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人:西方民主病在哪儿?问中国 [2014/03]
- 四川雅安7级地震现场图片 [2013/04]
- 薄熙来案:枫丹•圣乔治房产的产权问题 [2013/08]
- 天台路迷的海外民运——读《我的民运路》有感 [2012/06]
- 哈佛报告:中国网络审查制度如何允许批评政府却禁止群体煽动 ... [2013/10]
- 24年前那件事:反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13/06]
- 巴黎歌剧院(二):大楼梯 [2010/08]
- 贝克村还是倍可亲 [2012/06]
- 政治有时是很残忍的:从“康熙王朝”说起 [2013/06]
- 巴黎歌剧院(一) [2010/08]
- 从把每一分捐款都送到灾民的手里说起 [2013/04]
- 山东环保厅:邓飞你怎么面对被冤枉的企业? [2013/09]
- 路透社误发索罗斯讣告 称系为其将来的死亡提前准备 [2013/04]
- IMF份额改革冲刺:全球等待美国投票 [2013/04]
- 巴黎歌剧院(三):演出大厅 [2010/09]
- 俺眼里的几个倍可亲女人 [2010/09]
- 倍可亲和贝壳村的公信力和亲和力究竟何在? [2012/06]
- 对蜗居说三道四 [2009/12]
- 假如爱有天意 [2010/08]
- 高山流水 [2010/06]
- 关于成立“村委会”的倡议 [2012/06]
- 挑个蓝颜当…… [2010/10]
- 紫色的浪漫 [2010/08]
第十三集剧情的主线,大概是海藻和宋思明之间关系的演变了。
虽然可以说海藻对她自己和宋思明的性关系事先是有一定的意识和思想准备的,但她的那个“第一次”,即便多少有些半推半就,但也是“被迫”的,病后不久的“第二次”,情节含糊,心里活动不够清晰,但从画面上看,她也只是“被动”和“木然”的。
然而,在第十三集中表现的那“第三次”,海藻已经一扫以往的阴霾,由“被迫”转为“主动”,由“木然”改为“勾引”了。随后,更进一步演化成“盼望”,开始对宋思明“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有所怨言,最后甚至对宋陪老婆女儿过周末而产生强烈的嫉妒。在这一系列的改变的同时,海藻还心安理得地和小贝生活在一起,享受着小贝的亲昵情爱和真诚关怀。
请再来考察一下,海藻从一个纯洁、梦幻般的女孩演变成那个出入高级场所,巧妙周旋在小贝的情和宋思明的性之间,有着双重生活双重性格的人,一个在床上的表现必定不凡的性感女郎,一个嫉妒情夫家庭生活的“后期”二奶,一共花了多少时间?
第十三集中有个线索,虽然还不能明确地回答上面的问题,但大致可以论断得差不多,那就是海萍的搬家。
在海藻的“第一次”后,海萍获知房东因为动迁要求他们在一个月内(?)搬家,并且承诺,如果能够提前的话,可以不收当月的房租。在“第二次”前,宋思明给了海藻一把钥匙。到海藻完成那一系列惊人的性、情、人的转变时,海萍刚做好搬家的准备。由此可知,海藻的转变大概就在一个月之内,速度异常之迅速。促使这种转变的因素,伴随这些转变的心理活动,在剧中的交代很遗憾地缺场了,或者说是异常的含糊和粗糙。
再请注意,海藻的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为了钱。首先她向宋思明借钱是为了帮姐姐的忙,其次在十三集结束前,海藻还为如何处理宋思明第一次送她个人的那一叠人民币而苦思冥想。
呵呵,蜗居的“真实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