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摘:应该有针对地谈养生

作者:sujie_alex  于 2009-5-24 23:42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网文|通用分类:网络文摘|已有2评论

关键词:

邵靖宇
*******************************
 
    当然,养生至少要有个衣食足的基础才谈得上。今天社会有了进步,部分人口的温饱解决了,才能关心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问题。普遍地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和健康状况还在于改善底层人口的生活条件。今天的民工谈什么养生?他们在考虑的是一个盒饭吃不饱,两个盒饭花钱太多。孩子发烧睡在床上,买什么给他吃的问题。首先要争取的是早日实现全民小康,然后才谈得上全民的养生。

    每个人的遗传背景不同,不仅长相不同,就连性格、心态、思维方式等除了所受的教育和后天的环境影响之外,也与遗传有关,尤其在对疾病的易感染性上人与人之间差别很大。现知遗传背景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有很重的分量。
    生物科学的进展,使人们今天已逐渐理解到许多疾病的发病与遗传有关,各人容易犯的病并不一样,这在前几十年还不是那么明确的。说起遗传背景与疾病的关系,也许有读者会怀疑是否言过其实,也许有人会怀疑,哪里有那么多遗传病?可能多数人以为遗传因素只是指少数有遗传病的人。许多人以为遗传病不是要近亲结婚才会发生的吗?当然近亲结婚生育的孩子会发生较多的遗传病。而很多疾病有遗传背景并不一定只限于近亲结婚才会发生。可以讲遗传病实际上是无处不在地普遍存在于人群中。譬如II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症(不是继发于某种疾病之后的,即常见的中年发病的高血压症)和高脂血症等常见病、多发病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有很明显的遗传背景。
    II型糖尿病的发病规律几乎是父母中有一方是这种病的患者,子女中也就有一半左右今后可能得这种病。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此症,子女几乎是在劫难逃,早晚会发这种病;原发性高血压症的发病也差不多是类似的规律,有明显的家族背景;多数类型的高脂血症也是有家族性的。高脂血症的遗传背景比原发性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更复杂些,因为高脂血症有好几个型,现在已知至少有5个型,但都有明显的家族背景。因此在一个人身上同时存在几种高脂血症的遗传是可能的,合并有几种高脂血症的情况也是存在的,那会使治疗变得复杂和棘手。不过如果饮食不当吃出个高脂血症来也是可能的。阿兹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真性老年痴呆症),病理学所见是脑的萎缩,脑组织中有许多淀粉样蛋白的斑块的沉积和神经纤维的纠缠并有大量脑细胞的死亡。现知是有一定的遗传背景的,至少已经明确了有好几对基因与这种病的发病有关。在俄罗斯南部有个与外界不通婚的日尔曼人的群落,那里的阿兹海默氏症发病率比别的人群高,因此曾用这个群体做过些研究,发现这种病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又不完全是受遗传决定的。这种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危害极大,患者丧失记忆,失去正常的思维能力,最后完全成为植物人。
    除此之外,一些对人群危害更大的疾病,如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病等,现知也有明显的遗传联系。我在讨论吸烟的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了,吸烟是否会引起肺癌与各人的遗传背景有关。又譬如,假如母亲发过乳腺癌,女儿以后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就比常人大出一倍。如果父亲的姊妹中也有得过乳腺癌的,那女儿今后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就更大些。甚至对于许多常见疾病的易感染性,譬如对感冒、肝炎等的易感染性等也是因人而异,有遗传学的背景的(与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识别标志等的类型有关);另外有不少种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过敏体质也是有遗传的。不过各种有遗传背景的疾病的遗传规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一定父母有子女一定也有。
