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

作者:sujie_alex  于 2009-8-19 02:4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学而|通用分类:其它日志

  武术流派之一。内家拳是一种“主于御敌”的的拳种。所谓“内家”即在家,是相对出家而言,内家拳则是相对于“主于搏人”的“外家”拳技而言。①明末清初人王征南精精于此术,后传黄百家。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对该拳的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其中有应敌打法、点穴法、所犯禁病、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而总摄于六路短打和十段锦等。②晚清时有人把太极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八卦掌统称为内家拳。

  内家拳我国著名传统拳术名。相传始于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内家拳将道教气功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

  内家拳本意 内家拳之为言者,求以柔胜刚之谓也。得其精妙,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

  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健身心,益寿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之,则存乎其人也。
 
  胜强敌之道

  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即先胜了一着。 

  于平时,便须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会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制强。譬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惟司舵驾船者一人,已足司全船之定向。

  吾之技艺精详,犹司舵者之*纵船只,成竹在胸,一人足当众乘客,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以寡胜众,以弱制强之理,乃存乎此。

  艺无止境

  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争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艺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

  即或造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

  柔静为先

  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凭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杨,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

  神气满布
  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则余手皆弛。手多亦成无用,我如神气布满全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即能制人,皆赖神氧满注之功。

  流行勿断
  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日阳,其静日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即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外夺,损其平常镇静守养之气,此末得艺也。 
  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外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虞,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

  身神统一
  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即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叉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是便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去其力,而炼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而出焉。

  无我之心
  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

  不动心
  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糜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守而不移,则真气元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炮声而不憾。外物勿挠,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 

  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人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练。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 

  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侪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义。

  有胆始有力
  武术以胆力为第一。无胆力即无克敌敞致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胜算。自来成例甚多,当宜练胆。

  沉着虚静
  凡武术一道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 
  持此自修,虽不藉器械,而敌以武器攻袭,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效也。

  养我灵觉
  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听声而心动,此人二常也。吾人乏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虞。盖不幸受人狙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矣。 
  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勇气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先巳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注视,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之矣!

  威喝应用
  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透,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曼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倍馁矣。 
  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晔,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静宁心气,至为重要。

  残敌之心
  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
  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视敌人,不令其有任何生动作。如若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即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采应敌之道。此间皆不容发,防护周全,不得疏虞。

  多求练历
  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末精而气馁。务于对练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耍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工夫,而后百战不殆。 
  对练时,如心存惧畏,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 
  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即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能油然而生,恐惧便消,藉此努力修练,不厌不倦,练历既多,境界自高。

  练武者之恶德
  夫治学者,专心致志,神不外鹜,惟教诲之是遵,造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之一端。若自恃体之强壮,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木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颀昂之身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胚下料,无足傲视。故任性与自满,乃器浅之易盈耳。

  注重对练
  一、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
  二、勿挑选对手。好挑选对手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被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 
  三、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 
  四、遇他人之对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矩。善奕者不必自奕,阅其胜败机微,得矣!
  五、自己与人较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负乃常事,惟致力于学,乃可收之桑隅耳。 

  料敌之法
  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外观似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冢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震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与人较胜,宜不怯不急。

  心壮魄强
  心魂即吾人之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矣。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旭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魂,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即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若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毅之本立矣!

  机智胜臂力
  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以胜千军。 
  观之征南事略:王征南,夜出侦事,为守兵所获,系之廊柱,数十人饮酒围守,征南拾碎磁,偷割其缚,然后急望怀中探银,望空而掷,众兵力争攫取,得自逸出。 
  又:岁暮独行,遇营兵七八人拉夫役,为之负重,征南苦辞求免,不听,乃至桥上,随弃所负,营兵拔刀捕之,征南手搏,营兵仆地,铿然刀坠,如是者数人,乃取其刀投之井中,营兵乃索鞭出刀,而去远矣!
  此乃以智成就事,安度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

  破势收势
  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即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劲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透,皆不可不知。
  收势须能一发即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末生,即强作妄为,则成强弩之末,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练成,此开合也,不可不知。

  取敌要妙
  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干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低来高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取,因敌施为,力是识症设治之良医,驯伏劣马之能手。法尚干净俐落,忌乎拖泥带水,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有上不可有丝毫摆设也,否则,技艺总不高。

