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作者:chico  于 2012-10-11 00:3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书刊摘录|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20评论

关键词:, , 香港中文, 知识分子, 社会实践

记者 阳敏

  王绍光,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英文学术刊物《The China Review》主编,1990年-2000年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政治系。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对于五七年反右,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搞的是“阳谋”,先“引蛇出洞”,后“聚而歼之”,反右 早在计划之中;有些学者又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原先只是整风,后来情势发生逆转,才演变为反右的——我想知道,您对五七年反右持什么样的看法。

   王绍光(以下简称“王”):“阳谋”是毛主席后来自己讲的,但是开始就是要“整风”。我一般讲毛泽东跟别的领导人不一样,他老想改革自己一手创立的制 度,1949年之后他有三次大的社会实践,第一次是“百花齐放”,第二次是“大跃进”,第三次是“文革”。“百花齐放”是他的一个试验,他已经意识到中国 新建立的,尽管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里面还是有一些矛盾的地方。虽然干部大量是工农苦出身的,以前跟民众结合得也比较密切,但是这时候有 脱离群众的危险性,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他要“大鸣大放”,要“百花齐放”。

  《南》:要理解五七年反右以及先后发生的一连串社会运动,恐怕需要返回到原来的历史语境中去。否则,我想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包括许多学者,都会有一个印象,认为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怎么如此荒诞不经,不可想象……

   王:当然有一个历史背景。1949年以后,共产党的干部绝大部分是工农干部,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这都有统计,从基层干部一直到省市级干部,绝大部分都没 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受过也是小学、中学的教育,大量的一点教育都没有受。在这样的情况下,共产党要建立一个现代国家又要运用人,所以它把旧政权大量的人留 用了——现在都讲乱了,比如土改之后有地主有富农,但是当时土改法规定得很清楚,这些人几年以后就要摘帽子,地主、富农是标明这些人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位 置,在运动中是一个标签,但是当时预计过五六年这些就取消了,其实在1955、1956年很多地方已经给地主、富农把帽子去掉了。城市里面更复杂一些,因 为农村比较简单,农民受一点点教育也可以管农村的一些事情。城市是现代化的产业,更复杂了,怎么解决干部问题呢?就把资本家、国民党政府人员留用,我这儿 有一张图表,你可以看一眼,它显示武汉市上层资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商业资产阶级,在各个职位上留用是非常大的。

  《南》:国民党政府官员当时也留用了不少吧。

   王绍光:大量国民党时期的政府官员都留用到新的政权里,包括警察都大量留用。所以,1949年之后就出现了两种精英,一种是跟着共产党打天下的以工农干 部为主的新精英,一部分是旧精英,就是过去的资本家和过去的知识分子——当时大学里面或者高中里面,学生绝大部分不是出身普通工农家庭,绝大部分出自 “地、富、反、坏”(那时候还没有“右派”)。直到文革开始之前,绝大部分地方都是这种状况,所以老精英还占据有利地社会地位,甚至一些官职。

   虽然56年、57年有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了,但是这些资本家的位置还是保留了,他除了拿5%的利息,不管你亏损还是不亏损,共产党把你的财产拿来估 一个总量,每年按5%给利息,当时讲给十年,后来延长到十二年。这些人基本保留以前在公司的地位,保留原工资,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比共产党的干部要高,这是 当时的状况,56、57年的状况。

  《南》:当时也办了工农速成中学等等,抓紧培养工农革命干部,但是技术精英和文化精英没有办法在短时 间内培养出来,要搞建设就必须留用老精英。所以,那时候老精英中间流传一些话语,比如说“无产阶级的小知识分子领导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外行领导内 行”,可见还是有怨言。

  王:56年大鸣大放,百花齐放有那个背景。但是,毛泽东让百花齐放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放出来的言论是那样的 言论。那个言论就是说“轮流坐桩”。今天很多人讲轮流坐桩,民主有什么不行?但是当时共产党刚刚打下天下,有一批人出来讲要轮流坐桩,情况就很不一样。我 关于自己有关“文革”的书里引了一段后来被打成右派的人说的话,他说“至少10%到30%的党员应该开除党籍。所有工农出身的老干部都应当送去休息,年轻 的新党员应当都送去学习”。

  今天的人讲反右,好像是突如其来,没有道理地给50多万人戴上右派帽子。你如果去看看57年的报纸放出来的言论,特别是把你放到工农干部的位置上,你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工农刚刚夺了权,刚刚翻身,你让他们去休息,你们再回来,这就是工农干部理解的“轮流坐桩”。