    所谓隐性遗传病(recessive inherited disease)就往往父母并不一定表现为患有那种病,但他们身上带有那种病的有缺陷的基因。带有隐性遗传疾病的人近亲结婚,生育的孩子,不巧两方的带有病态基因的精子和卵子相遇的机会就大得多(统计上达到四分之一的机会)因此如没有做基因诊断和家系调查就不明确其中遗传关系,近亲结婚生出有遗传病的孩子的危险性要大得多。通常多数人没有理解其中遗传关系。最明显的例子可以举白化病(albinism,黑色素因合成障碍而皮肤、头发和眼球虹彩色素缺乏,江浙俗称“杨白头”或“杨公白”),父母可以是看去完全正常的人而生出孩子来却是个杨白头。所谓隐性遗传病可以这样理解:人体每个细胞的23对染色体是人体的基因库,有关每一种遗传基因都是成对地分布在某对染色体的某个位置上的,因其位置相同而称为等位基因。人的体细胞的遗传基因,除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之外,都是二倍体,一份来自父方,一份来自母方。如果某人的某一对等位基因中一个属正常的,另一个是病态的,此人的有关的这种遗传背景就是一个“杂合子”(heterozygote)。属隐性遗传病的杂合子个体,体内有一个正常的基因,往往是指导合成某种蛋白质或酶,这种蛋白质或酶只要有一半有功能就可以不表现为一种遗传病,他(或她)就看去是个正常人,不发生这种遗传病的症状,但他(或她)却携带了有这种致病的有缺陷的基因所指导合成的某种蛋白质或酶是没有功能和活性的。人类的生殖细胞在成熟生成精子和卵子的过程中,染色体都经过一次减数分裂(meiosis),所有基因都只有一份而不是双份。这在一般体细胞的分裂中是没有的。减数分裂时所有成对的染色体分成两组,每组23条,遗传基因都分成两份分配给两个精子或卵子,每个精子或卵子都只有体细胞的半数染色体,因此成熟的精子和卵子都属单倍体(haploid)。精卵结合成为受精卵后胚胎开始发育,其体细胞从精、卵各获得一套单倍的染色体而恢复为23对,重又成为二倍体(diploid)。又由于生殖细胞成熟过程中,同一对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频繁的等位基因互换的过程,因此子代的染色体组成与父母都不完全相同了。从某些属隐性遗传的血红蛋白病的情况来看,杂合子多半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很轻。而实际上患者红同父母的兄弟姊妹之间,每人从父母获得的遗传基因也是不同的,只有同卵双胞胎的遗传是相同的。如果父母一方是某种血红蛋白病的纯合子,另一方是正常人,他的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一半是不正常的。只不过是另一半正常的血红蛋白已能使这位杂合子患者不显出病态过正常人的生活罢了。所谓隐性遗传病实质上就是这么回事。因此如父母都是白化病的杂合子,体内实际上是黑色素的合成减少了,但看去还是正常的,而可以生出白化病的孩子。因此男的白化病患者如与女的白化病患者结婚,生下来的孩子都是“杨白头”。
    显性遗传病就不同,得自父母双方的两个等位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是带有致病基因的杂合子就表现为病态的。如父母双方他们本身都是某一种隐性遗传病的杂合子,他们看起来都是正常的,但生育的孩子中却有可能恰好是带有某个病态的等位基因的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这就是为什么看起来都正常的父母会生育出有遗传病的孩子的道理。不过也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正常人的基因可以发生突变,如果这种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上,就可能父母都是带有正常的等位基因的却生出有显性遗传的孩子来的道理。反之,如果父母双方同是某一种显性遗传病的杂合子,他们所生的孩子中,按统计计算,四个孩子中可有一个是正常的。