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万物有灵”,还是“人是万物之灵”? [2025/01]
- 耶稣来,是为了什么? [2025/01]
- “信耶稣,得永生”不可信吗? [2025/02]
- 耶稣基督的降生 [2025/01]
- 无忧的百合花与飞鸟 [2025/01]
- 婴孩耶稣 [2025/01]
- 人看外貌,天主看人心 [2025/01]
- 在基督内有真正的平安 [2025/01]
- 信仰是人性基本的渴求 [2025/01]
- 如果信仰是信神 [2025/02]
是“万物有灵”,还是“人是万物之灵”?
我的记忆里,每当人们说“万物有灵”时,我是点头称是的,而每当人们说“人是万物之灵”时,我也是心悦诚服的。它们听起来都是很美、很灵动的名句,所以以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万物有灵”与“人是万物之灵”到底哪一个说法对?我应该相信哪一个?还是两个都对?下面让我们从心理学上关于人的“五性”说起。
李哲修神父曾说,心理学家把人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分成五性,即兽性、感性、理性、悟性和灵性。显然,在人的这五性中,从兽性到灵性,层次是越来越高,最终以灵性为顶峰。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有兽性和感性,而人除此之外还有理性、悟性和灵性。这样说来,世间活物里只有人有灵性,并非“万物有灵”啊!
人们常常爱说“万物有灵”,其实这属于泛灵论,泛灵论就是一种认为天地万物,不管是动物、植物、环境、天气、乃至言词、画像、建筑或者其它人工产物──都是有灵魂、能够思考和获取经验的主体,并且能够操纵或影响其它自然现象乃至人类社会的世界观。泛灵论认为宇宙万物皆有灵性。
不过,也许就许多中国人来看,“万物”仅仅说的是天地间的所有生物,并不包括上述的其它林林总总。但是,按照心理学家的划分,中国人心目中的“万物有灵”强调的其实应该是除人以外的动植物也有五性中的感性,因为“人有灵”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正如李哲修神父所描述的,感性是指比较外在的东西,感觉到喜欢、高兴、冷、热、愤怒、焦虑等等,动物也有这些感性层次的表现。因此,如果我们不说“万物有灵”,而改成说“万物有感觉”或“万物有情”,应该更为贴切和正确。毕竟,人类对某些有感觉、有感情的动物甚至植物已经不陌生了。由此可见,我们听惯了的“万物有灵”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虽然人是有灵魂、有灵性的,但动物只有兽性和感性二性,连理性和悟性都没有,就更不要说灵性了。这不是在“歧视”动物,只是“万物有情”的说法更为客观,更接近事实罢了。
下面我们再说说“人是万物之灵”。
“人是万物之灵”是指在世界上的一切物种中,人是唯一有灵性的。根据上述心理学家把人分成的五性,的确,世间万物中唯有人具有灵性,换句话说,人是地球上唯一有灵性的生物。
再看圣经《创世纪》1:26-29,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叫他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牲畜、各种野兽、在地上爬行的各种爬虫。”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天主降福他们说:“你们要生育繁殖,充满大地,治理大地,管理海中的鱼、天空的飞鸟、各种在地上爬行的生物!”天主又说:“看,全地面上结种子的各种蔬菜,在果内含有种子的各种果树,我都给你们作食物”。还有,创世纪2:7,上主天主用地上的灰土形成了人,在他鼻孔内吹了一口生气,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可见,圣经说世上万物中只有人是造物主——天主按祂自己的肖像创造的,而且,天主只在造人时才对人吹过一口生气,之前造其它生物时都没有这样做过,说明在世间万物中,造物主只把灵性赐予了人类,于是,只有人类才能用心灵思想天主、看见天主、聆听天主的话语、感受天主的同在,人与天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只有人才是万物之灵。也就是说,在天地之间,无论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植物如何千姿百态,动物如何千奇百怪,但唯独人相似天主,所以只有人才是万物之灵。天主早就告诉了我们,人才是祂最好的杰作,而不是蓝天、碧海、青山、绿水、花香或鸟语。
而且,天主把人创造成万物之灵——地球上唯一有灵性的生物,也是为了让人好好治理大地、管理其余生物。其它万物都是为人而造,为人而用。在起初天主创造人不单是为了让人与祂共享爱情,为了让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也是为了让人做地上万物的管理者,与自然界和谐地相处,有和美的关系。
信仰基督的莎士比亚曾写过这样一句话:“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世间虽然确实充满着人类的罪恶,诸如谋杀、暴力、淫乱、偷窃、拜偶像、骄傲、仇恨、贪婪、贿赂、嫉妒等等,使很多人灵魂堕落,远离天主,但是天主是爱和真理,祂愿意拯救每一个人脱离罪恶。只要我们善用人类特有的理性、悟性和灵性,愿意并能够感悟、发现、看见、接受天主的慈爱,愿意理智地选择和接受耶稣基督成为我们的救主,愿意悔改,愿意全身心灵依靠天主,我们就能够恢复自始祖亚当犯罪以后破损的人与天主、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天主的儿女,与永生的天主共享永生的福乐,从今世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