   最近出了一本美国人李敦白写的回忆录,他解放前就去了延安,57年在广播事业局工作。他写了自己当时的观感:“当这些知识分子—学生、公务员、作家、编 剧、教授、以及诗人—群起抗议时,其他人却缩在一旁观看。对大多数的北京市民来说,这些批评党的人并不是争取学术自由的英雄。相反,大部分人认为这些人是 自私自利、不知感恩的城市书呆子,要求民主只是一种策略,目的是为了夺取党的领导权,这对他们来说极为重要。郊区农民认为,如果这些知识分子掌了权,他们 就会失去土地;工人也担心失去他们刚刚争取到的一天八小时工作制和提升的工资。”他还提到有教授在报上发表言论后,“就必须被公安保护,以免愤怒的工人冲 到他家进行攻击。在广播事业局,印刷工人也拒绝为某些在节目中陈述个人观点的学者印刷讲稿。‘我们工人在解放后才开始被当人看,’他们说,‘我们不会去印 刷这些攻击党的稿子。’” 李敦白的岳母是为普通劳动妇女,她干脆把知识分子的言论称之为“都是放屁”。(见《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第139-141页)而这一切都发生在 “反击”以前。所以当时群众和工农干部里面的压力,要求反击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不是说毛突然一拍脑瓜说我要反右了。从底层到上层,层层送简报,促使他做了 这个决定。

  实际上,57年是一个转折点,地富的帽子不摘了,因为这时才突然发现这些人还是靠不住的,他们还是想变天,还想回到过去的旧秩序,还想把工农干部都赶下来,这是当时的历史背景。

  《南》:你是说,抛开谁对谁错不谈,事实上是老精英想把新精英赶掉,新精英想办法反击,就出现了这场反右运动。

   王:马克斯.韦伯有一个理论叫“社会排斥”,就是说,我这个社会集团排斥你这个社会集团,它都有一个“排斥标准”。老精英集团排斥新精英集团,就是革命 干部的集团,他说你们没有知识,没有掌管国家的本事,我们有,所以应该你们下去休息、学习,先让我们掌权。但是革命的新精英这时候也要排斥了,他就想出了 一个办法,你讲本事、讲知识,他确实没有,但是他有革命的本钱,他工农的出身是本钱,以后之所以强调“成分”,就是这样来的。

  57年以 前上大学、上高中的绝大部分就是老精英的子弟,因为工农子弟没有机会上,连上小学都没有机会(哪怕你49年刚刚开始上小学,到56、57年,你才小学毕 业,所以高中、大学都轮不到工农子弟上),所以工农干部只能讲“成分”。本来“成分”仅仅是土改用一下,马上就会取下,土改法里都有,但是57年以后之所 以把它固化了,到文革特别重视,跟这个是有关系。

  《南》:实际上,你认为存在两种社会精英的社会排斥的策略,老精英的策略是强调我有知识,新精英的策略是强调我的政治背景,我的阶级背景、我的阶级出身。您对于反右的这种理解,跟现在主流讲的(毛泽东)搞一个阴谋去打知识分子的理解很不一样。

   王:打击知识分子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利益,它建立现代国家要用这些人啊。中国当时没有多少知识分子。在1956年,整个中国只有42000位大学教师、 31000位工程师以及63600位技术员。在六亿五千万的总人口里,按照中国标准只有三百八十四万人可以被定义为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理解的知识分子是上 大学、研究生;当时上过高中就往往被看成“知识分子”了,我小时候在父母的单位,没有一个人上过大学,其中有一个上过高中的人就叫知识分子。就那个知识分 子阶层,也绝大部分不是工农兵出身,绝大部分出身于以前的特权阶级,如资本家、地主、富农等。

  百花齐放的时候,说让工农干部去休息、去 学习、开除党籍,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是一堆人这么说。我20年前曾花了很长时间查看1949-1966年的各类报刊,看到57年“百花齐放”时出现的言 论感到很震撼,假如把我放到工农干部的位置上,我也会有强烈的反应,我想会的。

  《南》:我刚刚看了一篇关于五七年反右的文章,作者认为,当时除了罗隆基这几个大右派言论有点过激之外,其余也就储安平讲了一个“党天下”,绝大多数言论都没有越界。

  王:你可以看一下各地的报纸。我是集中看武汉的报纸,武汉的《长江日报》、《湖北日报》当时放出来言论的,包括一些国民党的留用人员,都是没有什么名气的,他们倒不是说要民主,他们就说工农干部没有知识,说他们治不了现在的国家,这是言论的核心所在。

   我认为反右并不是一个阴谋的结果,不是因为对知识分子歧视,才把55万人打成右派,不是这么简单。如果事情这么简单,为什么反右是发生在57年,不是发 生在这之前,也不是发生在这之后,再过15年,老精英想嚷嚷也不行了,因为有大量的工农干部已经受过正规教育。用两种社会精英的社会排斥的策略去解释,这 是我看原始材料得到的感觉,我不去管历史决议怎么讲,我不管现在的故事怎么说,我是看原始的材料,从49年一直看到66年前后,花了很长时间,不过这已经 是 20年前的事情了。

  当然,会不会有领导人借机报复,是一定有的;会不会有人下指标抓右派,也是一定会有的。

  《南》:后来确实发生了下指标抓右派的事情。

   王:对,有。到文革初期的时候又出现过一次,你可以看到毛泽东在文革里面的反应,他并不喜欢这一套。毛泽东从66年初就准备搞文革,头50天,他批评的 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头50天各地的领导做法跟反右是一模一样,就是下指标,我们要打多少右派,让他们放出来,他们已经经过一个57年,这一次确实是有意 引蛇出洞,但是毛说,这是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压制群众,大鸣大放这个东西变成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才要造反——把这两个连起来理解,你可以知道他真实的动机 不在那个地方。有国外的专家,就是写《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的麦克法夸尔,他讲毛泽东反右很大程度上受党内强大的压力迫使他转向,从大鸣大放到反右,因为党 内有强大的压力。