由于人体有近两万个基因,理论上每一种基因都可能出问题(同一个基因可以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多种不同的突变)而发生某种遗传病,不过有许多种疾病今天还没有弄清它们的遗传背景罢了。由此可以理解人类的遗传病的种类之多,关系也十分复杂,几种遗传缺陷合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需要进行仔细的家属随访、家系分析和基因分析才能从基因水平来阐明具体的缺陷所在。而许多携带属隐性遗传病基因的杂合子个体却看起来是正常的。在某些有严重的遗传病高发地区提倡近亲不结婚和采取产前遗传诊断的办法,做家系分析和给胎儿(利用羊水脱落细胞)做化验的办法,让有遗传缺陷的胎儿流产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有效办法。某些癌症的发病也有明显的家族倾向。譬如乳腺癌的发病就呈这样的规律,如果母亲发了这种病,女儿以后发生这种肿瘤的危险比一般女子几乎大一倍;如果一个女子发生了乳腺癌,她的姊妹发病的可能也要大一些。供实验用的小白鼠就人为地(为了研究的需要)育出了高癌系的和低癌系的。高癌系的小鼠成年后几乎每只都会发生肿瘤。我曾听说过有位病人,身上几乎同时发生三种原发性(非转移的)肿瘤,那人几乎同时得了胃癌,又有膀胱癌,还有前列腺癌,那种情况大概也与遗传有关。又如多囊肾和多囊肝也是遗传的,年轻时一般见不到什么症状,有多囊肾或肝的人,平安度过一生的也不少。但部分人到老来会出现肾脏功能和肝脏功能的问题。以上仅仅是举些例子来表明遗传与疾病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遗传差异的实质就是健康的基因和带病的基因的不同的组合。每个人都有可能从父母双方得到一些不利于健康的遗传。就以高脂血症来说,那些不同的型的高脂血症各有各的遗传缺陷的物质基础,前面已提到过有的是某种酶(如血管壁上的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不足,有的是因为某种受体蛋白有缺陷,而有的又是某种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的缺陷引起,等等。人体自身的胆固醇合成受食物中获得的胆固醇的调节,吃进去的胆固醇多,体内合成就减少。这是因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中有一种酶(3-羥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在胆固醇的合成过程中是个关键酶,其活性是受食物来源的胆固醇调节的,食物来源的胆固醇多,这种酶的活性就低,胆固醇的合成就减少。而实际存在那样一种遗传缺陷,患者的这种酶不受外来的胆固醇调节。那就是说体内胆固醇的合成不受食物胆固醇的影响,因此体内自身的胆固醇合成始终处于高水平,其结果是造成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素食也不解决问题。可造成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的遗传缺陷种类很多,甚至有可能一个人身上同时带有不止一种高脂血症的遗传缺陷,而有的人一种也没有,情况颇为复杂。在这方面引用别人的经验,或劝别人吃什么好和/或吃什么不好,往往与人无益,甚至坏事。
    我曾经听一位医院院长(心血管内科专家)说过那么一个滑稽而可悲的故事,但是一件真事: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因重病送到医院就诊,原因还没有查明就突然死了,家属吵得很厉害,要打医生,怎么也说不通。后来做了尸体病理解剖,才发现孩子有严重的动脉硬化,发生了致死的心肌梗塞。后来那位院长亲自来做死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他是怎么讲的呢,他对那孩子的父亲说:“你可以生这个病,我也可以生,医生对你我这样大岁数的人,都会考虑到这个病。但是,他那么小的一个小鬼也得这个病,哪个医生也想不到那上头去,那他就该死了!这次不死以后也活不长的,‘讨债来的’……”他那番话倒还真把那孩子的父亲说服了。那孩子那么小年纪就得心肌梗塞的病,很可能是有多种不良的遗传背景不巧凑合在一起造成的,确实是很罕见的,也许对他那种情况并没有什么好的疗法,那次不死以后也很难过好日子。由于那个年代对高脂血症的遗传背景的认识尚不足,对血脂的化验指标也还不齐全,对那孩子的意外死亡,后来没有能进一步随访其家系。由于家族性的高脂血症现知至少有5种以上不同的遗传缺陷型,不过这5种高脂血症的表现不全相同。如果某人身上所带的遗传缺陷有其中两三种合并在一起,那就很麻烦了;如果5种高脂血症的缺陷都具备,可以称得上“五毒俱全”了。估计很可能也就会像那十五六岁的可怜孩子,不大可能活得长寿。

