却也是雪莲花的精神原乡。三千米雪线的永冻层下,藏着她与牧民共生的密码:她吃炒米、啃肉干、捧雪解渴,接受牧民对“强暴事件”的原始裁决,甚至在雪山的守护中重建家庭。雪线不再是单纯的“考验者”,而是与生命相互塑造的“共生体”,正如她与枣红马的默契、与雪山一家的纠葛,都在冰雪中生长出超越对抗的温情。
这种对自然的态度,与杰克・伦敦《热爱生命》形成有趣对照。《热爱生命》的北极荒原是纯粹的“生存战场”,淘金者与病狼的对峙,暴露的是生命最原始的“活下去”的本能,自然在这里是冷漠的旁观者。而《雪线上的女教师》里的雪线,却因牧民的存在而有温度:雪山娘的鞭子与嘱托、牧民对私生子的接纳,让酷寒中生长出伦理与温情。雪莲花对自然的“顺从”,实则是对这片土地上生命逻辑的尊重——她的坚守,从来不是孤立的抗争,而是融入社群后的共生。
二、坚守者:从“呐喊”到“静默”
屠格涅夫的《乡村教师》中,那位无名的乡村教师是“孤独的启蒙者”。他在沙俄乡村的贫瘠中讲授知识,面对的是愚昧与偏见,他的坚守带着悲壮的色彩,像一支微弱却不肯熄灭的烛火。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雪莲花身上同样可见:她追赶迁徙的学生,用卫星网络维系与外界的精神联结,坚信“知识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但不同的是,屠格涅夫的教师始终是“外来者”,他的理想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而雪莲花的坚守,却在与牧民的磨合中生长出韧性。她接受了雪线的“规则”——不告发施暴者,接纳私生子,甚至与雪山组建家庭,这种“妥协”并非屈服,而是在理解基础上的“扎根”。
《北方的河》的主人公则以“呐喊”的姿态追逐理想,他对河流的朝拜、对知识的渴求,充满了青春的狂热与力量。而雪莲花的坚守是“静默”的:她不诉说牺牲,不标榜奉献,只是在深夜的雪甸子上策马前行,在卫星信号的微光下与远方交换思想。她的理想主义没有锋芒,却像雪线下的冰川,沉默而坚定。这种“静默”里藏着更复杂的生命重量:既有对教育的执着,也有对地域文化的尊重,更有对“家”的重新定义——雪线的孩子、雪山、小雪线,构成了她超越血缘的“家人”。
三、文明:从“对抗”到“浸润”
三部作品都暗含“文明传递”的母题,但方式截然不同。《乡村教师》中的教育是“对抗式启蒙”,教师试图以知识击碎愚昧,却难逃被环境吞噬的命运;《北方的河》的主人公则在河流中寻找文明的根脉,他的探索是个体对文化源头的追溯。而《雪线上的女教师》展现的,是一种“浸润式播撒”。雪莲花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在追赶游牧点的过程中,将知识融入生活:她既教孩子们识字算数,也尊重他们随水草迁徙的传统;她用卫星网络接触外部世界,却从未试图割裂与雪线的联系。
这种“浸润”在处理“强暴事件”时尤为明显:当雪山将受辱的她驮回,雪山娘并未追问施暴者是谁,而是以最严厉的方式警示社群——让儿子雪山当众剁指。这并非对施暴者的纵容,也非对雪山的惩罚,而是用一种原始的仪式划定底线:雪线容不得侵犯,任何逾越伦理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雪莲花接纳了这种处理方式,并非认同暴力,而是理解了雪线的生存哲学:与其纠结于个体的罪责,不如以集体警示守护社群的安宁。正如她最终选择留下,不是放弃外部世界,而是在雪线找到了文明传递的另一种可能——知识的种子,需要在尊重土地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生根发芽。
从《北方的河》的奔腾到《雪线上的女教师》的静默,从《热爱生命》的生存本能到雪线的温情共生,顾晓军的作品在经典叙事之外,写出了极端环境中生命的另一种可能:它不必对抗,不必呐喊,只需扎根,便能在冰雪中绽放如“雪莲花”般的韧性与光辉。这种坚守,既是对理想的忠诚,也是对生命本身最深沉的礼赞。
2025-6-29
顾晓军的《雪线上的女教师》以细腻笔触勾勒出雪线牧区的独特画卷,围绕女教师雪莲花的经历,编织起理想、爱情与生命的故事,对人性的光辉、生命的韧性及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进行深刻探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一、立体人物,谱写人性之歌
