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式思维 [2015/02]
- 胡适: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 [2011/04]
- 从灭门案看华人的金钱观 [2014/02]
- 怎样消灭小飞虫 [2013/07]
- 汽车电瓶引发故障现象 [2014/01]
- 斗胆预测不厚书记的结局 [2012/03]
- 我所知道的越南人 [2014/05]
- 大阅兵未观后感 [2015/09]
- 加拿大较美国的优越性 [2013/06]
- 谈谈几个有用和无用的汽车装备 [2012/02]
- 包公、李瑞环和薄熙来 [2012/03]
- 加拿大人的笨与中国人的灵 [2008/12]
- 相会老照片 [2013/05]
- 入籍宣誓 [2008/12]
- 闲论Costco [2016/07]
- 捐,还是不捐 [2013/04]
- 善用云资源 [2014/12]
- 写给六一出生的龙年小姑娘 [2012/06]
- 假如我是邓小平 [2012/06]
- 流氓骗子的故事 [2013/05]
- 爷爷的故事 [2013/06]
- 拙嘴笨腮闯红灯 [2013/06]
- 别剑兄书 [2012/05]
- 怀念几个令人难忘的网友 [2012/02]
阿尔罕伯拉宫的回忆,西班牙语为Recuerdos de la Alhambra。
这首曲子的演奏者是叶佩斯Narciso Yepes,当代大师,听完他的,就是那种黄山归来的感觉。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请大家听一听一位女大师Heike Matthiesen的演绎。
简单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作者泰雷加Tárrega。
泰雷加是个瞎子,生活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还不到六十岁就死了。跟阿炳一样,他从来没有上过学校,却写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最后也死于贫困。
这首曲子是他晚年的作品,同样的贫困,同样的悲怆,早就了同样的不朽作品。在两部作品里,我们都能听到凄凉寂寞和曾经或者是未来的美好。
再来听听耳熟能详的二泉映月
各种版本的演奏中,还是阿炳的最好,尽管阿炳已经过了全盛时期,而且身体也远远不及,钢丝录音的频带较窄。
而协奏曲似乎总是怪怪地。更有人改编成歌曲,实在是亵渎。
我
刚上大学时,吉它正风行。我五音不全,只好练古典。当我听过《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之后,以后几天脑海里都回荡着它的旋律。这首曲子全部用轮指演奏。所谓
轮指,就是手指快速均匀依次扫过同一支弦,就如同我国民乐器琵琶一样,只不过和琵琶轮指的次序正好相反。演奏琵琶用指套,听到的是金属相交之声;而吉它是
用指甲,琴弦用非金属,比较有“肉感”。
头两年总听人说某某一假期在水房里练就了《回忆》,而我不喜欢留长甲,始终弹不出满意的旋律,所以就放弃了《回忆》,成为了一名听客。
在其后的许多年,我都没有搞清,也没有兴趣搞清阿尔罕布拉宫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能让大师如此浮想联翩。只要听到这首伟大的曲子就已经足够了,其他的都是多余。
直到这两年,偶尔在图书馆买来几本关于伊斯兰史的书,我才算明白二十多年来的困惑。
要想真正地说清楚,真是孩子没娘,说来话长,就是十本书也未必能说完。我这里就简单地说一说。
话
说当年穆圣死后,伊斯兰派性斗争激烈,穆圣表弟阿里的后人一派失利,跨越地中海,把阿拉伯文明传播到西北非,然后渡海北上,进入欧洲大陆,占领伊比利亚半
岛,开创了格林纳达文明。这些人就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坏蛋们——摩尔人。阿尔罕伯拉宫是哈里发的王宫,就是这一时期代表。然而盛极必衰,基督徒卷土重来,击
败了摩尔人,迫使摩尔人签订了城下之约。后来基督徒背约,把生活了几百年的摩尔人全部赶出了欧洲大陆,清真寺改作了礼拜堂。想当年百万人背井离乡,携妻带
子,渡过海峡,其惨状不难想象。阿尔罕布拉宫也逐渐衰败,辉煌不再。
虽
然阿拉伯人被赶走了,阿拉伯文明却已然深深地刻在这片土地上。很多地名依然是沿用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吸收了很多阿拉伯语,而却最重要的,当年虽说是把摩尔
人全部赶走,实际上,经过数百年的共同生活,两个民族已经在相当部分融合在一起,哪里分得清?所以,有时看到有的西班牙姑娘,长得和阿拉伯姑娘一模一样,
难以区分。
张
承志曾经感慨,当年伊斯兰教多么宽容,入侵伊比利亚时,没有对基督徒采取任何措施,
对待基督徒和伊斯兰教徒一视同仁——除了税收上(这是我说的)。而基督徒却背信弃义,驱赶了所有的伊斯兰教徒。其实相对于后世的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纳粹
对犹太人,共产党对待同胞们,无论是基督徒还是回教徒,都算是宽容的了。
顺便说一句,Alhambra也是一个著名的吉它品牌。Alhambra是阿拉伯语,红宫的意思。阿尔罕布拉是英文发音,而实际上无论在阿拉伯语还是西班牙语中,H是不发音的。
再听一次钢琴的。虽然钢琴号称乐器之王,可独奏这首曲子时,比吉它是明显要逊色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