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瓶沙王诣尊者优陀夷所。稽首作礼。退坐一面。时。瓶沙王白尊者优陀夷言。云何世尊所说诸受
优陀夷言。大王。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瓶沙王白尊者优陀夷。莫作是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正应有二受。乐受.苦受。若不苦不乐受。是则寂灭。如是三说。优陀夷不能为王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俱共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时。尊者优陀夷以先所说。广白世尊。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来具问世尊如是之义。定有几受
佛告优陀夷。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时说无量受
云何我说一受。如说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说一受。
云何说二受。说身受.心受。是名二受。
云何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云何四受。谓欲界系受.色
界系受.无色界系受。及不系受。
云何说五受。谓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是名说五受。
云何说六受。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
云何说十八受。谓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受。是名说十八受。
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贪着喜.依六离贪着喜.依六贪着忧.依六离贪着忧.依六贪着舍.依六离贪着
舍。是名说三十六受。
云何说百八受。谓三十六受。过去三十六.未来三十六.现在三十六。是名说百八受。云何说无量受。如说此受彼受等。比如是无量名说。是名说无量受
优陀夷。我如是种种说受如实义。世间不解。故而共诤论。共相违反。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息。优陀夷。若于我此所说种种受义。如实解知者。不起诤论.共相违反。起.未起诤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
若有说言众生依此初禅。唯是为乐非余者。此则不然。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何者是。谓比丘离有觉有观。内净。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胜乐。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处。转转胜说
若有说言。唯有此处。乃至非想非非想极乐非余。亦复不然。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何者是。谓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处。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是名胜乐过于彼者
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所以者何。应当语言。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世尊说受乐数者。如说
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
佛说此经已。尊者优陀夷及瓶沙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捨根」,南傳作「平靜根」(upekkhindriy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靜的機能」(the equanimity
faculty),並解說「捨;平靜」(upekkhā)這個字譯為「平靜」(equanimity)有兩個意義,在有關感受上表示「中性的感受」
(neutral feeling),而在「心理素質上」(mental quality),表示「心理的中立、不偏,或心的平衡」(mental
neutrality, impartiality, or balance of
mind),在《阿毘達磨》中稱為「中捨性;處中性」(tatramajjhattatā),用在「行蘊」(saṅkhārakkhandha)上。在七
覺支中的「
捨覺支;
平靜覺支」則是指「心理的平衡」,在禪定中則是指第三禪與第四禪的境界。
「隨六喜行」,南傳作「六喜悅近伺察」(Cha somanassūpavicā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種伴隨喜悅的檢查」(Six
examinations accompanied by
joy)。按:「近伺察」(upavicāra,逐字直譯為「近+伺(伺察)」,另譯為「近行;思念」),通常英譯為「檢查」
(examination),有時候也譯為「心理的探索」(mental exploration)。另參看《
雜阿含336經》
「隨六憂行」,南傳作「六憂近伺察」(cha domanassūpavicā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種伴隨不快樂的檢查」(six examinations accompanied by displeasure)。另參看《
雜阿含337經》。
「隨六捨行」,南傳作「六平靜近伺察」(cha upekkhūpavicā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種伴隨平靜的檢查」(six examinations accompanied by equanimity)。另參看《
雜阿含338經》。
「依六貪著捨」(SA)、「六捨依著」(MA.163),南傳作「六依存於家的平靜」(cha gehasitā
upekk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種基於有家生活的平靜類型」(six types of equanimity based on the
household life)。
「依六離貪著捨」(SA)、「六捨依無欲」(MA.163),南傳作「六依存出離的平靜」(cha nekkhammasitā
upekkh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種基於放棄的平靜類型」(six types of equanimity based on
renunciation)。
「五欲德;五欲功德;五欲」,南傳作「五種欲」(pañca kāmaguṇ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五束感官快樂」(five cords of
sensual
pleasure)。按:「種類」(guṇa),另譯為「功德」,但與「福德」(puñña,也譯為「功德」)不同,巴利經典中只出現在「五種欲」中,這裡應只是單純的「種類」的意思。
「具足住(SA);成就遊(MA);自遊戲;自娛樂;自遊化(AA)」,南傳作「進入後住於」(upasampajja viharanti,逐字直譯為「具足住」),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進入及住在」(enter and dwell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