  我也看了大量的文件,57年以前讲落实政策,依赖知识分子,周恩来56年在一个知识分子的会上讲话,都讲要团结知识分子,但是57年以后说这些人不可靠,所以转折是这样转过来的,对政策的影响也比较大。

  《南》:有学者认为,57年5、6月间发生的北大的学潮,还有一些地方发生的工人罢工和群众事件直接促使整风运动转向反右运动。

  王:确实如此,如56年底至57年春,上海有一些的工潮,武汉也在57年6月份发生了所谓“汉阳中学事件”,但这是整风的背景,而不是反右的背景。

  《南》:回望那段历史,从解放后直到反右运动,你会发现各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在政权里面确实起到很强的参政议政的作用。即便是在反右即将发 生前夕的5月下旬,毛泽东与他的秘书林克谈到对肃反中一些案件进行复查的程序问题时还说:今后党组讨论时可以先不定死,议一下交给非党人士议,然后根据他 们的讨论,党组再详细讨论定案后,再交行政会议正式通过……

  王: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绝大部分是民主党派人士。从章怡和写的《往事不能如烟》,你也可以看到当时共产党对民主党派人士的待遇非常好。

  《南》:可是,不论反右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如何,但几十万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经过“引蛇出洞”,后来又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是不是在客观上造成了此后知识分子讳言政治、讳言国事的情形?

   王:这个说法有点问题。首先,当时称得上“知识分子”真的是凤毛麟角,占人口很小、很小的比例。按那时的标准,今天中国城市里大多数人都可以称得上是 “知识分子”了。其次,为什么只关心知识分子的参政议政,而不关心普通工农大众参政议政?放到历史的时段里面来看,普通的民众能够在政治中间发挥作 用,49年以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是说对普通的民众而言。比如,54年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那时候的人真的是欢天喜地,选国家主席,那是一件非常大、 非常大的事情。

  当时知识分子参政是因为共产党需要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来参与国家的建设,如果从这个方面看,我觉得今天的参政议政,比那个时候更广泛。

  《南》:为什么说今天知识分子的参政议政更广泛呢?我觉得现在民主党派,甚至包括人大、政协起到的参政议政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王:尽管现在还是受到很多限制,但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讲,他们今天参政的广度和深度,我觉得是从来没有过的,工农反倒少了。

   我们暂且抛开民主党派究竟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不谈,不把它当成特殊的政治势力,而是从整个知识分子在影响社会舆论、影响社会的议程设定的角度来看,我觉 得他们起到的作用不是太小,而是太大。我们知道,在政策的走向上,领导人还是直接或者间接地听取知识分子的意见,比如经济政策,具体说人民币应不应该浮 动,外资应不应该进来这些问题,大量都是知识分子在起作用。只是现在有太多的管道,已经分不清是影响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总之,大量的经 济政策实际都是知识分子制定的,而这些知识分子以前大部分是党外人士,现在大部分在党内,已经成为共产党的一部分——不管它同意共产党,不同意共产党甚至 反对共产党,都是在党内。所以情况跟解放初不一样,当时的共产党里面知识分子太少太少,绝大多数共产党干部是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民主党派的作用就显得非 常突出。当时民主党派人士是有知识的,共产党干部是没有知识的,但是今天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真正的精英都在共产党内,而不是在民主党内。

  这两个时代不太一样,所以仅仅看民主党派大概不是好的比较。

  《南》:你说的没错,的确是这样。

  王绍光:如果说,因为五七年反右造成了今天知识分子远离政治,就是用逻辑代表历史,但 是这个逻辑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即使在文革期间有很多右派都出来翻案,他们当了造反派,他们变成造反派得势的时候甚至去迫害当时把他们打成右派的人,比如 有一个很有名的右派诗人叫XX,他文革中间是很有名的造反派,写了一些歌颂和鼓动武斗的诗歌。现在右派都是讲文革中间自己受了多少迫害,但是文革中间,他 们有些人是造反派,迫害别人的时候他们也一点点不比别人不疯狂,可能更疯狂。所以人是不会学到教训的,虽然57年吓了一下,但是以后一逮到机会,还是要说 话,今天还是会说话,哪有不说话的?往往是那些说话最多的人说我们不敢说话,是不是?所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现在这些知识分子哪些话没有说?只是说推翻共 产党这句话没有人在正式场合说。讲宪政,讲私有财产,所有的政策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哪句话没说?都说了。西山会议,不是当着共产党的官员说的吗? 所以都是敢说的,哪有什么胆小的?