    对于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感染,各人体内产生的抗体球蛋白有各不相同的分子结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人的抗体比较有效,而有些人感染同样的疾病因子体内所产生的抗体效率就比较差。对各种疾病,各人的抵抗力也不相同。
    因此讲养生之道的问题,应该考虑到人的遗传差异。可以说由于遗传差异的实际存在,应该没有一个对所有的人都适合的食谱。各人患的病可能表现相似而实质不同,因此也没有一种任何人吃了都对的药方。很明显的例子是对原发性高血压症的用药,现在降压药,光指西药,已有好几十种之多,但对甲有效的药,对乙就不一定合适。因为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和代谢方式也是受遗传的影响,各不相同的。以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就是大夫们也未必都弄清了。有关这方面的认识只是在近二三十年内才渐渐开始深入。对此今后肯定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而影响到医学、药学和有关养生保健的科学。盲目地对别人宣传讲每天应该吃些什么,不应该吃什么之类养生之道的说教,应该说已相对落后了。人们如果能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遗传背景,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自己的保健措施,也许会更好些。今天可能这样讲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明确讲,现在正在向这个方向进展中。
    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兴的技术称为“诊断芯片”(diagnostic array,或diagnostic chips)的检测技术,原理其实也并不怎么复杂,并且适用于多样本、多项目的快速检测,国内也已开始在使用。估计这种先进技术近年内多数医院都会引进普遍得到应用并进一步发展。诊断芯片的种类繁多,根据的原理也可不同,应用范围甚广,可以用于遗传的检查(DNA芯片),如受检验者是否带有某种血红蛋白病的基因检查、脂质蓄积症(lipidosis)的基因检查、苯酮尿症(phenylpyruvica)的已知遗传基因的检查等等;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可用作“乙肝”(hepatitis B)、“丙肝”(hepatitis C)等传染病的检查或器官和骨髓移植前组织相容性的检测等,今后有可能用于病人的药物代谢类型的检测以便选择对患者最适合的药物,等等。所谓诊断芯片就是在一张信纸那样大的塑料片上分成许多方格,每一个方格内固定了一种用于检测某种病因有关基因的DNA片段、抗体、血型检测试剂或组织相容性检测的试剂等。与病人的样本接触后,呈阳性反应的那一格就显出一种荧光来。除了可以用肉眼观察外还可以用专用的仪器阅读。也可以设计用作器官移植或骨髓移植前从众多捐献者中筛选相配的对象的检查,等等。估计这种技术今后会有快速的发展,用于多方面的诊断和用来了解受检验人群中的个体差异。
    一旦诊断芯片普遍用于临床诊断,医学必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大夫们将改变今天凭经验看病和处方的习惯,而开始根据芯片所提示的病人的个体差异治病。应该能够做到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并确定使用什么药物对病人最合适。到那时大夫们也就不会随便,甚至是道听途说地劝病人吃什么好了。这将是医学的一次重大革命。可以说今天正处在这个划时代的事件发生的前夕。今天活着的人们应都有可能见到这个时代的来临。就像医院里大夫用电脑处方那样,几年前也不是人们能想象的。但今天大城市里的居民都看见过了,就觉得原来不过是那么回事。用诊断芯片看病也会是那样,当大夫们都掌握了也就会感到不过是那么回事。但到了那时再回头看看,今天的诊断学有很大的盲区,大夫们处方也不能做到完全针对性的,开错药方——哪种药是用于哪种病的,但与病人不合适的情况实际上今天还无法避免。
