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适: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 [2011/04]
- 上海式思维 [2015/02]
- 从灭门案看华人的金钱观 [2014/02]
- 怎样消灭小飞虫 [2013/07]
- 汽车电瓶引发故障现象 [2014/01]
- 斗胆预测不厚书记的结局 [2012/03]
- 我所知道的越南人 [2014/05]
- 大阅兵未观后感 [2015/09]
- 加拿大较美国的优越性 [2013/06]
- 谈谈几个有用和无用的汽车装备 [2012/02]
- 包公、李瑞环和薄熙来 [2012/03]
- 加拿大人的笨与中国人的灵 [2008/12]
- 相会老照片 [2013/05]
- 入籍宣誓 [2008/12]
- 闲论Costco [2016/07]
- 捐,还是不捐 [2013/04]
- 善用云资源 [2014/12]
- 写给六一出生的龙年小姑娘 [2012/06]
- 假如我是邓小平 [2012/06]
- 流氓骗子的故事 [2013/05]
- 爷爷的故事 [2013/06]
- 拙嘴笨腮闯红灯 [2013/06]
- 别剑兄书 [2012/05]
- 怀念几个令人难忘的网友 [2012/02]
1、国家统一:偏安一隅无论如何也不能叫盛世。如果按照汉唐的疆域,北宋最辉煌的时候也不过算是个偏安东南的国家。
2、经济繁荣:经济发展是和谐稳定社会的基础。
3、民富国强: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强大。不过像宋朝那样,民富国弱也称不上盛世。
4、社会稳定:饱暖之余很少有人想着造反当强盗。
5、政局平稳:三天两头换宰相和两三年一换皇帝绝对不是国家和人民之福。
6、名扬四海:虽不一定开疆扩土,但威名传于海外,各国纷纷来朝,有学习先进技术的,有称臣进贡打秋风的。
如果说还有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统治时期相对较长。两汉各二百年,唐明三百,清朝也将近三百年。盛世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科技文化相对都比较发达。要按这条看,宋朝也将就算半个。
顺便提一句削藩这件事,有急性子的,就是告诉藩王,要么交土地要么造反。像晁错那样,逼反了七国,还搭上了性命。要是缓图,真佩服古人的智慧,就是反其道行之,多封藩王。地方就那么大,把藩王的儿子孙子都封了。藩王不干,儿孙先起来造反或者是使暗拌。要是听从朝廷分封,勤劳的藩王能生一百多个儿子,一个大国就变成一百多小国,哪有什么实力。以前藩王对封地的中下级官员都有任命权,到了后来,所有官员都由朝廷任命。分封制虽然依然存在,却只是换了形式的郡县制。理顺了关系之后才有文景之治。
类似的局面清朝后期也出现了。洪杨之乱不仅为祸东南半壁,而且令整个中国经济都倒退了。为了平定洪杨,以私募兵为主的曾、左、李成了主力,也成了事实上的新军阀。他们不仅管军事,而且对所辖区域的人事局有相当的决定权,曾国藩更是节制四省。
3、民富国强:人民富足,国家才能强大。不过像宋朝那样,民富国弱也称不上盛世。
4、社会稳定:饱暖之余很少有人想着造反当强盗。
5、政局平稳:三天两头换宰相和两三年一换皇帝绝对不是国家和人民之福。
6、名扬四海:虽不一定开疆扩土,但威名传于海外,各国纷纷来朝,有学习先进技术的,有称臣进贡打秋风的。
如果说还有一个限制条件,那就是统治时期相对较长。两汉各二百年,唐明三百,清朝也将近三百年。盛世还有一个副产品,就是科技文化相对都比较发达。要按这条看,宋朝也将就算半个。
历史盛世必称汉唐,汉与唐这两个朝代,确切地说,是两汉还有唐,的确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为虽然史学家喜欢并称两汉,其实东汉和西汉除了有共同的祖宗之外,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朝代,并没有传承关系。
首先说创立,三个王朝创立者都是加入推翻一个短命王朝的行列(刘邦反秦,刘秀反新,李渊反隋),然后再一个个收拾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们。其中两汉的开国皇帝都是先给人打工,然后把自己的老板给收拾了。李渊那时天下烽烟四起,没有一个敢挑头做称帝的,所以李渊用不着打工,最后翅膀硬了,就自己创业当老板。
再说灭亡,都是被强臣夺了位。王莽篡位,曹丕受禅,朱温灭唐,一模一样,都不带变花样的。
汉朝初创,没有效秦实施全部郡县制,采用一国两制的政策,也就是分封和郡县混合。全国大多数地方都属于封国。这刘邦的确没什么文化和抱负,汉初三杰也不过尔尔,还是跳不出分封的固宥,缺乏远见前瞻。结果呢,刘邦吕后活着的时候清理异姓王,儿孙们忙着收拾自己的叔伯兄弟子侄,七国之乱在所难免。