  《南》:从建国初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参与政治、影响国事的传统延续了下来,但是这半个多世纪, 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核心任务是巩固政权,后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知识分子参议国事的管道或者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曾经做 过这方面的研究,能不能就这个转变谈一谈。

  王绍光:的确,从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形式的变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政治制度的深刻变迁。 比如说,接近权力核心的政府智囊们,他们总是通过各种渠道向决策者提出建议,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列入决策议程。在毛泽东时代,大部分重要决策都是由毛泽 东、周恩来等最高领袖亲自决定的,但内参还是有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内参发挥的作用更大,关键的原因在于,中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如果说毛泽东时代首先要解决的是自立问题的话,那么改革开放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中国自强,发展现代经济涉及广泛的领域,其复杂性超越了任何个 人的能力,这就要求对决策辅助机制加以改造。过去那种依靠个别智囊的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决策需要,必须用决策咨询群体来取代。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中 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了决策科学化的口号,并且着手建立和健全思想库体系。

  最早出现的思想库可能是1980年形成的“中国农村发展问 题研究组”,它的成员是一批具备“通天”关系的高干子弟和知识分子子弟。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社科院的支持下,该组成员四处调研,并把报告直接送到中央领 导人办公桌上,为198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准备了第一手调查数据。之后,他们又参与了中央关于农村的几个“一号文件” 的制定。后来,发展组成员分别进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简称体改所)等研究机构。随着改革向城市和工业方向推进,体改所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八十年代 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89年。在此前后,另外一些智囊机构也应运而生,包括国务院内设立的若干个研究中心(后来整合成为国务院发 展研究中心),中信国际研究所等。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研究领域的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因此,中国科学院、中国社 会科学院、各部委办、各重点高校属下的研究机构开始越来越积极卷入政策研究和咨询工作。即使在以前被视为非常敏感的外交领域、两岸关系领域,近年来也出现 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思想库。此外,高级知识分子聚集的各民主党派也频繁利用“直通车”的便利向政府高层建言、反映社情民意。同时,中央领导人还从各领域特 选了一小批所谓“中央直管专家”,作为最高决策的咨询对象。这些与中央保持直接联系的智囊对中央决策的影响当然更大。

  这些思想库一般都会出版诸如“简报”、“参阅”之类的内部报告。这些发行量很小的内参,往往可以直达天庭。最高领导人则几乎每天都会圈阅、批示、转发一些报告。在正规的渠道之外,部分研究人员还凭借自己的学术声望和人脉关系通过非正常程序向最高当局进谏。

  《南》:近些年,随着一批市场化媒体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舆论导向的作用,这恐怕也使得知识分子和民间影响决策的管道渠道发生了转变。总之,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王绍光:知识分子很大的作用是影响公共舆论,通过影响公共舆论影响公共政策。参与的渠道是什么,有时候说不清楚,但是你看这几年公共政策的变化,溯源的 话,基本都是舆论先行。比如农民工问题、三农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医疗改革问题、教育改革问题,都是先在互联网上炒,然后进入平面媒体,甚至进了电视这样 的媒体,然后变成了公共议题,再变成了政策议题,最后变成公共决策。

  尽管早在1980年代中期,中央领导人在提出决策科学化的同时,也 提出了决策民主化,但是直到1990年代后期以来,带民主色彩的“外压模式”才越来越常见。所谓“外压模式”,是指议程的提出者更注重诉诸舆论、争取民意 支持,目的是对决策者形成足够的压力,迫使他们改变旧议程、接受新议程。

  当然,形成压力的真正根源,是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不息一切代价 追求高增长率所带来一系列严重问题——到1990年代末,有些问题已变得令人触目惊心,包括环境危机、贫富悬殊(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缺 乏经济与社会安全(大规模下岗失业、就学难、就医难、各类事故频发)等。

  《南》:总体来讲,知识分子参政议政的情形是有所改善的。

   王:精英谈的参与都是高层次的参与,都是所谓的政治参与,都是要参加选举的参与,但是,跟工人农民和普通民众关系最密切的事情,是他(她)在企业里面, 在工作的八小时里面,他的命运,他的待遇这些问题。他自己能不能参与呢?以前有一点参与的权利,现在却消失了,完全被工具化了。

  所以,在参与方面,我觉得知识分子总体是改善了,但是工人农民不一定改善了,是恶化了。

  《南》:您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和政府保持一种什么关系比较恰当?

   王绍光:知识分子没有任何特权,你可以说话,政府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既然知识分子没有什么特权,他们除了要呼吁自己参与以外,也要关心普通的民众的参 与。我看有些所谓“知识分子”太看重自己,把其他东西忽略掉了,而且很大程度上工农的权利被剥夺是某些知识分子忽悠出来的。

  比方说产 权,一旦产权定了,资本家就可以决定这个工厂的事情怎么办,但是另一种理论讲人权比产权重要。哪怕政治上的领导者是选出来的,但是资本家不是选出来的,资 本家做的决定会影响一个企业几百人、几千人的命运,把一个人开除可以影响一家人的生计。资本家的决策权为什么不应该受到工人参与的制约,这是毫无道理的。 一些知识分子把产权说成天经地义的事情,参与经济和社会决策过程的人权反而不是天经地义的。

