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第42经 (七处善、三观)

作者:chico  于 2014-3-25 08:39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经典摘录|通用分类:信仰见证

关键词:正定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云何比丘七处善。比丘。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灭道迹.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如是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灭道迹.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

云何色如实知。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为色。如是色如实知。
云何色集如实知。爱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实知。
云何色灭如实知。爱喜灭是名色灭。如是色灭如实知。
云何色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如是色灭道迹如实知。
云何色味如实知。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实知。
云何色患如实知。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实知。
云何色离如实知。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如是色离如实知

云何受如实知。谓六受。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实知。云何受集如实知。触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实知。云何受灭如实知。触灭是受灭。如是受灭如实知。云何受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受灭道迹。如是受灭道迹如实知。云何受味如实知。受因缘生喜乐。是名受味。 如是受味如实知。云何受患如实知。若无常.苦.变易法。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实知。云何受离如实知。若于受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如是受离如实知。

云何想如实知。谓六想。眼触生想。耳.鼻.舌.身.意触生想。是名为想。如是想如实知。云何想集如实知。触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实知。云何想灭如实知。触灭是想灭。如是想灭如实知。云何想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想灭道迹。如是想灭道迹如实知。云何想味如实知。想因缘生喜乐。是名想味。如是想味如实知。云何想患如实知。若想无常.苦.变易法。是名想患。如是想患如实知。云何想离如实知。若于想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想离。如是想离如实知

云何行如实知。谓六思身。眼触生思耳.鼻.舌.身.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云何行集如实知。触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实知。云何行灭如实知。 触灭是行灭。如是行灭如实知。云何行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行灭道迹。如是行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行味如实知。行因缘生喜乐。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实知。云何行患如实知。若行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实知。云何行离如实知。若于行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行离。如 是行离如实知

云何识如实知。谓六识身。眼识。耳.鼻.舌.身.意识身。是名为识。如是识如实知。云何识集如实知。名色集是识集。如是识集如实知。云何识灭如实知。名色 灭是识灭。如是识灭如实知。云何识灭道迹如实知。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名识灭道迹。如是识灭道迹如实知。云何识味如实知。识因缘生喜乐。是名识 味。如是识味如实知。云何识患如实知。若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如是识患如实知。云何识离如实知。若识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如实 知。比丘。是名七处善。

云何三种观义。比丘。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正方便思惟其义。是名比丘三种观义。是名比丘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意解脫;心解脫」(cittaṃ vimuttaṃ, cetovimutti, vimuttacitt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心被釋放了;心自由了」(the mind is liberated),或「釋放的心;自由的心」(the liberation of the mind)。按:這裡說的「心」是指「心理上的」,「解脫」是指不再生死流轉之解脫。又,《雜阿含710經》說:「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增壹阿含20品7經》亦同,這是分別從止、觀修學來說的(《增壹阿含168經》)。

「滅道跡(SA);滅道(MA)」,南傳作「導向滅道跡」(nirodhagāminiṃ paṭipad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導向其停止的路」(the way leading to its cessation)。
 
「現法;見法;現世」,南傳作「在當生中;當生」(diṭṭheva dhamme,直譯為「見法;現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就在這一生」(in this very life)。
 
「離;出離;出要」,南傳作「出離」(nissaraṇaṃ,另譯為「離;出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逃脫」(escape)。

「觸集是受集」、「名色集是識集」,可以從「十二緣起」的前後支關係來理解。而「觸集是想集」、「觸集是行集」,參看《雜阿含276經》「觸緣想」、「觸緣思」。
 
「六 思身」,南傳作「六類思」(chayime cetanākāyā,直譯為「六思身」),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類意志力」(six classes of volition)。
按:這裡的「身」(kāya),不是指「身體」,而是「種類」的意思,其他「六受身、六想身、六識身」等亦同。「行」 (saṅkhār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意志的形成」
(volition formations),在經文中慣用複數格,論師們多解說為指「受、想、識」以外的心理狀態,經文中都分類為「身、語、意」三行,而對「色、聲、香、 味、觸、法」等「六外處」的對應分類,就用「思」。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7 07:1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