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西西--一个不聪明的女孩的命运 [2017/02]
- 变态传媒下成长的审美婵变--原来自信才是美 (变态审美篇) [2009/05]
- 新鲜野韭菜水煎包、包子、馒头出炉! [2008/12]
- 贺梅案惊天新闻:贝克家不是因为打官司失去了房子 [2011/08]
- 充当房东--骗子的新招数 [2011/10]
- 我爱给我自信的中国--一个70后的反思 [2011/08]
- 永远是天国的子民--身份的烦恼 [2009/07]
- 打造上帝的花园--我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起创造的奇迹 (下) [2012/03]
- 小女孩的英文名字 [2010/12]
- 依依回国行:两个开黑车的司机 [2011/07]
- 享受经济衰退 [2008/12]
- SMEG冰箱--一见钟情 [2010/08]
- 通往心的途径是胃 [2010/09]
- 准备写点摄影穿衣的变美文章 [2015/03]
- 月圆花好 [2015/01]
- 暂别大家一段时间--附带写给拾荒老汉 [2010/04]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受到伤害之后 [2010/10]
- 一直温暖着的那些人--流水贝壳村 [2010/05]
- 我为什么将有些人列入黑名单 [2009/04]
- 接纳与道歉 [2010/10]
- 心底呐喊:为什么总是比我小的男人喜欢我 [2010/04]
- 也说男人--三种形象 [2009/08]
- 老男人也不错+蓝颜红颜都是心理缺失 [2010/05]
- 车祸后感恩 [2009/02]
- 深深深深似海 [2010/01]
我的这两个品性,自己一直都没有意识到,直到在贝壳村遇到朱启老师。大概在一年之前,村里因为朱启老师的到来,掀起过一场波动。其中一个就是大家对于作家的到来的推崇,纷纷去跟作家做好友,甚至是“套近乎”。这让我多少有点心里不平衡,怎么大家都跑去他那里了,还没看见他发文章。及至后来看见他发了第一篇文章《种菜小记》,大家在帖子后面的夸奖,我看了看文章,写得不错,附上评论“平和当中透露着生趣,朴实当中有生机。”但也只是一篇种菜的文章,说明写得不错。要我真正能够不住夸奖的作品,就得像我爱上的人一样,要不住地纠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比如《长恨歌》、《基督山伯爵复仇记》、等等,那样要搅动了我的心才可以。所以我对于大家纷纷扰扰的夸奖,是没有放在心上的,埋头继续写我的作品去了,丝毫不管村里发起的名人风和作家风。
过了几天,我发现村里有点力度的写手都去朱启老师那里去拜师,我觉得更加有些不理解?我学习写东西,包括其他的事情,只要用心想想,比如做菜,比如写诗,比如画画,比如弹钢琴,只要我想学,用心想一下,总是能够学出个门道来,精不精另外再说,千万不要考我弹钢琴的本事。拜老师,用不着吧。我这样继续埋头写自己的东西,终究还是忍不住跑去看了看,确实不错,好像我小时候看的文学期刊上面的作品,附上评语,真情流露。还没有什么想向朱老师学习的想法,但是那几天很奇怪,我在祷告当中,有一个声音对我说,你不是一直想写小说吗?为什么不能像作家学习,眼前就有一个。我猛然一惊,才发现自己原来对于作家心中有那么多的情结,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这个习惯和心态。
这样将自己的心开放出来,我跑到朱启老师那里留个言,说自己想跟作家学习,他很热心,甚至提到了自己跟基督教有些渊源,让我一下子惭愧起来,想到上帝的带领,觉得自己真的很不谦卑。后来在网络上面就慢慢地关注他的作品。发现他是一个很少互动,埋头写作的人,这一点跟我很像,说明真心喜欢写作。所以我对于他的作品和印象,是建立在他在贝壳村里的的形象上面的。
总体来言,要我评论朱启老师的作品,我认为要先评论他这个人才可以。我认为朱启老师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从哪来能够看出来?第一是他的作品里面所透露出来的质朴感,比如《种菜小记》、《梦中的女郎》。第二他很坦诚,将自己的照片贴到网上来,这跟大部分上网遮遮掩掩,寻找蓝颜红颜的人相反,我非常喜欢他的这个优点,现实生活和网络生活的合一透明,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境界,朱老师做得比我还要彻底,我非常欣赏这一点。第三是他的认真,在我的成长环境当中,我受到的教育是需要我有个性,特别能够提出批评性的评语,才能说明你有本事,比如我看着柏杨、李敖还有龙应台的文章长大,多多少少学到一些批评性的论调,还有做事情不要太认真,也是我的那个年代的人的优点,最好带着三分的尖酸、五分的聪明、以及两分的认真来生活,这样别人才看得起你,否则你就是book worm。所以当我看到朱老师的认真,比如邀请大家去为他的作品投票,邀请大家去金融时报评论他的作品时,多多少少有些觉得他过于认真了。但是当我回头看他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而这种品质是我这个年龄的人缺少而且应该学习的。第四就是他非常勤奋,表现在他系列的作品当中,这个不用我来说,从朱老师所列出的作品表就可以看出来了,其实他的勤奋是建立在他的认真之上的,一如他的2009,我的文学历程所呈现给大家的。
好了,有了我对于朱老师这个人的欣赏,让我再来看看他的作品。因为一个人的文字是一个人心灵的流露。朱老师的作品,我读得不多,但仅从读过的几篇文章来看,我认为他的作品当中带着一种质朴、从容,文字很有生命力,透露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我比较喜欢的有挑战命运极限,无臂飞上蓝天,虽然朱老师不是基督徒,却将主人公的生命张力描写地淋漓尽致,让我想到圣经里面的一句话,不是这人犯罪,不是他的父母犯罪,而是要在他身上显出神的作为来。(约翰福音9:3)让我想到,即使上帝所给我们的再有限,只要我们全部发挥出来了,就是将上帝的荣耀彰显出来了。后来偶然读到他写的富豪经商系列,觉得他能够用文学性的手法,将有些枯燥的经商故事变得富有传奇性,也是非常有功力的一种写法。我还喜欢朱老师写的一个女研究生之死,这篇很长,他用文字将整个事件记录地很翔实,更难得的是,文章当中非常纪实,整个主人公的形象呼之欲出,而作者在整个写作过程当中对于主人公的同情,也透过文字淡淡地散发出来,透着理解和人文关怀,读了这篇,我对于专业作家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认识。
作为一个结尾,我想重复我的标题,村里有60后,我不是很了解,有70后就是我这一代人,比较理想主义还带着些许的玩世不恭,有独立敢说敢做的80后,独独50后比较少,朱启老师就属于50后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我的看法是文如其人,可爱、质朴、透明,一如新中国成立时,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所受的早期教育,扎根于他们的心灵,尽管后来经历过很多的磨难,他们还是保持了他们最质朴和纯真的心,这非常难能可贵,也是很少在60-80后身上轻易看到的。
谁是村里最可爱的人?我认为是朱启老师。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