  我们讲经济民主,就是说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可 以在跟他们利益相关的地方有发言权、有参与权,一个企业不光是老板有权利决定,普通的工人也是利益相关者,甚至工厂周围居住的居民也是利益相关者,比如排 污,你可能影响到工厂周围的居民,或者你在上游排污,下游的企业也是你的利益相关者,所以利益相关者远远超过几个投资者。而我们的产权理论就是讲我们的企 业是老板的,他做任何决策都是理所应当的,有些经济学家就来证明为什么应该是这个样子,这完全是为了剥削辩护。所以,我觉得有些读过几天书的知识分子太把 自己当回事。虽然我自己受了几年教育,但是我十分瞧不起这类“知识分子”。

  《南》:跟国外的情况比起来,中国知识分子对政府决策的影响的确很大。

   王绍光:太大了,不成比例。你看政协是精英俱乐部,政协里面几乎没有地地道道的农民了,人大里面工人、农民也越来越少。这些我们也计算过,80年代初, 人大里面有50%以上是工人、农民,现在完全不是,现在大概20%左右。他们占人口的比重可不是20%,知识分子、干部在那里面占的比重就太大了。


 《南》:你怎么看今天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

  王绍光:我现在不太关心知识分子的命运,我比较关心工人农民的命运。相对而言,知识分子的 命运已经很好的,跟中国其它阶层比起来,他们是最好的了。比如,以前有一句话讲: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即使在这句话最盛行的时候,工人的工资也从来没 有跟知识分子能比的时候。由于这句话,他们能影响或者忽悠决策者,他们命运的改变、福利提高的速度也快得多——我跟胡鞍钢做过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把不同 的人群划分为不同的社会集团,看他们在人大和政协里面的比重,以及比重变化的速度;另一方面我们再看不同社会集团工资待遇提高的幅度,有趣的是这两者是相 关的。其中知识分子变化最明显,他们在人大政协里面所占比重提得越高,他们待遇提高的速度就越快。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老是会问知识分子命运的问题?关心工农大众的命运更重要。

  《南》:改革开放以后,尤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知识分子圈子化、利益集团化的趋势确实很明显。我想,这个也不用多说,最近一、两年媒体上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也逐渐明晰起来,对于主流经济学家的质疑就是很好的例子。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我觉得现代史已经被歪曲掉了,在局外人看来,中国政治里面充满了荒唐、充满了疯狂——这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历史的事实,但是知识分子为了他们的利 益叙述历史,就不得不把这些历史展示成那样的方式。如果用那种方式展示,历史就变得非常疯狂,没有道理的疯狂,但是当你真正挖掘史料的时候,发现历史不是 那样,它有自己的逻辑,这个逻辑已经不是谁对谁不对的问题,而是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有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竞争,矛盾就用那种方式展现出来了,它们是 有内在逻辑的,如果掌握了这个逻辑你可以一直追溯到土改,有很多事情就说得清楚,但是你没有这个逻辑一切都说不清楚。

  今天,我们看到大量的历史被颠倒、被歪曲、被简化、被后人的叙述方式重新解读,但这个历史就不是原来的历史了。57年是如此,土改是如此,大跃进是如此,文革是如此,几乎都是如此。刚解放时有句口号,叫“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现在似乎有重提的必要。

  《南》:您认为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决策的影响不是太小,而是太大。不过,就个人影响政策而言,我想很少有知识分子像您一样能够发挥这样大的作用,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税制改革,以及医疗改革等等。您做研究的时候,有没有预想要影响政策?

  王:我没有。我关于税制的研究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做的,在美国发表了,胡鞍钢当时到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他说你这几样东西很适合中国用,我们就弄了《中国国家能力报告》。

   税制改革这个事情,其实财政系统内部的人早就有人在提。《报告》之所以让领导人觉得很重要,是因为跟他们的经验吻合了——税制再不改,中央掌管全国经济 的能力都没有了。后来我写了另外一篇文章,《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发表在《读书》上的,我没有想去影响任何人,但是有领导人看到了,拿到全国财政会议上 讲。只能说,这项研究正好适合了那个时代的需求,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有多聪明或者有内部关系,一点都没有。

  只有关于“军队不许经商”这个 报告是我们当时不得已才写的内部报告,因为国内没有媒体给你发这种文章,话题太敏感了,只能对内部发。1998年,江泽民做军委主席的时候,才正式宣布军 队与商业脱钩。我们不敢说这项政策的颁布跟我们的研究有任何关系,但是我们确实在93、94年给有关方面看过有关军队应该 “吃皇粮”的报告,他们都赞同我们的意见,因为当时财政拨只管六成军费,其余四成由军方自行筹集。评论,把PLA转变成了满清八旗的人,罪在千秋

  《南》:会不会有人因此质疑你们跟政府关系太过密切,怀疑你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王绍光:我从来没有为政府说话。我也觉得,独立性本身并没有任何的道德优势,如果故意要装出独立的姿态,我觉得这还是知识分子自恋的表现。如果我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决策,对这个国家,对人民有好处,为什么不做?我说过,我的研究碰巧有些影响,但确实很大程度是无心插柳。