  练气归根
  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故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鹜,心不惊,但见柔弱,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之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或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正传正学也。
 
*******************************************
  内家拳的十四禁忌
  黄百家《内家拳法》所记王征南口述的内家拳“十四禁忌”,即懒散、迟缓、歪斜、寒肩、老步、腆胸、直立、软腿、脱肘、戳拳、扭臀、曲腰、开门捉影、双手齐出。如果说“五字要诀”是内家拳的内核,“十四禁忌”则应是内家拳的外壳。两者都是实践的结晶,共同升华为理论,成为内家拳的准则。
  内家“十四禁忌”不但对狭义及广义的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其他拳种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因为古今拳术的渊源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虽然形成了分支浩繁的流派,创树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就武术的作用和技术规范,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早年沈寿老师对“十四禁忌”曾作过简明精辟的阐述,现详释如下,供武术爱好者研究参考。

  1、懒散:意识分散,杂念丛生,精神萎靡不振,垂头丧气,心驰外物,行拳心猿意马之谓也。
  如此,首先违反了“敬”字诀。内家拳行拳站桩要求“心静、体柔、神壮、息匀、意远、劲整”。心境不能宁静虚无,则形体如何松柔圆活;形骸不能松柔圆活,则神安韵安能庄穆定匀;神韵不能庄穆定匀,则气息如何调和匀沉;气息不能调和匀沉,则意念如何虚远专致;意念不能虚远专致,则劲力如何整衡浑元。所以站桩行拳须全神贯注,心静胆定,气息绵沉,神固韵匀,方可生神凝神,而生气聚气,而生精固精。此自无而至有也。
  藏精之舍曰丹田,乃气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沉丹田,呼吸根蒂,久事养气,则精暖自尔蒸腾化气,此气即为炁,俗称元气、真气、中气。天富大气,呼吸得天地之气。善用之,与内气合而鼓荡,为合体之气。此即炼精化气,气若车轮,如九曲珠,气遍全身,敛而入骨,贯顶为神,此为炼气化神。神安而定,心境平静,自然清轻上浮,渣滓沉降,久而明心见性,光明顿生,性灵毕现,此为炼神还虚。此是自有而至无也。
  自无而至有,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极其之,而为至刚。然此刚非硬也。自有而至无,即是刚复归于柔,运柔成韧,极其之,而为至柔。然此柔非软也。无中有,有中无,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静中育动,动中寓静。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化刚为柔,运柔成刚,刚复归柔,致成至刚至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推,从而生变化。而变者愈变,化者愈化,以致变化无穷。自此,方始成就,臻于化境,豁然贯通,阶及神明。
  由此可见,心境泰然,思想集中,全神贯注,是武功升华化境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所以学艺者从学艺开始之日起就要认真注意和锻炼。
  就健身而言,气为血之帅。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随心而行,随心静宁而顺畅。如思想散驰,则气滞结障,而致血瘀。故摄心入静,专心致志,可使气顺,气顺则血融;血融则血畅;气血顺畅,则血旺。极其至,筋脉和同,骨强髓盈,精神充沛,病安从来。试问,练武习拳者,“机巧生于内,名利扰于外,犬马声色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系其心,思想意念时起波澜,心无片刻宁静,灵魂出窍,神无片刻安定,行拳走架,好比行尸走肉”,则内功何以长?阳寿何以增?这也就是古今内家拳家和养生家历来注重“势势存心揆用意?。视懒散为拳术首要大忌之原因。

