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的出生证是什么样的? [2012/07]
- 赵皓阳:失传的屠龙术:勇士变成了恶龙怎么办? [2018/09]
- 又一个“吴京华” [2008/12]
- [网文摘录]李志绥的神秘之死——为何被中情局谋杀? [2018/02]
- 转贴:年薪50万美元在纽约的悲惨生活 [2009/02]
- [网摘] "唐朝明光铠"...模型 [2010/04]
- 我所喜欢的女人 [2007/04]
- [网摘] 站桩 - 四平大马步桩 [2010/08]
- [网摘]西洋名画,霍尔班《法国大使》 [2012/04]
- 网摘:【陈光标:对慈善捐赠的认识】 [2009/04]
- 那些鲜为人知不应忘却的抗战细节 (萨苏) [2014/12]
- 亦舒文摘 - 五十句话 - 转贴 [2009/04]
- 转贴:郭德纲的一定场诗 [2008/12]
- 鲁迅:论辩的魂灵 [2018/03]
- 阿根廷输了,我的世界杯结束了 [2010/07]
- 网摘:俗话说的好,好?! [2009/08]
- 网摘:如果你的女人猫性消失了,说明她要离开你了 [2009/06]
- 何以共产党竟容许如此是非颠倒的电影上映? [2009/09]
- 网摘:一个解放军副团职军官09年4月涨工资后的工资单 [2009/05]
- 我干了,你随意 [2009/12]
- 俺媳妇的梦想...之一 [2009/11]
-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09/09]
- 生气有啥用? [2009/08]
- 网摘:老婆 - 未知作者 [2009/12]
- 对于劝离用户的不同意见 [2009/03]
- 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2009/01]
-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人味? [2009/08]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 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
余练化劲, 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趫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 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至于停式, 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 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
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榖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蹚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真人之气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蹚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蹚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蹚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提至丹田,而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主之用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蹚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已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让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怏,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