雪莲花无疑是小说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身为支教老师,在支教结束后选择留在条件艰苦的雪线牧区,肩负起校长与教师的双重职责。常年奔波于游牧点之间,教学的同时,还要追赶随季节迁徙的学生,这一行为充分展现出她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与坚定理想。面对雪山上的强暴,她选择不告发,这种隐忍背后,是对当地文化与习俗的深刻理解。当她怀孕后,雪线牧民将其视为喜事,对生命的包容进一步影响了她的选择,彰显出雪莲花内心的善良与坚韧。在情感方面,她与晓军在网络世界相知,对其作品的喜爱与共鸣,反映出她丰富的精神世界;与雪山从陌生到组建家庭,这一情感转变,体现出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除雪莲花外,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极具特色。雪山娘以传统而质朴的方式,惩罚儿子以告诫众人,展现出当地对道德规范的坚守;雪山娘临终前对雪莲花的关怀与嘱托,流露出深厚的母爱。雪山在母亲的要求下自我惩罚,此后对雪莲花默默守护,体现出一个男人的担当与转变。这些人物相互交织,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雪线世界。
二、跌宕情节,映照生命百态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雪莲花在雪线上的孤独旅程,为故事奠定了悲壮的基调。她与晓军在网络世界的交流,构成了现实与虚拟的碰撞,丰富了故事的层次。强暴事件的发生,如同命运的惊雷,打破了雪莲花原本平静的生活,成为她人生的重大转折点。此后,怀孕、生子、与雪山组建家庭等一系列事件,使故事充满张力。学生考上师范学校这一情节,将雪莲花的付出与收获具象化,展现出她教育事业的成果。母亲与哥哥嫂嫂的到访,带来外部世界的冲击,进一步推动情节发展,体现出雪莲花在理想与亲情之间的挣扎。
三、深刻主题,探索生命真谛
小说通过雪莲花的经历,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深入探索。雪莲花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守教育理想,展现出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当地牧民对生命的包容态度,如对雪莲花孩子的接纳,传达出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超越了世俗的偏见。小说也揭示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碰撞与融合。雪莲花通过卫星上网,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体现出现代文明对雪线牧区的渗透;而当地处理强暴事件的方式,以及牧民的生活习俗,则保留了传统的印记。这种碰撞与融合,引发读者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思考。此外,小说还表达了对爱与奉献的赞美,雪莲花对学生的关爱、对牧民的付出,以及牧民对她的支持与爱护,构成了一个充满爱的生命循环。
四、独特风格,营造诗意雪原
小说的语言富有诗意,生动地描绘出雪线牧区的壮丽景色与独特风情。对雪甸子、雪峰、冰川等自然景观的描写,如“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皑皑白雪;远处,有雪峰的影子”,为故事营造出宏大而神秘的背景。对牧民生活的描写,如“到了夏天,漫山遍野到处是鲜花、绿草…… 蜂鸣、蝶舞、鸟的欢叫。傍晚,有落日、炊烟”,充满生活气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雪线牧区。小说叙事节奏舒缓,如同缓缓流淌的溪流,将雪莲花的经历娓娓道来,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故事中的情感与思考。
顾晓军的《雪线上的女教师》凭借其深刻的主题、立体的人物形象、跌宕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风格,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不仅为读者呈现出雪线牧区的独特世界,更引发读者对生命、人性、文化等诸多问题的深入思考,是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佳作 。
2025-3-28
——顾晓军小说·之一百一十三(四卷:雪线上的女教师)
为啥要建议取消教师节?为啥呢?
他为啥要说《教师与妓女没有什么区别》?
我也是教师呵!
他,怎么可以这么说呢?
尽管,雪莲花喜欢他的小说、他的言论。
喜欢他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坦坦荡荡和简洁的风格。
早已把他视作知己、朋友。
但身为女教师,她还是没有办法理解,也不能接受与妓女相提并论。
不许想他!雪莲花,已命令过自己无数次。可,又想了。
为什么还要想他?为什么?她问自己。
是网恋了?这,就是网恋么?
