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有一些道理,好象恶人没人敢欺,善人到处受气。佛教讲三世因果。有一首偈颂:“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天就是指因果规律。善良的人会受恶人的欺侮,但从因果规律看,他不会永远被人欺侮。恶人得到“好处”也是暂时的。因果规律是客观存在。不能看到善人被欺,就认为不能做善人。《金刚经》说,假如受持此经的人罪恶大应坠落恶道,但因今生受人家的轻贱,他的最业便都消除,而且可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一方面消除罪业,另一方面种了成佛的因,这个利益非常大。
还有些人说:“忍让是软弱,你越忍让,人就越欺负你。”这种看法也与佛教的观点相违背。佛陀在《遗教经》上说,能忍的人是有力量的大人。“大人”是指修菩萨行的人。忍不是软弱而是力量。这个力量就是指的能够感化别人的力量。人格道德可以使别人受到感化。这个人就不是小人而是大人。社会上常讲:“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本来是“无度不丈夫。”被人错读成“无毒不丈夫,”让人误认为要“狠毒”才是丈夫。“度”就是度量、气度。没有度量的人不能称为丈夫。“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是培养人们的容量,是很好的格言。
有人认为:“忍就是吃亏,我不愿意吃亏。”佛教认为,吃亏是福。净空法师说:“学佛就是要学吃亏,要学上当。三界以内没有一处是安全的、永久的、可靠的。”我们不能贪图眼前一点小便宜。贪图眼前的小便宜,将来就一定要吃大亏。我们要用佛法来作为人生的指导,作为做人处世的准则。这样,才能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害人就是恶。害人等于害己。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一切事情看得淡,要处处学吃亏,要有还债的想法。我们早一天把债务还清,就有利于在修行中扫除障碍。
弘一大师说:“我不认识什么人是君子,做事情愿吃亏的就是君子;我也不知道什么人是小人,做事情到处爱占便宜的就是小人。”这个标准很明确。处处愿意吃亏的人是懂得利人的人;处处贪便宜的人就是自私自利的小人。弘一大师举了一个例子:古代有一个道德修养很好的人,叫林退斋,这个人福报很好,儿孙很多。他在临终时,儿子都跪在他面前说:“您要离开我们了,最后留点什么话让我们终生奉行吧。”他说:“你们要学会吃亏。”这正是他对儿孙的最大关怀,让他们懂得吃亏是福。
还有人说:“我生来就是这个个性,就是吃不得亏,受不得气。”好象这个毛病没有办法改。这种说法也是非常错误的。修行就是要针对我们多生累劫的习气修。如果不改掉这些习气,就不能学佛;纵然学佛,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学佛就是要学舍,我们种种的习气,应该全部舍掉。保留这些东西就是学佛的障碍。障碍是自己制造的。
也有人说:“你欺负我,侮辱我,就是侮辱了我的人格。人格是最重要的。”从佛法的观点看,修菩萨行,忍受别人的侮辱,对自己的人格并没有影响。不但没有影响,反而显示了我们人格的高尚。
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众生过去生中都曾是我们的父母亲属,所以,我们不能恼怒他们。佛陀在过去生中修慈悲观,就不愿恼怒任何一个众生。他有一生做常不轻菩萨,就不轻慢任何一个众生,看到众生都向他们顶礼,认为他们是将来的佛,应该给他们顶礼。但有些人不理解,反而骂他,甚至打他。他便离远一点向人家顶礼。他一直这样做,不管他人的侮辱、漫骂。常不轻菩萨正是修忍辱行的典范。
在我们的课本里有一个佛陀降伏疯象的公案,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当时,提婆达多想害佛陀,便买了几只象,把他们灌醉。看到佛陀和阿难尊者走过来,他便在醉象的屁股上猛刺几刀。顿时,醉象向佛陀猛扑过去。佛陀见象冲来,以同体大悲之心伸出手来,醉象马上跪伏在地。佛陀走过去抚摩大象的头顶对阿难尊者说:“我们只能用悲心对待仇恨,绝不能用憎恨心去对待。”这一教导,体现了佛教的同体大悲精神,是忍辱波罗密的思想基础。总起来说,佛教忍辱的思想是建立在因缘观和慈悲观的基础上。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忍受一切,接受一切。由此,我们才能达到三轮体空,才能了生死,出轮回,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