  2、迟缓:智慧不敏,感觉不灵,反应迟钝,动作滞涩之谓也。
  内家拳(桩)之运动,以虚灵为本。拳谚云:“心君泰然,百体灵动”,“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行拳站桩历来是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心之一动,百骸无有不动。即所谓一动无有不动。可见心意的灵动敏慧,是克服动作滞涩之根本。
  心不胡思,意不外驰,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心境虚静专致,神态安逸明清。内则自然心意空灵清虚,明性立见,智慧顿开,百骸松和圆融,经络气血通畅。外则自然百体无滞,动作轻捷快利,感觉灵敏。
  为求轻灵,上则须虚领顶劲,以契其纲领;下则须尾间沉垂,以握掌舵向,竖其线路。即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顶劲虚领,则精神陡振,尾间下垂,脊椎立即准直。人体之栋柱,厥唯脊椎,为全体之主宰也。脊椎自然准直,节节松沉,自上贯穿其下,“立如秤准”,则自然周身轻灵,通体无涩了。否则上阻于肩肘,中滞于腰脊,下停于胯膝。心手无应,全体失统,无所主宰,举措失当,自然机势顿失,受制于人了。
  如果说人之腰脊为一身之主宰,则腿脚为一身之根本。前进后退,左冲右突,动作的灵敏迟涩有否,除决定于腰外,很大程度决定于腿脚的功夫,所以《拳论》中有“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论述。散乱者,手、眼、身、法、步无法协调,心、意、精、气、神无以归一之谓也。以致行拳站桩气不能顺,意不能专,身不能松,心不能静,神不能安,劲不能整。自然感觉也不能灵敏,动作进退不能自如,身手不能虚实分明。则阻滞无断,凸凹丛生。若发于腰,则上体呆滞,运转卡涩;若发于腿,则两腿迟重,进退无方。或说拳论中不是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之句吗?其实这不是错误理解,就是片面理解。须知还有“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句,上下两句起承转接,截然不可分割。此言主要意指意、气、劲三者运行路线。我们不妨作如是解:“始起发于脚,经与腿,及于腰,终形现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而手,总须完整一气,毋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凸凹处。”完整者,无阻滞无断续之谓也。由脚而腿而腰而手,若有阻滞断续,有凸凹缺陷,则心、意、气、劲、神势必不能完整归一,从而造成“有始无终,有终无始,始乱终弃”的现象。以致心、意、神无以敛聚而致远;劲、力、气无由通达而散乱。因而不能支配身体收放自如,举重若轻;不能把握机势,发劲处处落空。从而造成拳谚所云:“迟缓失机势,处处受人制”的必然结果。
  所以内家拳家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诫学者力戒迟缓,要求习练者通体无滞,丝毫不着力,不要让丝毫重滞、阻涩、间断参与式间。更须绵绵不断,轻灵贯穿,则智慧生,敏捷现矣。

