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 [2011/04]
- 上海式思维 [2015/02]
- 从灭门案看华人的金钱观 [2014/02]
- 怎样消灭小飞虫 [2013/07]
- 汽车电瓶引发故障现象 [2014/01]
- 斗胆预测不厚书记的结局 [2012/03]
- 我所知道的越南人 [2014/05]
- 大阅兵未观后感 [2015/09]
- 加拿大较美国的优越性 [2013/06]
- 谈谈几个有用和无用的汽车装备 [2012/02]
- 包公、李瑞环和薄熙来 [2012/03]
- 加拿大人的笨与中国人的灵 [2008/12]
- 相会老照片 [2013/05]
- 入籍宣誓 [2008/12]
- 闲论Costco [2016/07]
- 捐,还是不捐 [2013/04]
- 善用云资源 [2014/12]
- 写给六一出生的龙年小姑娘 [2012/06]
- 假如我是邓小平 [2012/06]
- 流氓骗子的故事 [2013/05]
- 爷爷的故事 [2013/06]
- 拙嘴笨腮闯红灯 [2013/06]
- 别剑兄书 [2012/05]
- 怀念几个令人难忘的网友 [2012/02]
我选择的代理经销商是best buy,因为不是周末,不用等待,直接办理。当我跟那个售货员说我要二十块的计划时,他问我:你肯定要二十块的计划?
我奇怪了,这叫什么话。不过我没有表现出来,只是简单回答一个字:是。
他又说:这个计划只有local。
我心中道:以前我的手机也从来不包括长途。我不但不出差,连远处都很少去。于是我问:这个local不包括南北岸吗?
他语塞了:这个,倒是包括。
我答道:这就行了,没问题。
他又说:可只有五十条短信呀。(老弟,你看我多大岁数了,还是成天发短信的年纪吗?)
我说:我从不发短信。(这个是瞎说,一个月至少也要发个十几二十几条。)
他不死心,又说:语音信箱可只有二十条。
我乐了,你不说我都忘了,我最讨厌语音信箱了。如果看见不愿接的电话还可以不接,他要是留了言,就不好找借口了。我正惦记着去掉语音信箱功能呢。于是我实话实说:我从不用语音信箱。
他无计可施,只好给我办手续。可又问我一句:为什么你要选择这家公司?
我很不高兴,你管得着吗?好在我从来不怕露穷,毫无羞愧地回答说:穷,没钱。
他看出来,连忙解释:这家公司服务不好,我们一般都不推荐用户使用这家的服务。
我差点乐了,刚才你让我选价格高的计划时怎么不说这家公司服务不好呢。难道这家公司的服务是看人下菜吗?
于是我托词道:没事,我先试试,不行再换别的。
没想到这家伙还不死心,又恶毒地说:这家公司的信号不好,覆盖范围很小。
我反问他:你有什么好的公司推荐吗?其实纯属逗他玩。
他一听,眼睛就放光了:我推荐Rogers,有一个三十块钱的计划,........
我一听,差点笑死,这家伙真二。这家公司就是Rogers的孙公司,基站都是共用的。Rogers三十块的计划最多也就二百分钟,还啥都不包括,还不如我原来的公司呢。拜托,骗人也要有点水平好不好。
于是我就直接打断:朋友,我没钱,谢谢你的好意。我就要选这个了。
为了几块钱的提成,丢人都丢到家了,还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这就是加拿大的商场,推销乏术。
还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卖房卖车的。抱着砍价的目的坐到办公室的椅子上,他们却不谈价格,先问你:首付多少呀?然后拿出一张纸,给你做算术。最后告诉你:你看,一个月你只需还多少多少钱,多便宜呀!遇到这样的主儿,我往往是应付两句就走。整个一南辕北辙,真的没有谈下去的必要。有时气得我真想告诉他们:不要跟我谈贷款,我一次付清好不好?贷款是贷款,利率是利率,价格是价格,一码是一码。你好歹了解一下我最关心的是什么好不好?
其实,如果要推销,首先必须了解顾客的需求,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只有站在客户的角度上,才能实现客户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
举个例子:假如有顾客买电池,我们有如下品牌,括号内为利润:
两节一包的:Duracell(1.6) Panasonic Alkaline(0.8)
四节一包的:Duracell(1.6), Panasonic Alkaline(1.3), Panasonic Heavy duty(0.5)
还有杂牌八个一包的(0.9),十八个包(0.8)。
从利润上来看,推荐的首选当然是Duracell两节一包的,可你不能这么干。绝大多数顾客都明白包装越小价格越高,因此只有少数人会选择小包装,四节装就是最畅销的。因此首先要询问顾客的需求,是两节装的,还是四节装的呢?然后了解使用目的:相机,玩具还是一般用途。如果是相机,直接告诉顾客不要选择杂牌和低容量的,那是浪费钱。还要询问顾客的使用偏好,想要有质量的呢,还是经济实惠。对顾客定位以后,就可以有目的的引导,既满足了顾客的需求,也同时实现自己利润的最大化。如果顾客上来直接就点明型号包装,最好不要盲目推荐,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还有一次买车,那个家伙推销一个保修延长计划。他用每分钟六百字的语速不停地灌输洗脑,让你的思维跟着他的语言走,没有时间思考,最后得出结论:你们看,每个月才花十几块钱,多值呀,买吧。我家领导心动了,用眼睛瞅着我。我差点笑死,什么呀就便宜呀,买什么买?我不为所动地摇头不买。回家路上我给领导分析他如何误导,领导也笑了,夸奖我头脑清醒,不为所动。我说了实话:那是因为我听力差,反应慢,思想跟不上他的语速,于是就有时间思考,自然就能看穿他的诡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