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ladimir Kush超酷的超现实主义画作欣赏 [2008/03]
- 八式太极拳 [2011/02]
- Biǎng [2009/09]
- 想开个小饭店 [2012/04]
- 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2008/07]
-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2010/02]
- 教您看懂血液檢查報告 [2010/01]
- 纸飞机 [2008/09]
- 爱猪 [2010/10]
- 中国人冲进来了 [2010/08]
- 无所住 [2007/07]
- 昨天 [2008/12]
- 无是非 [2011/02]
- 那时候 [2007/06]
- 全球20大最佳显微图片评出(组图) [2009/02]
- 进化论新说 [2009/04]
- 300 [2007/05]
- 忘忧谷 [2007/08]
- 真想写点什么 [2009/01]
- 雪国 [2007/07]
- 百条最有意思的世界名言 [2009/02]
- 又是腊八 [2010/01]
- Caruso [2010/01]
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 “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 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 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 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禅诗《牧牛图颂》赏析
__何劲松 /文
著名禅师普明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禅诗中的佼佼者。因其诗“言近而旨远”、其图“象显而意深”,故为广大参禅者所珍 爱,唱和者代不乏人,远至日本亦有酬唱之作,其数量之多,达洋洋二百余首,在诗歌史上实属罕见。普明禅师生卒年不详,但从万松行秀(1166- 1246)《请益录》中“太白山普明禅师颂牧牛图十章”的记述来看,当是宋代僧人。
普明的牧牛图颂所绘之牛由黑变白,分成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十个阶段,其着眼点在于调心证道,以人牛不见、心法双亡为最高境界,修行方法上主循序渐进、历阶而升,带有神秀一系“渐修”的特色。
在唐宋诗林艺圃中,禅家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禅诗虽不足以夺李、杜、苏、黄等人之席,但同样也是诗中的别调。据不完 全统计,唐宋时期的禅诗大致在三万 首以上。禅与诗的关系,元好问的《学诗七绝》说得好:“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这说明禅与诗是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以比兴诗寓禅之无上道,正是 借重其“不触”、“不黏”、“不落言诠”、“不涉理路”的艺术特征,这种特征和禅的不立文字而又不离文字的旨趣是一致的,因而能很好地显示禅境和证悟。其 “不背”、“不触”的艺术手法既可以让人有所体认,又不会落于理知,这就叫说而无说,言满天下而无口过。
不过,禅诗的“不落言诠”的思维方式,对今天的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会有一种不易揣摸、难以把握的感觉。故本人不揣浅 陋,斗胆对普明禅师的颂诗略加解析,以期发其幽光,扬其清芬,使禅苑佳章不致汩没。若能使读者由此而对禅学思想有所感悟,那便是无上功德了。
|
未牧第一
狰狞头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转遥; 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
|
||
|
初调第二
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 从来劣性难调制,犹得山童尽力牵。
|
|
||
|
|
受制第三
渐调渐伏息奔驰,渡水穿云步步随; 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
|
||
|
回首第四
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 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
|
|
||
|
|
驯伏第五
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 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
|
||
|
无碍第六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 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馀。
|
|
||
|
|
任运第七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烟芳草绿葺葺;
|
||
|
相忘第八
白牛常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 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
【赏
析】白牛白云,纯乎一色,至此不仅心性纯乎善、合乎道,而且主客之间的差别也已泯灭,从而达到性无善恶、形元尔我的境地。对于心主牧童来讲,已不存在牛的
念头,更不会起心作念去调伏;对于牛来讲,再也不需要牧童的牵拽而能自然合道。牛与牧童的相忘,是谓“人自无心牛亦同”。这里的“明月”代表自性,为体;
“白云”比喻现象,为用。明月与白云同色,意指色空一如,体用不二,人牛相忘,主客不分。在明月与白云的交相辉映下,任东任西,无不自在。
|
|
|
|
|
独照第九
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 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
|
||
|
双泯第十
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 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