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美国大学 [2009/06]
- 纪念张纯如 [2009/03]
- 生死观 [2009/05]
- 农民和农民的儿子 [2009/02]
- 我们动力的源泉 [2009/02]
- 中文”叛徒”的语言关(观) [2009/01]
- 生命能量的消耗者 [2009/04]
- 饮食的变迁与生活经历(慎入) [2009/03]
- 可惜了,碧水蓝天 [2015/03]
- 才能与职业选择 [2009/06]
- 我最近的房东 [2009/01]
- 移民的成功 [2009/01]
-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衰老呢? [2009/03]
中文”叛徒”的语言关(观)
也就两年前吧, 中文开始退化了. 这对我吃惊不小. 从来没有想过中文也有退化的一天. 语言是移民的鬼门关. 谁不是一想起就恶梦连连. 为了把人从中国搬到美国, 英语永远是移民们内心的痛, 是刻骨铭心, 永生难忘的. 每当有国内的亲朋向我打听移民留学时, 我总是害怕英文强调的不够. 有什么办法呢, 谁叫我们脱胎换骨呢? 当中文开始退化的时候, 我才发现我在美的时间已经超过在中国的了. 当儿女的中文教育开始出现问题的时候, 我才感到那么的力不从心. 语言, 这个第一代移民心中的恶梦, 在第二代身上沿着反方向进行, 似乎一样的痛苦. 我们这是怎么了? 语言总是这么神其的吸引着我. 象是一条永远挣不断的红线.
中文到美国英语
当我按接触英语的时候, 与其说喜欢, 还不如说需要. 在七十年代中期, 英语背后所代表的内容, 是那么的祟高和深不可测. 它代表着一种先进的文化, 我们学习的榜样, 将来饭碗的保证. 乡重点中学从初中一年级就开始学英文. 天生的语言迟钝, 只有靠后天的努力了. 博闻强记是法宝. 初中阶段还真打下了基础, 至少是知道英文是怎么一回事了.
由于英文高考成绩不计入总分, 英文学习有所滞慢, 尽管高中的英文教师是四川大学英语系的毕业生. 发音我至今还记得挺准的. 尽管英文学习起步早, 高中毕业时也没有保留多少优势. 高考计分也只有区区的47分.
大学的英文学习与八十年代留学的兴起有关. 零星的出国人士都激励着我们发奋. 出国总是和优秀和前程结合在一起. 动力是不缺的, 缺的是兴趣和方法. 和所有二十几岁的年青人一样, 文学题材总是让人激动不已. 对我最感兴趣的是英文小说, 个人传记, 和专业方面的书. 小说类中, 特别是简化过的, 页数比较少的, 我阅读了很多, 比如远大前程, 双城记, 福尔摩思, 等. 传记也比较广, 包括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 牛顿, 黑格尔, 康德, 卢梭, 尼采, 拿破仑等. 专业方面包括那时英美大学的教科书. 那时毅力真强. 确切地说, 一页纸上大部分字都不认识, 只有翻字典了. 有时一个字翻几遍都记不住. 前面记了后面忘了. 读一页书翻字典的时间比实际阅读大得多. 大学几年翻烂了两三本字典,直到大学中英语竞赛一等奖. 但所花的工夫也同样的惊人. 每天就教室, 图书馆, 食堂, 三点一线. 绰号为”不食人间烟火”. 大学五年没看一场电视电影, 班上有几个女生都不知道. 一周七天, 一天十小时左右. 寒署假期没有休息. 一半的时间花在了学英文之上, 当然这也包括以后的托福和GRE准备与考试.
那时有不少教科书是直接从英美翻译过来的. 许多时候就是看不懂. 字字都识, 就是不知道所阐述的内容. 后来直接读原文的教科书. 突然开郎, 原来意思这么清楚. 证朋了文字只能是人类经验的再现. 没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理解只能是凝人说梦. 这同多年以后, 我们突然明白原来学过的一些事一样.
在中国时期, 英文的学习, 主要集中在阅读, 语法方面, 听说能力都比较差. 一来环境中少有训练的机会. 主要还是语言能力比较差. 连中文的听说都一般般. 写作方面就更差了. 所有的思维都以中文进行. 所有的写作就受制于中文作文的能力. 不好意思, 高考语文成绩不及格. 当思维方式转变成英语思考以后, 中文作文写作能力的限制, 才消失掉, 不过这是后话.
一下飞机的感受是满耳的英语, 整个白天都头疼不止. 大概是太想听懂, 而头脑始终跟不上吧. 一张嘴, 嘴巴就不受大脑的控制. 真是出口成错. 头脑的反应及指挥总是差几秒. 尽管自已说后马上感觉错了. 可是来不及了, 后面的字已经跟上来了. 结果造成说话前反复准备. 在没有到达英文思考之前, 还要考虑翻译. 这其中的忧虑只有深入其中, 体会才深刻. 在最初的一两年中, 跟英文的挣扎占有精力的大都份. 专业学习反而不是主要的.