  3、歪斜:上不领顶劲,中不守重心,下不把闾舵,头容不正,线路(脊椎)不涩,外不能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身体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前后左右失衡之谓也。
  凡内家拳术历来忌歪斜,讲究“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者,不偏不倚之谓也。安舒者,自然舒适,不紧张用力是也。内家拳视“立身中正”为身法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它是拳式姿势之准则,是人体运动时下盘稳固的基本条件之一。王宗岳拳论有“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句,可见立身平正是活似车轮的先决条件。行拳站桩如若头无虚领顶劲,左右倾侧;挺胸僵立,上重下轻;两腿双重,虚实不明;耸肩扬肘,手法含糊;忽高忽低,萎膝老步;提腰扭臀,转动不灵;东歪西斜,规矩尽失,也就无中正安舒可言了。
  从生理上讲,头悬身正是非常正确的姿势。这样可以保持颈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状态。也就是俗说的“竖线路”。它可以使颈椎中的神经中枢——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压逼。延髓中有四对脑神经,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反射的中枢,故有“生命中枢”之称。脊髓上连延髓,有颈、胸、腰和尾神经。是周围神经与脑的通道。“立如秤准”,即不歪斜。从而保持了这一通道不受挤压,畅通无阻,这样也就能保证肢体运动“活如车轮”了,尤其是腰胯的运动更是如此。
  拳学上有关“立身中正”的论述不胜枚举。如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说:“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清代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又曰:“腰如纛”。许宜平有“喉头永不抛”句。沈寿《常山蛇阵诀》说:“不偏一隅艺始高。”以上论述,皆言立身中正,忌歪斜。若腰不松,不正直,则造成臀部高耸,身体前倾,有前倾势必有后仰,若尾闾失中,即尾骨不能对动向起到舵的作用,难使动作在任何角度,任何方向上“身正”,则神必不能贯顶,力必不能由脊而发。发出的劲也绝不可能均衡完整,专注一方。历代先贤虽都没有读过物理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但拳术的实践告诉他们,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这一客观真理,那么人体在拳术运动中就难以稳定,即使不倾跌倒地,也无法克敌制胜。近代有人提出“斜中寓正”、 “偏中求正”的理论,这是违反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的,是不足为训的,是不可取的。这只能为对手顺势借力创造条件。在这方面的实战教训难道还不够多吗?
  《沈寿拳诀选》“四平诀”说:“心平则气正,眼平则意正,顶平则头正,肩平则身正。”这就具体说明了,如何通过“心、眼、顶、肩”顺序,逐步调整做到不偏不倚,,无歪斜的正确姿势,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离自身的“底盘”,但须知站桩行拳原备身法,身法种种,不胜枚举。所以身法中正并非叫你昂首直立,生硬挺霸;所谓“不偏不倚”,实非完全是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
  吴公藻曾言:“重心为全体之枢纽,重心立,则开合灵活自如;重心不立,则开合失其关键。”陈鑫言:“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合,故不惧他人推倒”。可见“立身中正”是支撑八面,自立于不败之地的先决条件。这也就不难明白内家拳视“歪斜”为大忌的原因了。
  4、寒肩:肘不能沉,肩不能松,肩胛紧锁,两肩高耸,状如立寒冬溯风之谓也。以致气血不通,劲路不畅。造成上劲不能由脊发,贯劲于指梢;下不能虚胸盈腹,引气达丹田。
  内家拳有“松肩沉肘”的基本要求,或称“松肩垂肘”、“沉肩坠肘”、“垂肩沉肘”、“沉肩曲肘”。总其所言,无非指肩关节须松沉,使锁骨平准而微下沉,肘关节始终保持适度的弯曲和沉垂。从而达到“三垂”,即气垂、肩垂、肘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身稳如山;肩垂则臂松劲活,肩催肘前;肘垂则两膊自圆,能固两肋。这样才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的技击原理。