   我以前跟崔之元开玩笑,我说你老是在寻求怎么能带来最好的结果,我说我就是防止中国出现最坏的情况,93年的税制改革如此,强调地区差距也是如此——我 看到大量的国家因为差异过大而导致分裂,导致不稳定。军费问题、预算问题也是一样,包括后来的医疗改革、矿山安全,虽然我研究的对象好像千差万别,但是从 逻辑上讲,都是为了防止中国出现最坏的情况。

  《南》:我想您跟许多知识分子不太一样,我看过《国家能力报告》那本书,还有您关于文革的研究,医疗体制改革的研究,都有很扎实的调查和数据,来龙去脉很清晰。

   王:有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就是嚷嚷两句,批评两句,但是从来不做任何研究。你用“GOOGLE学术搜索”去查,有些所谓非常“著名”的学者,几乎从 来不被学术刊物引用,也没有几篇文章发表到学术刊物上,他们的文章往往只有强词夺理的观点,没有脚踏实地的研究。我现在不愿点名,但是有一批这样的人,只 有观点,非常武断,而且往往是错误的,但是不需要论据,不需要论证过程…… 


敬请注意: 此文转自网络,没有求证真伪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1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1 回复 chico 2012-10-11 01:08
表-1:武汉市1956年对从前资本家的安置

从前的出身情况    新的岗位         人数
上层资产阶级       副省长             1
                           副市长             1
                           省局副局长         3
                           市政协副主席       1
                          市局副局长         5
                          省或市顾问         6
                          副区长             4
                          合计               21

工业资本家      董事会成员         12
                      大公司经理或副经理 14
                      大公司部门负责人    9
                      工厂厂长或副厂长    532
                      工厂科室负责人      282
                      技术员              40
                      普通人员            1839
                      合计                2728

商业资本家     区商业局副局长      6
                      大公司经理或副经理  17
                      大公司部门负责人    14
                      区商店经理或副经理  42
                      商店经理或副经理    1274
                      商店部门负责人       84
                      公司顾问             10
                      董事会成员           24
                      技术员               2
                      普通人员             2258
                      合计                 3731
1 回复 wcat 2012-10-11 01:28
关于反右以前看过类似的文章,但没有这么详细。谢谢,真应该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1 回复 chico 2012-10-11 01:32
汉阳中学事件
 
1957年6月12日上午,汉阳一中青年女教师李穗给初三(4)上课,在批评有些同学不专心学习的时候,就无意中透露了一个信息。李穗说:“我们学校有1001名应届毕业生,今年能够升入高中的指标只有50个。要发奋学习啊,不然到时候就后悔莫及啊!”本来,李穗对学生也是出于一片好心,希望他们发奋学习考上高中,今后求得光明的前途。然而,她无意中透露的这个信息,却在无意中点燃了导火索,引发了一起学生冲击县政府的闹剧。
  当时,湖北省95%的高中招生指标都分配给了武汉市和少数几个专区直属市,县及县以下地区只有5%的指标。1957年4月5日,《教师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20个初中毕业生中间,只有一个能升入高中。”

就在青年女教师李穗无意中透露高中招生指标信息的上午,初三(4)班的学生下课后,即刻纷纷向初三年级其他班上的同学传出了李穗透露的信息,全校初三毕业班的学生顿时炸开了锅。初三(8)班的一名同学敲响了集合钟,一些学生马上就聚集到操场上,群情激奋,就去找校长希望得到答复。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韩建勋正在学校准备睡午觉,他答复学生说学校没有关于升学率的文件;于是,学生们就走上街头,准备去那里看文件。教育局的有关领导没有作出明确的答复,学生们就在教育局办公室里翻起了文件;有的学生就给汉阳二中、汉阳三中打电话,希望来人声援,可是电话没有打通。然后,学生们就涌到县政府门口,他们推举了学生代表,要求县长接见;听说县长在县委会,他们又向县委会涌去。可是县委会的大门紧闭,他们就开始冲撞大门,有的还搭人梯翻进县委会大院;县委会大院的机关干部与学生发生了冲突,双方都有人受伤。由于学生们的口号声、怒吼声不断,引来了城关的工人和附近的农民,他们以保卫县长为名,也介入了冲突,学生们被他们驱散,事件很快平息下来。
  6月13日上午,又有数百名学生列队走上了街头。副校长王建国在阻止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安排两名副教导主任在学校管理上课的教师和学生,自己带着部分教师跟着学生们做思想工作。学生们的情绪难以平静下来,直接到县委会找到了县长韩茂林,要求他扩大招生比例、缩小城乡差别。县长解释说,县里无权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还是回学校上课吧。有的学生不服,就拉扯着县长要求他带领学生去省教育厅请愿;有两名机关干部为保护县长而与学生发生了冲突;如此同时,有的学生因感到气愤而推倒了县委会的院墙,当学生们拉扯着县长经过县政府门口的时候,县政府的机关干部把县长拦截下来并且扣留了几名学生。副校长王建国为了防止事态扩大,赶来要求放出被扣的学生,而机关干部坚持不放。在机关干部与学生争吵加剧的时候,数百名工人赶来了,他们将学生驱散。干部、工人与学生在冲突中都有人被打受伤;这时的学生再也不敢妄动了,随之就陆续离散。
  至此,事态已经平息了下来。