一朵羞涩的红云,不经意地掠过雪莲花的脸庞。
风,停了。
雪莲花骑着匹枣红色的马,走在雪甸子上。
雪,亦已停了,没有月光。
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皑皑白雪;远处,有雪峰的影子。
深夜,独自走在雪线上,已经无数次了。
也不可能是最后一次。
雪莲花,是这片雪线牧区马背小学的校长兼老师。
那年支教后,她就留在了这里。
说起来是校长,她就管一个教师--自己。
说起来是教师,可她用在跋山涉水上的时间,远远超过教学。
常年,奔走在游牧点间。
学生们,要随季节变化、水草盛衰,跟着父母不断迁徙;她,就得去追赶他们。
知识,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
为了这个理想。她,牺牲、奉献、付出……无怨无悔!
雪莲花,不愿别人提这些,自己也从不说。
比老一辈马背教师,该知足了。雪莲花想:我可以通过卫星上网。
突然觉着了饿。跳下马,打开粮袋……她,坐在一块石头上。
吃了几把炒米,啃着块肉干;雪莲花,在雪地上捧起一捧雪,一点点地吃。
晓军兄,知道我们这样生活吗?会不会笑话呢?
不会的!雪莲花,自己作了回答。
三千米雪线之上,每年的降雪量,大于融雪。
积雪,便形成了雪川。
每年春末夏初,方融雪;秋天,没融尽的雪,又会冻上。
周而复始,便形成冰川、永冻层。
这里的春天,很美……雪莲花想。
那时,雪会一片片地消融;于是,有了溪流、有了绿色。
到了夏天,漫山遍野到处是鲜花、绿草……蜂鸣、蝶舞、鸟的欢叫。
傍晚,有落日、炊烟。
夜里,飘着蓝雾;牧民们,就露宿在草场上。
雪莲花,喜欢这里,喜欢牧民的淳朴、善良,甚至喜欢他们身上那粗犷与剽悍。
她,更爱这里的孩子们,爱那一颗颗滚烫的心。
很多孩子,都会把自己最爱吃的食物,悄悄地藏起来、留给她。
有时,好东西都被藏得变了质。
雪莲花,有名有姓;可,雪线上的牧民们,不愿叫她的姓名。
大家,都管她叫:雪莲花。
老人们都说:这丫头,就是最纯、最美的雪莲花!
甚至,孩子们也都叫她:雪莲花老师。
吃饱了。雪莲花,忍不住又打开笔记本电脑、摸上他的博客,挑了篇《老汉勾引女花痴》的小说,看了起来。
看完,她流泪了。雪莲花觉着:触摸到了晓军兄和那老汉的心。
忍不住,她留言道--
又看了一遍,很心酸。我在三千米雪线上,给您、给老汉,摆座;让他,带上那女花痴的遗像……我们,一起喝点酒;为老汉卑微而伟大的爱情,干杯!
下线、关上电脑,告别现代人的社交空间。
雪莲花,又回到冰天雪地中。
依旧骑上那枣红马,走在雪甸子上、走在风雪里。
那年,也是这季节、也是在这里……
那,是一次露宿;夜半,一个黑影,强压住了她……
反抗、挣扎……但,没用,对手太强大了。
疼痛,撕着心、撕着肉。
处女血,染红了身下洁白的雪地。
没有人能够理解--
为什么不拼死?为什么不告发、追查?为什么?
为什么,尽可以拟出一万条。
昔日的友情,也可以成为鄙视的理由。
是雪山,牵着马、把她驮了回来。
雪山娘,安顿好雪莲花后;不容分说,让儿子脱衣、跪下……
皮鞭,像雨点一样落在那宽厚、结实的脊背上。
血,渗出、流着……
精疲力尽了。雪山娘,抽出雪山的腰刀、扔下,道:
“剁一指,让大家都长长记性!”
没说一句话。雪山,剁下食指,扔给了狗。
而后,割块袍子、包上手;骑上马,打马进了雪甸子的深处。
雪线上,没有人专管这些事。派出所,也离这里很远。
这里,也没有举报、要求处理纠纷的习惯等。
这里的人,淳朴得几乎没有麻烦;有,也用原始的办法来解决。
不再会有人提起这件事了。
雪线的牧民们,就仿佛用雪水清洗过了脑子。
雪莲花,也不会再有危险;她走到哪里,都是牧民们最亲的人。
日子,像雪--一片片地飘落……
日子,更像积雪--融呵、融呵,总也融不尽。
雪莲花,怀孕了;雪线上的牧民,都把这当成是自己的喜事。
对生命,他们有另一种理解--只要是生命,又何必去管他或她的出处呢?