  拳谚云:“手如两扇门”,则肩胛就是门的轴,即为枢纽。同时上肢又为手三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大阳 (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及手三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之所在。从技击角度看,肩若不能松垂,两肩耸起,则气血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肘若不能曲坠,扬肘悬起,则劲力滞涩于肩肘,则守不能上护头面,中不能护胸腹,下不能护裆膝。即手起不了“两扇门”的作用。此外,双肩耸起,势必导致胸背腰脊的僵硬,使经络为之阻塞,同时压迫了颈动脉,使大脑失气血。头为六阳之首,“百脉之宗”。十二经之中,六条阳经上行于头,而六条阴经亦通过“别道奇行”汇合于头。头为周身之主,为全身纲领,五官百骸莫不本此为向背。寒肩的结果,使输送氧气和血液的颈动脉受阻迫,造成大脑缺氧少血,从而使大脑指挥失灵,智慧顿失;肩不能松沉,气血涌拥胸际,则上重下轻,脚跟浮起;气不能贴背,真气不能自任督而行周天,遍体僵塞,则虚灵荡然无存,劲力顿失,变化全无矣。
  同时,寒肩亦使手臂伸缩转缠不能松柔圆活,也易被对手采用撅臂等手法挫之。从医疗保健角度来看,耸肩扬肘,造成肺等内脏经常向上提着,如俗说的“提心吊胆”、“挈心契肺”,使之处于紧张状态。又使气血瘀塞于颈、脊、肩、肘等关节,而难以达到头及指端,情绪紧张又使气血不能平和畅达,周流于人体内外,致使内不能松脏腑,外不能柔腠理;内不能维阴阳之平衡,外不能防邪气之侵袭。在改善健康方面也难获得预期的效果。相反,如肩肘关节充分松沉圆活后,全部手臂的伸缩缠绕,就如同柳丝荡风,活泼而无滞机。从人体解剖学分析,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肩关节活动范围大,在肩部有三角肌把肱骨、肩胛骨、锁骨连在一起;有背阔肌把腰椎、肱骨连在一起;有胸大肌把肱骨、胸肋骨、锁骨连在一起。所以,“沉肩垂肘”就会引起连锁效应,使胸背部松沉下来,从而使内脏放松,体内布满中和之气,五脏平和,舒适滋润,充满美意,达到这种平静宁和的境界,身体自会健康了。
  5、老步:两腿虚实不明,步法迟涩不灵,上下难以相随,前进后退无方,折叠转换双重,举措张罔失措之谓也。
  内家八桩步法仅一种步型,即“二字马步”。内家拳的步法有:口步、后步、碾步、冲步、撒步、曲步、塌步、敛步、坐马步、钓马步、连枝步、仙人步、分身步、翻身步、追步、逼步、斜步、纹花步,称为练步十八法。前列步法,系原式所有,由博返约,实则仅五步而已。也就是后来广义的内家拳称谓的八法五步是也。
  论拳法,不能舍身法而言步法,亦不能离步法而言身法。’拳经云:“有不得机得势者,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所谓腰腿者,即指身法步法而言。所谓散乱者,即身僵腿涩,气滞血瘀,神驰意迷,力板劲散,失机失势之谓也。可见散乱之病,病源无非是身法和步法。发生于身法,则上体呆滞,运用辄乖,发生于步法,则两腿虚实不明。虚实不能分,则“后腿不能送前脚”,“实脚不能送虚脚”,从而造成步伐笨重,行步滞涩不灵,无法做到“迈步如猫行,行步如膛泥”。这样势必导致腰腿各自行事。造成周身不能节节贯串,内劲无以联贯完整,上下不能相随。自然也就进退失据,闪展失误,腾挪失灵,失机失势了。
  “机者,朕兆、动机,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也”。“势者,形态、静势,静而已形无有之趋者也。”内家拳(桩)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动静互为其根,此内家之妙也。“混沌未判,鸿蒙未开,本无动静,何有阴阳?”阴阳始于动静,故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以静而成势,以动而成机,机中有势,势牛有机,机势难分。得机即得势,得势为得机。俗说:“机势并得,服手服脚;机势皆失,绑手绑脚。”所以内家拳是不允许“老步迟顿”的。
  6、腆胸:腆者,挺凸也。腆胸即为过于矜持,努气挺胸,气涌胸际,神凝血滞,上重下轻,根脚拔起之谓也。
  人体上身全赖脊椎骨支撑,故脊椎骨在人身犹如屋宇之栋梁。平时,人的脊椎骨呈自然弯曲状。为求轻灵,行拳站桩上虚领顶劲,以契其纲领,下尾间敛垂,以竖其线路。这是因为百会虚顶与会阴敛垂,二点成一直线。上虚顶,下敛垂,即可使通体准直,符合“立身中正安舒”之要求。如腆胸,则成三点之势,三点又不在 —:条直线上,则成干涉之状。以致上不能虚顶,则纲不能举;下不能敛垂,则目不能张。周身骨骼无法正直,筋肉不能顺遂,破坏了立身中正,破坏了松静轻灵的充分必要条件,造成经络血脉凝淤于胸;气血浮涌结障于胸;肌肉筋骨僵硬于胸;劲力阻断滞塞于胸。此外,胸部紧张,又破坏了呼吸的自然深长,妨碍血液回流心脏。考究全身则无一是处也。偶有动作,无不受掣肘。临敌对阵,必为人所制,于健身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故腆胸为内家之一大害也。
  7、直立:僵直而立,全无戒备之谓也。
  支撑物体的底基称为底盘,在物理学上称为“底面积”。例如钟座就是钟的底盘。行拳站桩,二脚外缘的联线范围以内的面积,就构成了人体的底盘。
  行拳站桩及竞技运动中,人体的重垂线如能保持在底盘范围内,那么人体就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反之,如重垂线超出底盘,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又无法依靠桩步、腾空、步随身换等技术,使之重新纳入底盘,人体就会发生倾跌现象。
  在拳术运动中,拳家会通过坐腰落胯、圆裆敛臀等措施,也就是通过蹲坐姿势,保持两脚齐整地踏实,端正身法,虚胸实腹,取得支撑八面,稳固厚重的“底盘”。一般来说,直立的底盘较小,重心较高,其稳定性较差。反之,两脚距离越大,其底盘越大,重心越低,稳定性相对也较好。但是,人是两足的灵物,不管你怎么大步站立,底盘总有窄的一面。而且步距愈大,步随身换相对也较困难。于是,在实际的拳术及竞技运动中,既要把对方的重垂线击出底盘,又要使自己的重心相对稳定,就成了拳术及竞技运动中的深邃学问了。