    虽然今天尚未能普遍使用诊断芯片检测技术了解自己的遗传背景之时,至少有部份对人体有较大威胁的疾病已经用于疾病的预防诊断,譬如对老年体检现在可做CEA(carcino 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CA-199(癌抗原199)、CA-125(癌抗原125)、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前列腺特异抗原)、AFP(alpha fetoprotein甲胎蛋白,对成人提示原发性肝癌可能)、CA-50、CA19-9等的检查。可以用其他普通的方法部份替代。譬如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亲属有些什么有可能与遗传有关的疾病并向遗传咨询医生咨询,请他们代为分析也可以了解一些与自己的健康有关的信息。有了这方面的信息就可以作为自己采取哪些保健措施的参考。大夫们也可以多问问病人的背景情况。比较全面的体检一次可以了解自己身体的许多情况,再请一位能说得清各项化验指标的含义的大夫看看化验单上的结果并给你解释一下,也可以心中比较有数了。有水平的大夫当然能综合分析化验和检查所见的情况和个人的家系背景并提出看法。
    以我本人为例,我就有不少有遗传背景的病,我的父母都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症;我的祖父听说是中风去世的,估计他很可能也曾有过高血压;我的外祖父大概也是中风之类病去世的。我的父亲是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抄家,造反派把他心爱的满架的线装书都抄走了随后发生脑溢血去世的。我兄弟姊妹5人中没有例外,全部都有原发性高血压症。不巧我老伴也有家族性的原发性高血压症,我的岳父有这种病,而岳母没有。结果我老伴7个姊妹兄弟现在都是50岁以上的人了,其中4个是有高血压病的,我老伴没能逃得过,也有这种病。因此我们认定我们的孩子今后过了中年一定也都会发生这种病,从现在起他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血压,不能过量饮酒,应吃得淡一些,生活要有规律;避免大热天从烈日下回到屋里即用冷水冲澡,以防血压突然升高发生意外。由于体内新陈代谢率随年龄的下降,我在过了六十岁之后开始有点发胖。发现这种情况后,开始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量,现在体重在正常范围的上限以内。
    此外我还有一种属于睡眠障碍的神经科疾病——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常会完全不自觉地突然睡着了。一般的大夫多半还说不清那是种什么病,甚至有好几位大夫还很羡慕我,他们以为我会突然打个瞌睡是一种神经类型,能够一旦感觉疲劳就睡一会儿是可羡慕的,何况打过瞌睡后头脑还特别清醒。只有神经科大夫知道那是怎么回事。早年政治学习、开会打瞌睡都被当作不好好改造的表现而挨了批评。后来是在发生几次晚间骑车在车上打瞌睡,从车上掉下来后(幸好没有翻到阴沟里去),我才警觉了,去神经科请教了大夫,做了入睡时的脑电图确诊的。当时神经科的丁德云大夫警告我以后不能学开汽车,不然会翻到山沟里去的。那是一种在人群中并不少见的隐性遗传病,可能有不少车祸与此有关。对于开车出远门的人应引起警惕,最好去检查一下,弄清楚自己是否有这种情况。除了突然发生的,自己事先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的瞌睡外,还有一个典型的症状是当我过了四十岁以后就出现当在感到滑稽可笑时,一发笑手足就发软而要跌倒(猝倒,cataplaxy,也称绝倒)。此外我还有一些其他睡眠障碍的情况,入睡时有时会发生麻痹和幻觉。以上这些症状属于发作性睡病的“四联症”,反正我都齐全了。此外还说梦话,有时甚至在睡梦中唱歌。不过我得益于这种病的好处是我的睡眠相当充足,每天能保证在8小时左右,并且一次瞌睡发作过后人显得特别清醒。我后来就尽量利用这段时间做工作。我幼年时就注意到我的父母早年有时在睡眠中发生惊叫的现象;在以前我也曾有过几次发现父亲睡着的时候突然把他叫醒,他会一时搞不清自己身在何处、是谁在和他说话。按我现在的理解,他被叫醒了而实际上还在梦境中。这类情况大概只有神经科大夫说得清。后来我又发现我的男孩也有时有睡眠中惊叫的现象,估计这之间也许也有什么遗传联系的。