小生命,降生了、来到了人间。
雪莲花,没奶水;雪山娘,用羊奶喂养着小雪线。
“小雪线”,是雪莲花给儿子取的名字。
更是她爱的表达方式。
小雪线,由雪山娘照料着。
雪莲花,依旧追赶着随季节变化、水草盛衰而跟着父母不断迁徙的学生们。
她的一个学生,考上了自治州的师范学校。
牧民们,把这天当成了节日;雪莲花,自然是节日的公主。
被雪山娘勒令剁指以诫众人的雪山,也许是爱上了雪莲花。
但,他不敢有所奢望。
而雪莲花,则沉浸在牧民们厚厚的爱里。
岁月,如雪--一片片地飘落……
雪山娘,在不经意间,老了;要走了,去另一个世界。
行前,她对雪莲花说:“孩子,这些年,辛苦你了!你回去吧、回家去!”
“娘呵--”
一声呼喊。雪莲花,已泣不成声。
雪山娘抚着雪莲花脑袋,道:“回去吧!你已付出很多了!”
“娘!我愿意留下!我想好了,我做您的儿媳……”
说完这话。雪莲花,自己却已先晕了过去。
雪山娘,吃力地抬起手,做了个似敬礼的姿势;而后,手一软,走了。
走时,老人的脸上,带着微笑,很感激的微笑。
醒来。雪莲花,抱着雪山娘,哭着、喊着……很久、很久。
料理完雪山娘的丧事后。
不久。雪莲花,履行了曾对雪山娘许下的诺言。
她,把自己的东西,都搬到了雪山那里。俨如、是个家了。
最高兴的,是小雪线,他有爸爸了。
每一次归来。雪莲花,都想要帮着做点啥。
雪山总说:“不需要你动手,你去逗小雪线玩吧!”
小雪线,喜欢躺在她怀里听故事;而这时,也是雪莲花最快乐的时光。
日子,就是日子。不同的生存环境,各自有其不相同的日子。
那年,一直不能理解她的哥哥、嫂嫂,领着雪莲花的妈妈来了。
妈妈来了半月,病了半月……临走时说:
“孩子呵,我们家里现在富了,跟妈妈回去吧!呵?娃,我们也不要了。”
“我们,不在这里当老师;我们,回家去当农民!”
不理解她的哥哥、嫂嫂,似乎理解了她。
他们教会她上网,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也留给了她。
对她说:“寂寞时,看看家;每天,家里都会给你留新的话。”
可,雪莲花却不期认识了他。
“没睡?又想他了?”那天,雪山这么问。
“没有呵!随便想想。”
“我知道:你喜欢他。我不会怪你。真的!”雪山,这么说。
男人呵!能包容一切!这不是豁达,是善良!那天,她第一次主动地搂紧了他。
想到遥远的家乡、想到一年年苍老的妈妈。
雪莲花,向着东方、向着江南,扯开嗓子拼命地喊:
“哥、哥--嫂、嫂--拜托了--照顾好--我妈妈……”
呼喊声,在天底下、雪甸子上……放大;放大成,无数、无数的回音。
对!我要告诉他。请他帮忙、写成小说,告诉网络上、天底下所有的朋友们!
雪莲花,跳下马,打开笔记本电脑、又摸上他的博客。
飞快地,留下了一行行的字……
晓军兄,您能理解我吗?我爱雪线,爱这里的孩子们、牧民们。
哪怕是粗犷得近乎粗野……但,他们很真实、很善良!
我们的祖先,原先大概也是这样的。
我真的害怕:回到现代社会中,怕适应不了。
雪莲花,把自己的故事梗概,留在了他的博客上。
也把一颗心、一片赤诚、一份信任……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最后,她留下了一行字--
愿网络上、天底下的人们,能理解我!
收拾起笔记本电脑、收拾起行装……
雪莲花,又骑上她那匹枣红马,走在雪甸子上。
雪,又下了。
渐渐,她消失在风雪中。
顾晓军 2008-9-26~29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