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西西--一个不聪明的女孩的命运 [2017/02]
- 变态传媒下成长的审美婵变--原来自信才是美 (变态审美篇) [2009/05]
- 新鲜野韭菜水煎包、包子、馒头出炉! [2008/12]
- 贺梅案惊天新闻:贝克家不是因为打官司失去了房子 [2011/08]
- 充当房东--骗子的新招数 [2011/10]
- 我爱给我自信的中国--一个70后的反思 [2011/08]
- 永远是天国的子民--身份的烦恼 [2009/07]
- 打造上帝的花园--我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起创造的奇迹 (下) [2012/03]
- 小女孩的英文名字 [2010/12]
- 依依回国行:两个开黑车的司机 [2011/07]
- 享受经济衰退 [2008/12]
- SMEG冰箱--一见钟情 [2010/08]
- 通往心的途径是胃 [2010/09]
- 准备写点摄影穿衣的变美文章 [2015/03]
- 月圆花好 [2015/01]
- 暂别大家一段时间--附带写给拾荒老汉 [2010/04]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受到伤害之后 [2010/10]
- 一直温暖着的那些人--流水贝壳村 [2010/05]
- 我为什么将有些人列入黑名单 [2009/04]
- 接纳与道歉 [2010/10]
- 心底呐喊:为什么总是比我小的男人喜欢我 [2010/04]
- 也说男人--三种形象 [2009/08]
- 老男人也不错+蓝颜红颜都是心理缺失 [2010/05]
- 车祸后感恩 [2009/02]
- 深深深深似海 [2010/01]
常翻常新,这是一句笼统的概括。我想它之所以能够给人以新的感觉,还在于它那诙谐、幽默的语言。
在行文中巧妙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是它的一大特色。这些修辞的运用,使文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这些比喻或讽刺,或批评,把人的各种心态描写得淋漓尽致。读了《围城》,只觉得上面的话把自己所激愤的事情都说了出来,而自己觉得对于这事情的评论正贴切了这种说法。比如他对于方鸿渐出国留学国文这件事的描写,便引出了几句评论,:“只有国文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再比如,形容旅途中李梅亭的大箱子说,”那大箱子能从大船上运下来更是物理学上的奇迹。“接着又说:“李梅亭少了一幅墨镜,两只大白眼睛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看到这里,真是又好笑又觉得很尽兴,一闭眼,李梅亭的形象便能清楚地出现在眼前。语言随手掂来,信手一放,立刻就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里面有这样一句:“方鸿渐给高松年三百瓦的目光射得不敢抬头。”这三百瓦本来是功率的单位,可把它形容目光,则就又是一种意义。
笑死了,这眼睛,像剥了壳的鸡蛋吗?我看牙齿才像
《围城》的语言,有时像炎热的夏季忽来一阵雨,清爽宜人,有时又像寒冷的冬季里吹来的暖风,令人发笑。整个的语言给人的感觉是够味,用一句广告词:“味道好极了!”
得分90, 老师评语,这篇文章“味道好极了!”
信手掂来的例证,加上精致的分析,使这篇评论妙趣横生!
小作者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来青楼薄幸名。若干年前看围城,惊叹,若干年后看围城,刻薄。
大作者语:小时候喜欢围城,一见倾心,喜欢钱钟书,喜欢他的书,喜欢他的人,喜欢他的婚姻,顺便也喜欢了他的杨绛写的洗澡。喜欢什么呢,无法是喜欢他的聪明和幽默,以及看透了世事的那种冷傲。
及至信了耶稣,才明白,原来人间不是冷,而是暖,真正的暖好像阳光一样,来自于上帝的爱。那些认为自己看透了人生,看透了人间的所谓聪明人,多半没有真正经历过人生,如钱钟书,并没有读博士,把博士贬了一通,偏偏天下没有读博士的人多,都赞同他的意见;如同张爱玲,没有真正爱过,没有真正经历过一段婚姻,偏偏冷眼写出了婚姻的无奈和冷寂,还获得了很多人的喝彩,偏偏那些真正婚姻幸福的人,幸福的忘记了写一下婚姻如何幸福和温暖。年轻人,小时候要是没有被引导,去看这些书,是很容易就被影响,从而就拥有了一颗冷寂而愤世嫉俗的心的,假如我有孩子,一定不会让他们贸然去看这些书,而是先引导他们。
又及,在我看到钱钟书聪明背后的刻薄之后,我从他的粉丝迅速地降落到了他的批判者。或者平常者,文如其人,在他的眼中,什么都是歪的,斜的,大学教育是名利场,一把就否定了很多很多不会像他那样有时间去写一些朴实文字的教育工作者,偏偏很多不是大学教授的人就那么容易接受这观点。假如是我,聪明如钱钟书,会利用自己的聪明服务于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加美好,更加不同,你可以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至少我的微笑改变了世界,我的努力曾经温暖过我身边的灵魂。
所以,在我遇到我那钱钟书粉丝的哥哥微风淡淡之后,看到他很像以前的redbud,我几次都想告诉他,钱钟书不是那么伟大的,不是那么值得崇拜的,长期沉浸在钱的思想当中,人会变得消极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会悲观的。还有那些所谓古代的诗词,大部分都比较伤害,就是好好的人,读多了,人都会变的消极。所以每次都想跟他作对,你赞扬,我就嘲笑,你批判,偏偏我就鼓励......,就是要跟你对着干
这篇钱钟书,本来就是贴出来要跟他作对的,突然一想,何必呢,人生苦短,何必要别人接受我的观点,看蛹在壳里往外爬,不也是很好的境界么。所以写了这么多读后感,写了这么多,但愿我那傻哥哥可以理解我的苦心,it's all for the goodness of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