    此外我的叔父有轻度的精神病,疑心忡忡;我的堂兄弟(叔父的儿子)也有点脑子不大对劲,总怀疑自己得了麻风病。为此他一个人远道赶到杭州来求我帮他解决问题。他并且不让我碰他,说他的病会传染给我。我就不相信他那种担心,拉着他去见了皮肤科专家和麻风病专科大夫。他们给他解释说他没有那种病。但他不相信,反说专家水平不如他。一直到他老了才不再担心自己的“病”太平了些。我的岳父现活过了90岁,但他大约从80岁起就开始越来越糊涂,我去上海看望他,他想不起来我是谁。服侍他的女佣人问他我是谁,他想了些时才说是“外甥”。后来连亲人也不认识了,不过还会吞咽食物,其余都要人服侍。这些是我家属中不好的遗传背景,有的对我有影响,有的对我们的子女可能会有影响。
    我很幸运的是我家没有II型糖尿病的遗传,我的父母都没有这种病,我的弟妹们也都没有这种病;从我自己的生化化验单上看,我没有高脂血症。按一般荤素兼吃的膳食进食的情况下,所有的生化化验项目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内。表明我没有高脂血症的遗传,也确实没有II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我的肾功能也没有什么问题,造血机构也正常,每次体检我的血色素都在14克/每100毫升左右。我老伴家也是如此,她的姊妹和兄弟也都没有糖尿病。这样我们就放心一些,知道我们不必过分忌吃什么,因此我们的餐桌上常有一些鸡蛋、水产也偶尔有少量动物肝脏之类。一般认为含胆固醇较高的荤菜,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和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和好的脂肪;鸡蛋黄虽然胆固醇含量较高,但同时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对人体有益。另外我家还常喝酸奶而不多喝鲜奶,因为我们都是乳糖不耐受者;不过平时要自己注意控制总热量的摄入,虽然没有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遗传背景,也不宜于大吃大喝,吃出个高脂血症或糖尿病也是可能的。我们按现在这样吃法连年来体检的生化化验所见基本上都在正常范围内,于是我们就放心些。如果有人发现自己的生化化验有不能理解的问题,可以找大夫分析一下。不过我们必须明确得按时服降压药和经常量血压,尤其在冬季气温变化大的时节。而我与老伴所吃的降压药又不全相同,个人的情况有些差异。各人的遗传背景不同,病情轻重也不同,对降压药的适应性也不同,我不能向别人推荐,要他们也像我那样吃法。
    每个人应该知道怎么吃法才对自己是适合的。没有人能配制出一套“标准餐”推荐给所有的人吃,无论他有什么不同的遗传背景的差异,不会发生任何问题,并且对他们来说又都是营养最好、最相宜的。除了基本营养要素的考虑外,很难有一个对任何人都同样适合的食谱,不能学别人的样,认为某人身体好,会保养,他吃什么我也跟着吃什么;他服什么药我也和他一样。不了解自己与别人的病情差异,尤其是遗传背景差异,照别人的样饮食和服药等于盲从。
    “久病成良医”那句成语按今天的认识水平来理解,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那人生了多年病,用过很多药,也许有些经验了。但那只是对他自己那样的遗传背景的人可以说他有些经验了。他又怎么能懂得背景不同,包括遗传背景不同,的人该怎么服药呢?以前人们相信别人治好病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甚至连有些大夫们也那样做,他们把治好一个病人的经验用于另外的病人。甚至把听那病人说的他吃了什么后来治好了的当作自己的经验向别的病人介绍。那样做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医学的快速进步,今后人们会逐渐理解到那些做法相当落后和“原始”。
    所谓的补品、保健品和营养品也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对自己有个是否合适的问题。吃了没有什么好处,白花了钱还是小事,应该当心的是有没有害处。其次,我家很幸运的是,从我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一代算起我家大概没有人发生过恶性肿瘤,仅我祖母有一较大的脂肪瘤,那是良性的;老伴家也大致如此。此外我还发现自己对许多种食物和药品有过敏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也与遗传有关,回忆起来,我一个夭折了的小兄弟(死于结核性脑膜炎,当时还没有什么有效的抗结核药品)和我有类似的情况。譬如我年轻时有一段时间就不能喝可可和吃巧克力糖,只要接触到少量可可或巧克力,脖子前面有一块皮肤就会红肿起来,奇痒无比。那称为定位过敏。不过对什么东西过敏会变,后来我对可可就不大过敏了,但开始对口香糖和果酱(可能是对其中的添加剂)过敏,在药物中我对鲁米那过敏,年轻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对青霉素过敏(风疹样反应),而现在又不过敏了,等等。对过敏之类变态反应只要自己心中有数,避免接触就行。不能吃巧克力只能自认没福而不能贪嘴。
