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人:西方民主病在哪儿?问中国 [2014/03]
- 四川雅安7级地震现场图片 [2013/04]
- 薄熙来案:枫丹•圣乔治房产的产权问题 [2013/08]
- 天台路迷的海外民运——读《我的民运路》有感 [2012/06]
- 哈佛报告:中国网络审查制度如何允许批评政府却禁止群体煽动 ... [2013/10]
- 24年前那件事:反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13/06]
- 巴黎歌剧院(二):大楼梯 [2010/08]
- 贝克村还是倍可亲 [2012/06]
- 政治有时是很残忍的:从“康熙王朝”说起 [2013/06]
- 巴黎歌剧院(一) [2010/08]
- 从把每一分捐款都送到灾民的手里说起 [2013/04]
- 山东环保厅:邓飞你怎么面对被冤枉的企业? [2013/09]
- 路透社误发索罗斯讣告 称系为其将来的死亡提前准备 [2013/04]
- IMF份额改革冲刺:全球等待美国投票 [2013/04]
- 巴黎歌剧院(三):演出大厅 [2010/09]
- 俺眼里的几个倍可亲女人 [2010/09]
- 倍可亲和贝壳村的公信力和亲和力究竟何在? [2012/06]
- 对蜗居说三道四 [2009/12]
- 假如爱有天意 [2010/08]
- 高山流水 [2010/06]
- 关于成立“村委会”的倡议 [2012/06]
- 挑个蓝颜当…… [2010/10]
- 紫色的浪漫 [2010/08]
本周一以来,经凤凰卫视等港媒率先报道的、事涉一对内地赴港夫妇所带孩童在香港街头所谓当街撒尿的“小便门”事件仍在持续发酵。
作为“小便门”事件的一个“插曲”,香港凤凰卫视记者、评论员闾丘露薇22号发了一个微博,对此评论了一番。她在微博上写到:“……另外,不要在公开场合暴露孩子身体是做父母常识,找不到厕所,找个角落避一避。帮孩子换内衣都应该去厕所,或者角落,不要当着陌生人……另外在香港,再有道理,动手一定违法,要维权,比如要删除照片,主动报警,电话999。”
闾丘露薇这些年已名声在外——因经常就涉港涉陆公共事件发表个人看法、引发舆论争议而不断积累名声。这一次也不例外。单纯解读她的上述微博,除了感觉她的表达有点坐着说话不腰疼,故注定会引起内地舆论的强烈反弹外,笔者不想作过多评价,更不屑于作“上纲上线”的抨击。不过,作为知名度颇高的、被部分受众冠以“名记”称号的她,终再次因自身的出言不慎而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在笔者看来,作为公众人物,她若能时时谨记“出言当慎”的古老警句,至少这一次的“小便门”尴尬本当可以避免。
令闾丘露薇尴尬的戏剧性一幕发生在昨天。昨晨饭毕,笔者依惯例上网浏览一番,尚未见到闾丘露薇遭遇了尴尬。午饭后到报社上班,打开凤凰网,一条加黑加粗的新闻标题醒目地挂在主页上(标题是《警方还原幼童小便事件:内地女没打路人耳光》)。打开细读,新闻源取自新华社记者对香港警方的电话采访。接受采访的是香港警务处公共关系科当值新闻主任。该警员特意向新华社记者强调:“在他们的调查资料里,不存在付姓(笔者注,指大陆女子)女子打路人耳光的情节。”
笔者也长年从事新闻工作,依笔者早年的采访经历判断,这是一次正式的采访,接受采访的香港警员所披露的调查结论代表了香港警方的正式立场。因而,这次采访及所澄清的一系列调查事实应当是真实可信的。这无疑立即构成令闾丘露薇陷入尴尬的两个问题:
其一,闾丘露薇“再有道理,动手一定违法……”的判断难免让人觉得牵强附会;
其二,如果是普通网民,在个人微博上作了与事实存在本质差距的表述那也就罢了。但闾丘露薇不同,因为她被一部分受众尊称为“名记”。既然很有名——哪怕她只是普通记者,受职业属性所决定,广大受众也会将其针对某个公共事件所作的表达视为“职务表达”,对其所持立场视为她所供职的凤凰卫视立场,从而令凤凰卫视的公信力受到损害。
果然不出所料,笔者对上述“问题之二”的判断迅即得到了验证。凤凰卫视在网站主页醒目位置转发新华社《警方还原幼童小便事件:内地女没打路人耳光》通稿的同时,还另做了两件事:
事一,凤凰卫视就“小便门”推出网友调查:调查设三大提问六个选择小项(每个问题两个选项),结果,到昨晚22时许笔者撰写此文时止,选择“小孩控制力弱,且可能因种种原因如厕不便”的占91.48;选择“可以理解,如果入厕不便属实”占95.75%;选择“部分香港民众炒作事件,表达‘逢内地必反’情绪”的占90.9%。民意如此一致“一边倒”,是非曲直已无须赘述。凭笔者的新闻从业经验,凤凰卫视突然推此网络民调,其试图尽量“挽回形象”的意图不言而喻。