打扁脑袋钻入美国人的圈子学英文, 大概很多移民都有体会. 我去过教堂学英文听说. 因为学生较多, 老师少, 所谓僧多米少, 一个晚上也没有说上几句. 有一段时间去一个华人教室. 他们把我分到国语组. 真以为我需要和上帝用中文交心呢. 我告诉他们, 我希望用英文. 害怕上帝听不懂中文而误会了我的意思. 和美国人交朋友, 谈何容易, 谈论的内容呢? 一度我和两个白人美国人分租一套公寓房. 一天到晚人都见不着. 他们白天睡觉, 晚上活动. 活活老鼠的活动规律. 见了面也就三五个字, 解决问题. 除了专业, 能讲的头头是道的东西不多, 更不用说谈情说爱了. 真正的朋友也就是与专业有关的几个. 有一段时间, 遇到中国人也刻意讲英文, 或者干脆就减少接触. 真正的听说提高还是自已对着磁带说, 有进步. 用英文讲课带来的进步是很大的.
写作训练是从写毕业论文开始的. 写作的方式与方法, 受国内的中文写作影响很大. 有些想当然. 有些原创, 但不着边际. 其实西方的科技论文, 模式性是很强的, 可能是和科学的严肃性和准确性有关. 根本没有必要自创什么新模式, 当然也不是照抄原文. 很多国外出生的美国科学家, 照抄自已以前发表论文的前言部分就是败笔. 其实只要有小时候看图写话的本领就差不多了. 这一发不打紧, 在以后至少有七年时间, 都在从事英文的科学论文创作. 思维中很少会有中文出现了. 到了这个阶段, 也才真正的完成了以中文为主体的个人, 向以英文为主体的转变.
中文退化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当近年来, 试图用中文写作时, 许多熟悉的中文字, 是我认识它, 而它不认识我. 就是出现在文章中, 我知道这字用对了. 可是等我想用这字来表达时, 无论如何就是想不起来了. 当然也有些字, 处于中间状态, 有时能想起, 但转眼就消逝了. 我研究单位的一印度同事告诉我.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他身上. 以前渴望转变, 现在以更彻底地方式在进行着. 得到的不仅是英文的思维和创作, 也有逐步消失的中文. 任何的想当然, 现实都给与了当头棒击.
儿女在语言上的遗憾
当我们正在感叹语言对第一代移民的打击时, 特别是完成从中文思维到英文思维转变的艰辛时, 相反的过程出现在了第二代身上. 中华文化的渊源流长, 和自视的文化根基, 与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近来中国国力的增强, 都显著增强了学习中文的信心和动力. 我们都希望我们的儿孙能够学习中文. 雨后春笋般地在美国各地出现的中文学校就是明证.
学习中文的效果差强人意. 至少我的子女是如此. 似乎所有在美国出生, 由夫妻自已带养的小孩都如此. 他们学习兴趣缺缺, 利用一切机会不讲中文. 很少在他们和同学相处时听见中文. 尽管父母很努力, 效果不理想. 加上高中时考SAT, ACT等考试的压力. 很少ABC在上高中时还在学中文. 工作的繁忙和小孩长期的抵致, 父母也逐渐失去兴趣, 让他们去了. 毕竟语言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学中文还有必要吗?
最近去华盛顿近郊的一个韩国人开的商场. 除了大部分产品来自韩国, 就是电视上播送的韩语节目了. 韩国也就中国的一个省那么大. 这么少的人口使用着一种独特的文字. 西方英语体系中, 发展的科技需要翻译成韩语, 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啦. 推而广之,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学习中文和固守中文还需要吗?
就我专业的化学和生物医学为例. 在中国大学以后, 以中文为载体的科技含量越来越低. 无论是研究过程与结果, 大都是和英文打交道. 我们还需要花费这么大的精力搞翻译工作吗? 要知道有时候要翻译就需要创立一套和英文中相对应的体系. 与其花大功, 还翻译不准, 不如彻底放弃, 建立以英文为主体的语言模式. 这不仅仅是对在美国的ABC而言, 而是包括整个中国大陆在内的华人圈而言的.
这个提议的最大障碍是自尊和花费. 自尊的因素比较难办. 唯一支持的证据是合理性. 语言文字作为信息的传载体, 无高低贵贱之分. 建立以英文为主体的语言模式并不认为中文体系有缺陷, 而是出于中华儿女的自我选择. 就花费而言, 短期需要投入大, 但会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长远看, 会一劳永逸地解决语言问题, 为科技的持久发展节约成本. 有利于和以英文为基础的国家和人民增进友谊, 了解, 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