  我们试比较直立与最大步距之间的优缺点。
  直立状态,底盘小,重垂线易偏离底盘;重心高,相对稳定性差。但重心高,如跌仆,则倒地所需时间长,如步法身法灵活,则便于补救。但劲力难以起脚跟,失却根本。
  最大步距状态,底盘大,重垂线不易偏离底盘;重心低,相对稳定性较好。但步距大,步法迟涩不灵。重心低,如跌仆,则倒地所需时间短,加上步涩,难以补救,。
  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拳家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在直立和最大步距状态下寻找、调整最适合自己的最佳步距,在取得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取得最大的灵活性。以确保稳定与灵活的统一。取得支撑八面,稳如泰山的“底盘”。经过大量的实践,拳家们在调整、选取最佳的步距后,再采用“四六步”或“三七步”较符合上述原则;而直立步,尤其是僵直而立,全无戒备的状态则为最差状态。拳谚说:“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所以内家拳力戒直立。 8、软步:软裆萎膝,叠步“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跟之谓也。
  裆部即会阴部,站桩行拳,裆要圆而虚,要裹裆、吊裆,不可夹裆(尖裆)、平裆。它的原理与拱型桥洞建筑是相似的,这是因为拱型的抗压承重能力大于尖形及水平形。两胯根撑并,两膝呈微向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不使其有下荡之意,裆自然能虚。裆的虚圆,使胯骨的骨节撑开;胯骨节周围的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圆至足,以增加其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使下盘轻灵而旋转无滞,并加强腿部的弹性和弓劲。而软裆,即表现在仆步、弓步、马步等步法时,裆部全部下落,软弱无力地贴近地面,似同瘫痪。这样不但起身费劲,遇到对方进逼,就会瘫倒在地。
  所谓萎膝,也叫“软腿”,主要表现在弓箭步时,后腿膝部向下弯曲。所谓“弓箭步”,顾名思义,是“前腿如弓,后腿如箭”的意思。技术要求为前腿弓,后腿蹬,因而也称之为“弓蹬步”,其后腿膝关节必须保持一定的松沉度,不可蹬得僵直,做到自然地直而不僵,符合“劲以曲蓄而有余”。但如相反地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后腿向下曲而不直,就成软腿萎膝了。拳诀说:“劲起于脚,发于腿。”作为进攻性的弓箭步,如果出现软腿萎膝现象,下盘出现支撑与后蹬无力,出击也就无劲可言了。
  犯此毛病的拳家,大都是误解了古典拳经中“曲中求直”之意。所谓“曲中求直”,其原意是“曲以蓄劲,直以发放”。是就发力的蓄发方式而言的,根本不是叫人做“软腿萎膝”的弓箭步。但有时为了突出下沉的气势,也有使前腿弓至胫骨竖直为度,后腿微微开膝,膝尖微转向外侧。这时,后腿的膝部虽有微小的弯曲,但因为微小的弯曲是撑开的,而不是向下弯曲软垂的,它导致裆部的拱度和弓劲增大,自然不属于软腿萎膝之列。
  所谓叠步,顾名思义,是步子重叠的意思。表现在弓箭步或虚步时,前后两脚其横间隔过窄,使前后两脚踏在同一直线上,“叠步”两脚前后相叠,造成底盘过窄过小,重心就会不稳。“自立不稳,如何发人?”遇敌袭击我之侧翼,就不免有倾跌之虑。
  “过劲”表现为弓箭步前腿膝尖的垂直线超过脚尖,使身体重心过于偏前,易为人引进落空而跌仆。
  所谓足膝偏撇,就是足尖的方向和膝尖的方向不一致,从而造成扭曲。以致使起于脚的劲,滞涩于膝间,无法经由腿,而腰而脊,形于手指。劲力无法贯穿顺达,下盘亦不稳固,临敌对阵无有不败之理。
  掀脚拔根,表现在各种步法的定式时脚掌的掌心不能含空,全掌贴住踏实地面,造成部分掌缘翘起,离开地面,甚至拔起脚跟。以致不能利用地球这一最大的质量 M,守不能将敌方的劲力通过地面化解于无踪;攻不能劲起脚跟,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发挥最大的威力。攻守无当,失机失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软步”是属于下盘系列的问题,而下盘是平衡和支撑全身的根基,基础不扎实,不灵活,就好比空中楼阁。拳谚说:“自立不稳,如何发人;下盘不灵,何来虚灵?”是故,内家拳视软步为大忌。
  9、脱肘:肘部悬扬,犹如肘关节脱臼之谓也。
  脱肘也称为“悬肘”、“扬肘”、“寒肘”、“抬肘”或“举肘”。拳谚有“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句很辩证的话。“肘不贴肋”,就是使腋窝保持适度悬空,保证肘部有足够的回旋余地。“肘不离肋”,就是在保证肘有回旋活动余地的情况下,肘尽量靠近,不离开肋部,便于保护两肋两腰要害部位。以免肘部扬起,造成举高腋空,“侧门”(两胁侧门)大开。侧门空虚,易为敌所乘。此外,肘部举扬,肩、肘、腕等关节自然就难以松沉,造成气血阻塞,劲力滞涩,两臂无劲,劲不能由脊发,亦不能贯于手指,攻不能放人致远,近乎外家之断劲矣。所以古今内家拳无不力克脱肘恶习的。
  10、戳拳:腕骨不正,握拳不直,形如印戳,拳与前臂不在同一直线上,犹脱榫的锤子之谓也。