9月6日,汉阳县委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宣布了对“汉阳事件”的处理结果。以“反革命暴乱”的罪名,作出了如下判处:王建国、杨焕尧、钟毓文三人,判处死刑。胡平轩、杨松涛、邹振钜、胡斌等九名教师和高一学生滕永俊,分别判处2年至15年有期徒刑。李穗等三名教师,送劳动教养。另外,三名教师戴上“坏分子”帽子;韩建勋等十一名教职员和县直机关、政法机关干部,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三十三名学生被开除学籍、团籍和勒令退学。 有关人员的基本情况如下:
  王建国 男,32岁,汉阳一中副校长。1950年毕业于湖北革命大学,分配到汉阳县工作。1952年调任汉阳一中副校长,主持全校的工作,由于家庭成分是富农,并且有“三青团”(即三民主义青年团,是国民党下属的青年组织)的历史问题,申请入党的事情一直被搁置。1956年,韩建勋调任汉阳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教员中多数人认为他是“土改干部,吃党饭的”,所以在教学工作上都相信王建国。
  杨焕尧 男,县文化馆图书管理员,被认为是反革命集团的“军师”。民盟湖北省主任委员马哲民,被认为是反革命集团的“总后台”。
  钟毓文 男,32岁,初三(9)班班主任。他有爱眨眼的习惯,在开会的时候眨眼睛,被考察团认为是在向王建国等人“使眼色”而搞攻守同盟。他留下五个儿女,最大的12岁,最小的满一岁。妻子和五个孩子,几十年都不能抬头做人,她为了孩子才坚持活了下来。
  胡 斌 女,28岁,初三(7)班班主任。学生开始闹事的时候,她不在学校;正在家里吃中饭的她接到了学校的紧急通知,丢下饭碗就赶到了学校。按照学校的安排,她上街劝阻学生。由于她与王建国是湖北革命大学的同学,加之丈夫的家庭成分是地主,便很快受到了牵连,被判处10年 有期徒刑。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大孩子6岁,最小的孩子刚刚满月。1967年7月19日,胡斌刑满释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胡斌多次上访并且上书党中央,终于讨回了清白。

汉阳一中的部分学生为了升学率问题引发的冲击县政府的闹剧,被定性为“反革命暴乱”而轰动了国内外。甚至,还有人把这一起“反革命暴乱”与“匈牙利事件”联系起来,称之为“中国的匈牙利事件”,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人民日报》、《教师报》、《中国青年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消息、社论和通讯,对事件大加宣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把事件摄成了新闻片《铁证》,在全国放映。
  台湾当局借此进行反共宣传,散发了小册子,称王建国等人为“反共义士”,为他们举行追悼会。汉阳籍黄埔生黄宝石,在台湾主编的《汉阳县志》中,称王建国等人为“反共义士”、“三民主义”思想和“忠于党国”的行为。
  美国青年代表团11人到达汉阳一中,他们与汉阳一中的校长交谈了两个小时以后,又向学生 了解 有关情况。
  匈牙利访问团以及路透社记者,也先后到达汉阳一中,以探究竟。
2 回复 wcat 2012-10-11 01:36
如果有人怀疑,这是原文地址:http://opinion.m4.cn/2012-10/1186411.shtml
2 回复 chico 2012-10-11 01:40
wcat: 如果有人怀疑,这是原文地址:http://opinion.m4.cn/2012-10/1186411.shtml
你忘了,这里不允许嵌入连接。 你得变换一下方式。
2 回复 wcat 2012-10-11 01:44
chico: 你忘了,这里不允许嵌入连接。 你得变换一下方式。
应该没关系的。你找的可能与我找到的不一样,我找到的似乎后面没有了。
2 回复 总裁判 2012-10-11 01:44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对于五七年反右,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搞的是“阳谋”,先“引蛇出洞”,后“聚而歼之”,反右早在计划之中;有些学者又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原先只是整风,后来情势发生逆转,才演变为反右的——我想知道,您对五七年反右持什么样的看法。
王绍光(以下简称“王”):“阳谋”是毛主席后来自己讲的,但是开始就是要“整风”。
五七年反右是不是阳谋,对此王并未有新的论点。他有论证,但对“毛后来自己讲的”这一说法,王没有针对性观点,毛为何这么讲,讲得为什么不对,王都未涉及。
王认为要“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如此大的题目,以他的论述是远远够不及的。他能为四人帮平反,能论证得让人信服,历史颠倒过来也许有可能。
2 回复 wcat 2012-10-11 01:46
特别欣赏最后这句:“但是有一批这样的人,只 有观点,非常武断,而且往往是错误的,但是不需要论据,不需要论证过程”!这里不就许多人是如此吗?真是要大声疾呼,科学啊,你什么时候才能深入人心啊!
1 回复 chico 2012-10-11 01:47
wcat: 关于反右以前看过类似的文章,但没有这么详细。谢谢,真应该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我这个社会集团排斥你这个社会集团,它都有一个“排斥标准”。老精英集团排斥新精英集团,就是革命干部的集团,他说你们没有知识,没有掌管国家的本事,我们有,所以应该你们下去休息、学习,先让我们掌权。但是革命的新精英这时候也要排斥了,他就想出了 一个办法,你讲本事、讲知识,他确实没有,但是他有革命的本钱,他工农的出身是本钱,以后之所以强调“成分”,就是这样来的。

