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 [2011/04]
- 上海式思维 [2015/02]
- 从灭门案看华人的金钱观 [2014/02]
- 怎样消灭小飞虫 [2013/07]
- 汽车电瓶引发故障现象 [2014/01]
- 斗胆预测不厚书记的结局 [2012/03]
- 我所知道的越南人 [2014/05]
- 大阅兵未观后感 [2015/09]
- 加拿大较美国的优越性 [2013/06]
- 谈谈几个有用和无用的汽车装备 [2012/02]
- 包公、李瑞环和薄熙来 [2012/03]
- 加拿大人的笨与中国人的灵 [2008/12]
- 相会老照片 [2013/05]
- 入籍宣誓 [2008/12]
- 闲论Costco [2016/07]
- 捐,还是不捐 [2013/04]
- 善用云资源 [2014/12]
- 写给六一出生的龙年小姑娘 [2012/06]
- 假如我是邓小平 [2012/06]
- 流氓骗子的故事 [2013/05]
- 爷爷的故事 [2013/06]
- 拙嘴笨腮闯红灯 [2013/06]
- 别剑兄书 [2012/05]
- 怀念几个令人难忘的网友 [2012/02]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喜欢这部书。我想,我不想再看这书的主要原因就是太苦了——按陕北人的说法——煎熬。听一遍就已经很震撼了,没有必要重温苦难。
前些日子,实在找不到什么好听的,为了在干活时快乐一些,我就又捡起了《平凡的世界》。快三十年了,我对书中的情节记忆几乎没有偏差。一方面是路遥用平铺直叙的写作方法,容易串起来;另一方面,李野墨的播讲能穿透肺腑,直达心底,铭刻在心。
我没有从头听,而是选择从第二部开始。为什么呢?因为第一部太悲苦了。如果给三卷起名的话,第一卷可以称为绝望,第二卷为希望,第三卷为有望。
第一卷整体都是灰色的,灰蒙蒙地,看不到一丝希望,在苦难中煎熬,不知何时是头,也许一辈子都是如此。
到了第二卷,我们的主人公们,底层的孙家兄弟,高层的田福军,都有了希望,并逐步向上。第三卷主人公们基本都逐渐入巷,有了自己的轨道,脱离了苦难。
我曾经以为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是充满了苦难磨砺,至少是在同龄人中如此,所以对这部书很有共鸣。后来跟同学们接触多了,才知道自己那时的生活,跟有些农村同学比起来,简直就是幸福。而那些真正从苦难中走出来的,却不把这当作苦难,认为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如此。
记得我花几毛钱买了两块烤白薯请同学们吃,一个同学却拒绝这美食。他说小时候没有粮食吃,天天吃这东西,现在一看见就恶心。这样的生活,我没有经历过。还以为吃点九零粉的黑面,发芽麦子做的馒头,缺肉少油就是苦难了。
书中有一个情节,说是少平在井下读《红与黑》被人把书扔掉。当年没仔细想这个细节。这次听了,恍然大悟。孙少平和于连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不甘于底层,想通过努力改变自己。俩人的区别只不过在于底线的不同。
少平一直不甘心一辈子在农村。于是,教书——被解雇,给团委当临时工,工作成绩被认可,却无法进入公家大门。(这里说一下,这还是很有机会的,因为少平拥有所有的资源,他没有好好利用而已。少平的用人单位是团委,团委书记可以说是自己人;少平学生的家长们都是机关实权派,少平在办理相关手续时都有足够的资源通过;而最重要的势——地委书记,他可以借用。如果作为聘用临时工,过几年转正应该是绝对没问题的,这也正是当年很多人走的路子,我身边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
而最终促成少平跳到台阶上的却是另一条线:当年打工时受到一个村支书的赏识——于是准备招婿——迁户口——女儿不同意——少平成了太空人。支书觉得亏欠少平,就为他找了一个招工指标。从此少平成了挣工资的城里人。
到了煤矿,作者就似乎改变了少平的性格,停止往上爬。少平似乎满足于煤矿的生活,鄙视那些通过煤矿做跳板的干部子弟,不顾和田晓霞分离两地的实际,不顾和田晓霞事实上社会地位的悬殊,不顾和家人分离,坚决不肯想办法挪动了。
少平比我大七八岁,实际上是两代人。他那代人实际会怎样,我实在无从了解。可按照少平的性格,我认为不会是这样的。少平一定不会停止奋斗,和于连一样要出人头地。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刘志军了。
除了这一点对路遥有点腹诽,我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有人讥讽路遥的文字面目可憎,像写作文。估计这些都是一些没有血肉的文学评论家们。有些作家是文字高手,所以书中字里行间每每见作者玩弄文字于掌中,总感觉作者高高在上,超然世外,读起来又是另一种感觉了。马克吐温和钱钟书皆是如此。
一部书,如果能让许多人共鸣感慨不能忘怀,文笔优美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遣词稍逊也最多是美玉微瑕。路遥是用精血来写的,因此英年早逝。我觉得,如果路遥不死,他也不会再写出什么好作品了,因为他的全部精血已经灌入这部书中,如同古代跳入炉中用精血筑剑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