  内家拳的拳形为四平拳,即拳的四维均须平整。握拳的形式,以中指领先,四指并拢卷曲,指尖稍微触贴掌心。然后将拇指轻轻盖压于中指中节,形成四平拳。因内家拳乃柔中寓刚之术,不以刚硬为能,所以握拳亦不宜紧实,外形似紧非紧,内则大松,以松柔为好。但虽为松握,须有团聚之意,使之有分之不开,击之不散的作用。握拳时,拳背须与前臂齐平,腕骨正直,腕背自然伸直,不可歪曲,不可内拗或外突;形成戳拳。若用戳拳猛击敌人,遇到阻力,首先会使自己的腕关节扭断或扭伤,击人的力量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戳拳只有形式上的“美观”,没有任何技击价值。古今内家拳术好手是决不会有这种中看不中用的戳拳习惯的。
  11、扭臀:扭臀亦叫“晃臀”、“摆臀”、“摇臀”、“游臀”。是尾闾不正,臀部外突,或臀部时而前顺,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如“游鱼摆尾”之谓也。
  臀的生理构造是外突的,外突的臀部,在行拳过程中,容易引起臀部的扭摆和晃动。或时而前顺,或时而后撅,或扭来扭去。常会造成“点头哈腰”,前俯后仰,破坏了“立身中正”,或是“游鱼摆尾”,破坏了“尾闾中正”,丧失了舵的作用。致使发劲无定向,放劲失平衡,劲不能“专注一方”。所以内家拳家提出“敛臀”或叫“护臀”的技术规范。要求站桩时不要撅起臀部,应向里稍微收进,尽量放松臀部和腰部的肌肉,轻轻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再轻轻向里向前收敛团聚,就像用臀把骨盆裹护起来,把小腹承托起来那样,这样配合虚领顶劲、松腰落胯、圆裆,就能使尾闾的舵向作用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尾闾中正”,“立身中正”。有助于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背脊的弹性,同时,敛臀也相对降低了身体的重心,有利于动作的平衡和蓄、引、拿、化、发劲的稳健,有助于“力由脊发”,发劲浑整,专注一方。
  12、曲腰:“点头哈腰”,中轴扭曲之谓也。
  拳谚曰:“点头哈腰,武艺不高。”或称“低头猫腰,传授不高”。形象地描述了曲腰的弊病。
  “腰为一身之主宰”,是人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对协调全身动作,调整重心,平衡身体,输送劲力,都起主导作用。
  内家拳对腰的要求是松而沉着,直而不僵。“松而沉着”,使下盘稳固有力而不失轻灵,“直而不僵”,使中轴旋转稳定灵活而不失沉着。这样方能做到支撑八面而稳固厚重,八面转换而轻灵圆活。
  此外,腰部的“松而沉着,直而不僵”,避免了脊椎的生硬挺拔,使脊椎有正常的自然“弯曲”,形成了俗说的“身弓”,增加了脊柱的弹性,缓解了行拳过程中所产生的震动,既起到了护脑的作用,又稳定了重心,平衡了身躯。这样才能使“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
  其实,“曲腰”本身就属于“歪斜”的范畴。这里的内容可视作对“歪斜”的进一步说明。而内家拳术把“曲腰”单独视作一大忌,可见对它的重视了。
  13、开门捉影:撒开两臂,“正门”大开;探头探脑,如捕风捉影之谓也。 
  胸腹为“正门”,也称为“大门”、“红门”或“洪门”。人之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腔和腹腔,是不能有丝毫疏忽,受到伤害的。在竞技运动中,除运用身法的闪展腾挪来避免受到袭击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四肢来护卫。尤其是依靠两臂来护卫。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其中说的是两臂的防守作用,上护头面,中护胸、心窝、胃脘、肋腋与腰侧,下护小腹、裆部。如果撒开两臂,无疑将胸腹要害暴露于敌,任其上下其手。这是十分危险的,轻则受伤,重则致命。所以内家拳学从健身、技击的要求出发,提出了“沉肩垂肘”、“肘不贴肋”、“肘不离肋”、“两膊相系,不离中线”。“三尖相对守中央”的技术规范。所谓“中线”,即以头顶百会至尾骨为一线。所谓“中央”,即以鼻与脐为界。两手运作各紧紧护住自己的半个身,即左手护住左半身,右手护住右半身,在圆转过程中,两手的运行路线在“中线”、“中央”处稍加重叠。沈寿拳诀说:“两手乱环不离中”,“当中一击首尾动”,“攻我身躯首尾保”。即是形容两手似蛇之首尾,紧紧护住“正门”和“侧门”,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基础上伺机击敌。
  关于头,上文已有提及。头为“百脉之宗”,“六阳之首”。十二经络中,六条阳经上行于头,而六条阴经则通过各种“别道奇行”汇合于头。头为全身之纲领,纲举目张,身法的稳定,脊椎的中正,腰胯的转换,眼法的平准,呼吸的顺畅,步法的灵动。总之,心、意、精、气、神,手、眼、身、法、步,无不与俗称“六斤四两”的头有关,都需要从“头”做起。头位于人的最高位,虽然仅仅只有“六斤四两”,然而影响很大。若“探头探脑”,一则形象不美,二则“首脑”暴露于敌,易为敌所乘;三则破坏了立身中正,更易产生由“探头探脑”所引起的连锁问题。例如强项硬颈,精神不专,身体失衡,行动迟涩,虚实不明,歪斜等问题。可以说几乎与其他内家的十三禁忌全部相关联。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探头探脑,“开门捉影”,是必须认真克服的。
 