    如有人从家系分析中得知自己直系亲属中有II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那么从年轻时起就应该注意控制饮食,摄入较低的热量,少参加宴会,避免大吃大喝尤其要少参加自助餐的宴会,因为自助餐上人总会选好的吃,并且往往会超过需要量地吃够本,那其实很伤人。少吃甜食,尤其要少喝酒,以降低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减轻胰岛的负担。酒精对人的害处除了酒精本身是高的空白热量(glowing heat,指没有营养的热量)之外,还在于酒精氧化以后产生的乙醛。乙醛的毒性比酒精(乙醇)高得多,能使体内许多蛋白质失去功能和活性;对胰腺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造成损伤。因此饮酒,尤其是酗酒不是讲究养生的道理。同时应该注意每天的饮食有些绿色蔬菜,果蔬应该选糖分较低而色泽较深的。多增加些体力运动量以提高全身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对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警惕中年时体重的增加会同时出现高血糖的可能。而如果已发现自己的空腹血糖值已偏高,或者糖耐量试验发现有问题,那就需去看看医生采取一定的措施了。又譬如有人有原发性高血压症的遗传背景,那在年轻时是见不到病的,但应该养成吃得淡些和多饮水的习惯,以减少钠盐在体内的积蓄(钠盐的积蓄可使血液容积增大而血管的容积是有限的,其结果是引起血压升高),并应该养成开朗的性格,遇事想得开不生气、不郁闷,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的涵养,不抽烟,有控制地饮酒,中年后注意血压的变化及时服降压药。因为原发性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一样,都是可以控制而不能根治的,终生都得服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如有发生过肿瘤的情况的也应引起警惕,分析一下亲疏关系,到时去医院做做相关的检查是需要的。
    以上所举的例子表明为什么要针对自己的遗传背景来养生的道理。高脂血症也是如此,如果并没有这种病的遗传背景,平时饮食正常,没有去大吃大喝,自己的血液化验也都正常就应该可以吃得自由一些,那样有利于得到较好地获得全面的营养。也不必杞人忧天地把自己当高脂血症或动脉硬化病人对待。那样的养生,精神负担太大了,太紧张了,吓出个高脂血症也是可能的——因为紧张和焦虑可以使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分泌增加,体内脂肪动员过多而致血脂升高,也可以使血糖升高。因此首先建议读者先去较全面地了解一下自己的家系遗传背景,如有可能最好找遗传咨询大夫咨询一下。此外每年做一次较全面的体检。到了中年应该对体检更重视些。不要因为对自己的健康背景不了解,误了警惕可能发生的情况;但也不要疑心忡忡而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态应该放宽,过于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那也不利于养生,应该淡然而心中有数。
    此外,各人的生活状态和习惯也不相同。虽然有一些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但习性上的差异还是不小。尤其是工作性质的不同,家庭背景的不同,没有一个标准的适合于每个人的共同最佳生活模式。适合于中国人的养生介绍也未必会使外国人感到兴趣。因为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健康长寿的老寿星,中国人还不是平均寿命最长的。但我们也没有必要亦步亦趋地学外国寿星的生活方式。人应该追求的是长而健康的有效寿命,活着受罪也犯不着。