事二,凤凰卫视在醒目转发《警方还原幼童小便事件:内地女没打路人耳光》一文之后,还以普通字号配发了一篇《闾丘露薇谈当时为何转发幼童街尿视频》的说明(观察者网注:该文系闾丘露薇在凤凰卫视《时事辩论会》“内地香港民众矛盾正在恶化中?”一集里的发言)。
大陆网友都不傻,尽管“说明”遮遮掩掩乃至言不由衷,但好歹可视为闾丘露薇的一种“自我辩解”。出于善意,笔者则宁可视“为何转发”一文为闾丘露薇的“变相道歉”,尽管大量的网友跟贴足以反证,“为何转发”一文非但不能让闾丘露薇感觉到些许的解脱。不过,此时此刻,要想让其直接说出“我出言不够审慎”的真诚道歉也难。当然,如果闾丘露薇能真诚一些,当真作个道歉,其挽回在多数人心中的形象也不是没有可能。
“旧事”不必翻,“旧怨”当淡化,对闾丘露薇大可不必全盘否定。别的不言,笔者始终记得,在笔者供职的报纸,闾丘露薇曾经担当过数年的特约评论员。平心而论,她早年刊发在笔者所供职报纸上的许多评论,在尖锐批评、质疑的同时,也不失理性、建设性立场表达的一面。
不过,人都会变,新闻采编队伍在变,社会在变,中国大陆在变,香港也在变,世上的万物皆在变。有变好的,也有变坏的。有变客观理性的,也有变极端偏激的。在此笔者仅举、仅议一例。
举一例:援引公开统计数据,十年前,上海的经济总量与香港还无法相提并论,到去年,中国大陆安徽省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香港——去年,香港经济总量勉强与安徽并列大陆第15位。今年呢?后年呢?十年以后呢?答案早已装在大陆民众的心底!
有人把香港曾经的亚洲“四小龙”辉煌视为英国殖民的“制度优势”?其实,香港的“发达”主要集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黄金十年”。这是历史事实!何为助力香港发展之“黄金”?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就是中国大陆头十年的改革开放!同理,香港经济总量最终被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梯次超越,未来几年还将毫无悬念地被广州、深圳等中国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超越,同样是大陆义无反顾的改革开放使然!如果继续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自我陶醉、盲目排“陆”,笔者不客气地断言,香港的继续“衰落”直至最终因脱离时势发展潮流而“边缘化”不可避免,也无“药”救!谁若不信,不妨拭目以待!
议一例:随着香港2017年首次“普选”逐渐临近,香港某些人、某些势力开始“小动作”频频,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势力也借机插手香港事务,欲搞乱香港从中渔利。老实说,近些年愈演愈烈的一系列“逢中必反”、“逢内地必反”之类的“小把戏”,绝不可能使“香港”重新“改朝换代”!实现“中国梦”已成13亿中国人之绝大多数的高度共识,在此天下大势之下,如果愣有人抱“颠覆”香港的幻想,无疑于白日做梦!请香港某些人看清楚了,有《基本法》“罩”着,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政治制度安排的最终解释权,香港既“翻不了盘”亦不可能“再翻盘”!
笔者听说,闾丘露薇记者打小生活在大陆,其最终选择上香港发展也是成年后的事——更确切点说,是大陆的改革开放加香港回归祖国才为其到香港发展提供了可能。笔者善意地怀疑,她对祖国大陆的诸多认知,是否尚停留或部分停留在其离开大陆的那个年代。作为她的同行,笔者期待闾丘露薇记者多到大陆走走看看,越是沉到基层越好,走得越勤快越好。在香港新闻媒体早已深陷极度娱乐化、极度八卦化、极度偏激化的今天,要想写出能够留下历史印记的新闻作品、不枉对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担当,大陆才是一座真正可供深度开拓的、体量无比硕大的“新闻富矿”!
纵然,大陆的方方面面问题很多、矛盾很深,有些问题和矛盾还特别尖锐。但这只是大陆前进中的一个方面,非大陆的主流方面。若能多到大陆来,沉到大陆的基层去,笔者相信天赋不低的闾丘露薇记者将在重新认识大陆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凤凰涅槃”!
“采访总监”闾丘露薇自辩转发幼童小便视频:我可能是对舆情很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