  14、双手齐出:即用“二只拳头打人”,一发无余,不作后顾之虑之谓也。
  出者,过头也。过直也。所以,“双手齐出”并不是绝对地简单地反对用二只拳头打人,更不是反对双按、双动、双推等拳法。而是反对“两膊不相系”,“首尾 (两手)不呼应”,上下不协调、不相衬、不相随,这是因为首尾无呼应,则首尾无法互保,防守出现漏洞,攻击必现破绽;上下不相随,则手到步不到,形如斜塔,就不免有自行倾跌之虑,更谈不上临阵对敌了。或步到手不到,错失良机,为敌所乘。
  双手齐出的另一种表现为,两臂挺直,出手过远。知内家拳站桩行拳须周身内外三合,表现在外三合,即各关节左右合住,上下对齐,两手两足等对称合住,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住。开则俱开,开中有合;合则俱合,合中有开。这样就要求两臂不能挺直,出手太远,做到“劲以曲蓄而有余”。避免重心前移,被人乘势借力牵动,因失重心而跌仆,也避免被人乘机入侵。
  内家拳十四禁忌,其实质是互相关联的,不能截然分割。深刻理解,真正明了它的内容,不但对学习掌握内家八桩(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还掌握了研究评判内家拳的重要尺度,内家拳也就易于向大乘阶段迈进。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sujie_alex最受欢迎的博文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2 18:4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