    至于吃些什么保健品好的问题,从生物化学的观点来讲,只有维生素类才是有明确的意义的。因为某些维生素确实存在缺乏症,但对维生素的功能和需要不能仅仅考虑是维持不发生缺乏症的水平。因为有些维生素是否还有已知的功能以外的作用并未完全弄清楚。还有一些代谢辅助因素如辅酶Q、肉碱(carnitine,这个词以前误译为“肉毒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ω-3系列的,现知人体对这些物质也有像对维生素那样的需要,作为保健品是合适的。微量元素的需要,本书中已有专文讨论,笔者认为作为微量元素需要补充的元素只有铁和锌两种是需要考虑的。钙不算微量元素,但平时摄入不够,适量补充是需要的。有了正常的饮食,此外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保健品就很难数得上。
    但有一类称为适应原(adaptogen)的药材对人的保健或许有些意义。所谓适应原药物,是能帮助人体适应恶劣的环境的功能的药物。笔者见到的资料,早年苏联人做过些这方面的研究,因为西伯利亚也产人参:他们把大白鼠用绳子栓住尾巴倒吊起来,脚不着地。那造成大白鼠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中。这样倒掉几天,吃东西也让他倒吊着吃,对于大白鼠来说是处在恶劣状态,其体内发生的变化起先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后发生功能衰竭,分泌的皮质激素(cortisone)水平下降。皮质素是关系着生命的重要激素,血液中的皮质激素浓度下降是机体处在恶劣条件下的一个指标。而给予人参提取物的倒吊中的大白鼠的血液皮质激素浓度就改变很小,基本维持正常。解释是人参提取物能使大白鼠适应恶劣状态,这类物质就称为适应原药物。我相信如果人处在恶劣环境中,譬如寒冷、过度疲劳或遇到不顺意的事时,相当于大白鼠被倒吊起来,是处在恶劣环境中。如果能吃点人参、刺五加之类含有人参皂甙的药物,可能得到些帮助。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比较快,一天工作很繁重而紧张,适应原药物也许对应付这样的状态有利。但是如果并未处在恶劣状态下,一天到晚优哉游哉闲得发慌也吃人参是否有什么好处就很难说。体育运动竞赛并不规定把人参当作违禁兴奋剂,说明它对于改善运动竞技状况并无效用。也许正好说明它并不是万能的补药。
    人到过了中年,所有的内分泌腺体的功能都下降了,譬如脑下垂体的多种激素和性腺激素分泌水平都有下降;胸腺激素也有降低。这些激素中有对体内的同化和免疫机能等有推动的作用。譬如骨机结构中胶原蛋白合成的减退,可以造成老年骨科疾病的增加等等。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正好是这些功能的减弱,免疫机能也下降,如能得到适当补充,这类疗法就称为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前这种补充和替代没有条件,譬如人的脑下垂体促生长激素,因为这种激素是一种蛋白质,人与所有动物的相同功能的激素分子结构都不相同,过去只能利用遭遇意外死亡的年轻人的脑下垂体提取,因此十分昂贵。以前主要用于垂体功能有障碍的侏儒症的患儿使用。现在能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这种昂贵的蛋白质了,如果对老年人适量补充,维持在正常的基础分泌(basal secretion)的水平应该能改善健康状况。(记得,生长素有使癌症发生增多的报道。)此外,如胸腺激素和人工合成的促同化激素,也可视情况由专业医生来考虑如何替补达到基础分泌水平并且须做一些相关指标的化验收到一定的疗效。但使用不当危害也不小。
    养生应该成为一门有深度的学问,而不仅仅是教人们吃这吃那。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1943319 2009-5-24 23:55
Good article!
回复 汉绅 2009-5-25 11:57
这么多说道,学习了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sujie_alex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 02: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