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人:西方民主病在哪儿?问中国 [2014/03]
- 四川雅安7级地震现场图片 [2013/04]
- 薄熙来案:枫丹•圣乔治房产的产权问题 [2013/08]
- 天台路迷的海外民运——读《我的民运路》有感 [2012/06]
- 哈佛报告:中国网络审查制度如何允许批评政府却禁止群体煽动 ... [2013/10]
- 24年前那件事:反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13/06]
- 巴黎歌剧院(二):大楼梯 [2010/08]
- 贝克村还是倍可亲 [2012/06]
- 政治有时是很残忍的:从“康熙王朝”说起 [2013/06]
- 巴黎歌剧院(一) [2010/08]
- 从把每一分捐款都送到灾民的手里说起 [2013/04]
- 山东环保厅:邓飞你怎么面对被冤枉的企业? [2013/09]
- 路透社误发索罗斯讣告 称系为其将来的死亡提前准备 [2013/04]
- IMF份额改革冲刺:全球等待美国投票 [2013/04]
- 巴黎歌剧院(三):演出大厅 [2010/09]
- 俺眼里的几个倍可亲女人 [2010/09]
- 倍可亲和贝壳村的公信力和亲和力究竟何在? [2012/06]
- 对蜗居说三道四 [2009/12]
- 假如爱有天意 [2010/08]
- 高山流水 [2010/06]
- 关于成立“村委会”的倡议 [2012/06]
- 挑个蓝颜当…… [2010/10]
- 紫色的浪漫 [2010/08]
留着自己慢慢看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第1集 自然的馈赠
第2集 主食的故事
第3集 转化的灵感
第4集 时间的味道
第5集 厨房的秘密
第6集 五味的调和
第7集 我们的田野
观点:李磊:舌尖上的两种爱国主义
最近,最热的话题无疑是央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了。很多观众表示,《舌尖上的中国》让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饪教科书”,而是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让人回味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有论者认为,纪录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更是“传统的味道”。而对中国传统美食的挖掘,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教育。
然而,也有论者认为,“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有害的添加剂、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我们应该“吃就是吃,无须跟爱国挂上钩,无须给我们的口舌快感强加上一个妩媚却沉重的价值符号,从吃中总结出宏大叙事,去无限地拔高《舌尖上的中国》”。
其实,任何优秀的纪录片都绝不仅仅是对事务的原生态记录,相反,它们除了用最现实的手法去拍摄与记录影像之外,一定同时又是在讲一个体现其核心思想的故事。于是,当我们把《舌尖上的中国》简单地理解为一部“吃货”手册,肯定有过分简单化之嫌,但把“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等等惯常标签贴上去的时候,或许又有过度诠释与意识形态化之疑。
所以,在对“传统的味道”所体现的“文化中国”认同的同时,在对“问题中国”的批评中,需要思考如何通过监督驯服公共权力,从而发现什么样的爱国形式才是现时中国社会最需要的爱国主义。
首先,究竟什么是传统?最简单地说,只要是能够代代相传,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人、事、物,都可以被笼统的认为是传统。德国思想家曼海姆认为,当一个人看到旧事物的时候,他的内心如果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那么,这个人往往就是一位传统主义者。所以,对中国各地、各民族具有原生态的质朴美食产生天然的好感,就不仅是因为我们对食物的本能反应,更是对一种文化传统的自然贴近。
但这种本能的“传统主义”,是否就是我们所尊崇的“保守主义”?传统主义仅仅只是一种个体的应激性反应,而应激性往往都是很随意的。只有当政治因素渗透进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的阶级繁衍生长出来的时候,传统主义才会成功地进化为保守主义。也就是说,公民在不断的权利博弈中培养出的权利信仰,或许已经构成了政治保守主义成长的基石。
拿频繁被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来举例,消费者通过公民的个体揭发与媒体曝光,逐渐知道了身边存在的严重问题,于是,在舆论的施压下,政府会不断地出台相应法规政策并对违法者施以严惩。不错,即使一次次曝光让很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近乎绝望,但总还是有更多的消费者向主管食品安全的政府部门表达愤怒,呼吁改革。这主要是因为,在消费者的权利意识里,通过自己的积极反抗,公权机关忌惮于更高权力的追查,必然要对相关问题予以回应。
这样,在法律条例对公民权利保障的光芒照耀里,在周遭即使成本较大,但最后毕竟在成功的维权案例指引下,权利与权力之间反复而持久的博弈过程,就是一个公民权利意识持续萌发,政府公权逐渐自我克制的伟大传统的形成过程。公民对权利的点滴争取态度,经过时间的洗礼,逐渐内化为他们生存结构的一部分。进而,对习俗权利的文化认同,就会逐渐被一种表面温文尔雅,实际坚强有力的政治保守主义所取代。
于是,通过拍摄美食,让“吃货”们在想念起“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的同时,更让他们深深地体味到中国文化的“传统味道”。同时,媒体持续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要求公权机关做出积极回应的过程,恰恰体现了,尽管食品安全已经面临危机,但公众依旧对权力机关的执行力抱有信心,依旧希望在既有的权力框架下,通过合法的渠道保护和生长自己的权利,而这恰恰是政治保守主义的真意所在。
所以,如果说各种美味萦绕的《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经典的传统主义式爱国,那么,当前媒体不吝版面地对食品安全问题予以揭露,公众对政府施压,政府予以积极回应的整个过程,则是一种典型的保守主义式爱国。如果说舌尖上的“文化中国”勾连起我们对既有文化传统的深切爱意,舌尖上的“政治中国”则去束缚政府公权力的扩张,暗示公民私权利的成长,带领公众超越极端民族主义的狭隘,达到理性爱国主义的真谛。
进而,当我们的社会已经从安全走向风险,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就不仅需要美味记忆的“文化中国”,更需要权利博弈中的“政治中国”;不仅需要传统式爱国主义,更需要保守式爱国主义。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磊 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