首先说创立,三个王朝创立者都是加入推翻一个短命王朝的行列(刘邦反秦,刘秀反新,李渊反隋),然后再一个个收拾一起参加革命的同志们。其中两汉的开国皇帝都是先给人打工,然后把自己的老板给收拾了。李渊那时天下烽烟四起,没有一个敢挑头做称帝的,所以李渊用不着打工,最后翅膀硬了,就自己创业当老板。
再说灭亡,都是被强臣夺了位。王莽篡位,曹丕受禅,朱温灭唐,一模一样,都不带变花样的。
汉朝初创,没有效秦实施全部郡县制,采用一国两制的政策,也就是分封和郡县混合。全国大多数地方都属于封国。这刘邦的确没什么文化和抱负,汉初三杰也不过尔尔,还是跳不出分封的固宥,缺乏远见前瞻。结果呢,刘邦吕后活着的时候清理异姓王,儿孙们忙着收拾自己的叔伯兄弟子侄,七国之乱在所难免。
顺便提一句削藩这件事,有急性子的,就是告诉藩王,要么交土地要么造反。像晁错那样,逼反了七国,还搭上了性命。要是缓图,真佩服古人的智慧,就是反其道行之,多封藩王。地方就那么大,把藩王的儿子孙子都封了。藩王不干,儿孙先起来造反或者是使暗拌。要是听从朝廷分封,勤劳的藩王能生一百多个儿子,一个大国就变成一百多小国,哪有什么实力。以前藩王对封地的中下级官员都有任命权,到了后来,所有官员都由朝廷任命。分封制虽然依然存在,却只是换了形式的郡县制。理顺了关系之后才有文景之治。
正因为有文景之治,所以才会有后世的汉武之功,汉朝的武功疆域在武帝时达到了顶峰。
唐朝也正是由于太宗、高宗两代皇帝的贞观,永徽之治,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同样成了唐朝的辉煌。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震荡下行,逐渐式微。虽然也有几代力图中兴,可无济于事。
内部争斗是国家衰落的主要原因,汉朝是内侍于外戚,各领风骚十来年。太监得势杀外戚,外戚翻身割太监的大脑袋。
而唐朝主要是党争和太监。到了唐末,太监掌握朝政,决定皇帝的废立。所以奸雄朱温看到这点就杀光了太监,这是朱温最伟大的功绩。从那以后,除了明朝有一阵,太监再无干涉朝政之事。
东汉和唐朝末期格局基本相同,军阀林立,政令不出门。朝内皇帝已成傀儡,各地基本已经各自为政,只不过名义上还承认天子而已,如同春秋战国时期。正是这些军阀,造成了汉唐之后中国两个乱世:三国和五代十国。各路军阀相互争抢地盘,烽烟四起,涂炭生灵。军阀们最终达到平衡,实力基本相当,因此就形成胶着,这就是乱世。乱世之中百姓是最苦的。上世纪头几十年中国也同样是乱世。讨袁,直皖,直奉,蒋桂,蒋冯,中原大战,还有各地剿共。好不容易国内消停一些,日本人又步步紧逼,东北,华北,最后全面抗战。刚刚胜利,可两党为各自利益又再次内战。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打败了蒋介石,甭管日子过得多艰难恐惧,好歹算是不打仗了,饿死的总比打死的少多了。
类似的局面清朝后期也出现了。洪杨之乱不仅为祸东南半壁,而且令整个中国经济都倒退了。为了平定洪杨,以私募兵为主的曾、左、李成了主力,也成了事实上的新军阀。他们不仅管军事,而且对所辖区域的人事局有相当的决定权,曾国藩更是节制四省。
平乱之后,论功行赏不说,如何处置部队是相当棘手的。国家养不起这么多军队,裁撤是必然的,不可能做到让人人满意。即便曾国藩本人无意,也必有部下撺掇。一旦黄旗裹身,未必能经住考验。后来就有传闻的确如此,只不过曾拒绝了。无论他本人想法如何,实际上避免了国家再起刀兵,善莫大焉。
清朝末期,朝廷软弱,督抚权盛。东南自保,四川保路,都是对中央政权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原督抚翻牌就成了革命党的督军。政令不通,这是政权灭亡的前兆。胡温软弱,现在习总似乎好点?
说到影响,汉朝不仅仅把我们中土人统一凝聚成一个统一的民族——汉族,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真有气魄,所以很多人每每提及,怀念着当年大汉的威风。
在中国历史上,以汉作为国号的,光是正史所承认的估计就不下二十个,还不算什么赤眉绿林所立的正宗皇室刘玄刘盆子,侯景陈友谅这些汉。就连少数民族称王,也动辄要人姓刘国名汉。
要说有志气的,还只能说那刘裕,没有张罗着为自己找一汉朝祖宗,借汉扬威,而是踏踏实实地起名为宋。
唐朝之后只有两个国家称唐,都是姓李,其实都不姓李。
一个是沙陀人,被赐姓李,因此算是皇室了。唐亡之后,他们总是惦记着给唐报仇,自视为唐的传承人,即所谓的后唐。
另一个更奇。当年吴国(杨吴)太祖看见一个流浪儿,就想收为义子,结果儿子们不愿跟三毛称兄道弟,就把他交给手下一大将抚养。后来这大将成了曹操,没有称王却大权在握,吴王完全是傀儡。曹操死,这一滩传给了养子曹丕。曹丕可没耐心做游戏,就废掉吴王,自立为王。
这曹丕认了唐朝一宗室当祖宗,不仅改了国号,而且把自己连名带姓都换了。因为姓李,所以号唐。他叫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孙子——唐后主李煜。
虽然唐朝对中土影响不如汉朝,但是唐的盛名扬于四海,海外藩国从此称中土为唐山,中国人为唐人,欧美各大城市的唐人街提醒我们当年大唐的盛世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