这是问题的关键啊。 57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 从此出了多少屈鬼冤魂啊!可惜历史没有回头路。。。     
1 回复 wcat 2012-10-11 01:51
chico: 我这个社会集团排斥你这个社会集团,它都有一个“排斥标准”。老精英集团排斥新精英集团,就是革命干部的集团,他说你们没有知识,没有掌管国家的本事,我们有, ...
可能唯成份论就在那时被种下了。
2 回复 chico 2012-10-11 01:56
总裁判: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对于五七年反右,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毛泽东搞的是“阳谋”,先“引蛇出洞”,后“聚而歼之”,反右早在计划 ...
我感觉这篇文章的可取之处在于王交待了一下反右的背景。是“干部集团“同“精英集团“ 互不服气而斗争的结果。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假如当时两个集团又一个能冷静一点的话,这场人间悲剧就避免了。
2 回复 总裁判 2012-10-11 02:14
chico: 我感觉这篇文章的可取之处在于王交待了一下反右的背景。是“干部集团“同“精英集团“ 互不服气而斗争的结果。

当然历史没有假如,假如当时两个集团又一个能冷 ...
反右是毛泽东领导下的政治斗争,阳谋未必,从整风开始导致性质恶化,确如此。
我们要关注一点:没有宪法的政权建立了,并以共和国为名。
5年后才有第一部宪法问世。在5年内,多党合作制唯一没变的是共产党一党独秀,5年后批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就是因为他说了:“舆论一律”“党天下”。
5年内的制度建设上的成就等于零,导致日后党政机构的日益腐败,于今而不可收拾。
这责任不能算在知识分子身上。
王绍光自香港回归后,观点有很大的转变,跟中央政府跟得很紧。
1 回复 chico 2012-10-11 03:16
总裁判: 反右是毛泽东领导下的政治斗争,阳谋未必,从整风开始导致性质恶化,确如此。
我们要关注一点:没有宪法的政权建立了,并以共和国为名。
5年后才有第一部宪法问 ...
人的观点变化是正常,我自己也变来变去。

就是直至今日,我自己潜意识里还有比较浓的封建意识,更不要说那些出生在1890-1920年的人了。他们自然认为打天下者,坐天下是天经地义的。
回头看,就是一场成了功的“农民起义”。画皮不同而已。
2 回复 总裁判 2012-10-11 03:59
chico: 人的观点变化是正常,我自己也变来变去。

就是直至今日,我自己潜意识里还有比较浓的封建意识,更不要说那些出生在1890-1920年的人了。他们自然认为打天下者, ...
是的呀,我曾经热爱毛主席,后来与空四军干部来往密切,就热爱林立果,憎恨四人帮,后来最热爱敬爱的总理,为总理肯牺牲自己的一切,与四人帮作斗争。再后来一点点清楚了,都不是人,都是魔鬼。
并不是什么都不信,我至今还热爱胡耀邦,觉得赵紫阳还是有良心的。我希望中国能一天天好起来,这个好是对最广大的人民好,对社会进步与发展好,对世界和平好。
1 回复 chico 2012-10-11 04:06
总裁判: 是的呀,我曾经热爱毛主席,后来与空四军干部来往密切,就热爱林立果,憎恨四人帮,后来最热爱敬爱的总理,为总理肯牺牲自己的一切,与四人帮作斗争。再后来一点 ...
6.4 起因就是赵家大军二军的官倒和康华的老板利用权位倒腾计划内物资,外汇。他们赚海了!
2 回复 总裁判 2012-10-11 04:33
chico: 6.4 起因就是赵家大军二军的官倒和康华的老板利用权位倒腾计划内物资,外汇。他们赚海了!
多种因素。
当时元老们倒赵,丝毫未提起腐败问题,而是学生们提起;元老们认为赵比胡走得更远。六四起因,是由于如何追悼胡逝世,如何评价胡(世界经济导报事件)引起的。
1 回复 sousuo 2012-10-11 06:01
国家未到手,鼓吹民主,国家到手了,大家就成了“旧精英”。

早先要不是鼓吹民主,谁敢让你休息?
1 回复 chico 2012-10-11 08:08
sousuo: 国家未到手,鼓吹民主,国家到手了,大家就成了“旧精英”。

早先要不是鼓吹民主,谁敢让你休息?
你拿49年的中共政府,比较同时的国民政府可以看出那是个民主联合政府。不能用现在的眼界看60年前的事。
民主样板美国,黑人真正有投票权还是1960年代的事。
2 回复 gpan523 2012-10-11 11:04
这个帖子太长见识了。
1 回复 chico 2012-10-13 01:11
总裁判: 多种因素。
当时元老们倒赵,丝毫未提起腐败问题,而是学生们提起;元老们认为赵比胡走得更远。六四起因,是由于如何追悼胡逝世,如何评价胡(世界经济导报事件 ...
共党内斗从来是路线问题。薄督也不例外。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4 05:21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