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轻,国人挥之不去的麦田怪圈

作者:解滨  于 2012-1-27 15:1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东拉西扯|通用分类:热点杂谈|已有172评论

这里是网友评论第9页,点击查看原文

高兴

感动

同情
4

搞笑

难过
1

拍砖
3

支持
26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72 个评论)

回复 boqixiao 2012-1-28 14:08
无为村姑: 俺力挺帅哥!方舟子很恶心。俺村姑看人最清楚。
我想你看过方舟子诘问韩寒《《求医》》一文吧,此文写得好,问题尖锐,切中要害,请看:
1. 一个3000米长跑冠军何来‘体弱多病’
2. 一个英文不及格的人何能读英文啊原著。
3. 一个不读翻译小说的人何能从俄国文豪翻译小说中信手拿来一段文章。
此种漏洞,即是神仙也难自圆其说。
所以说,韩寒做假已很难不被怀疑,至于方舟子打假动机实在无关紧要。好比在超市抓到一个小偷,抓小偷的人是和小偷有私仇也好,有公愤也罢,都无关紧要,小偷就是小偷,你不能说小偷是帅哥就不是小偷,这像话吗?如你认为韩寒是一民主小草,即使作假也可恕,我还是那句话,善哉,善哉
回复 布衣人 2012-1-28 15:15
boqixiao: 我想你看过方舟子诘问韩寒《《求医》》一文吧,此文写得好,问题尖锐,切中要害,请看:
1. 一个3000米长跑冠军何来‘体弱多病’
2. 一个英文不及格的人何能读英 ...
你列举的问题有参考价值,可能是当年青涩的韩寒有抄袭、笔误、受大人影响或信口开河之嫌,但必须注意,不能用疑问推演出造假的结论,更不能以事废人。现在来看一下肖传国与方舟子的纷争吧。
当年肖传国的课题还正开始不久,当然问题很多。隔行如隔山,方舟子根本不懂什么反射弧,方就以打假定性,死咬肖传国,一咬就十年多。他就使用推演手法,把科研失败与探索方向错误说成是作假。那末方舟子怎么会在茫茫人海中盯上肖传国的呢?事情开始于当时还是美国某著名大学副教授的肖传国在2001年8月13日写了一篇《对方舟子“学术打假”的反思及批评》的文章,质疑方舟子打假的严谨性,得罪了方舟子。而后,肖传国在网上发帖指出方舟子在2001年10月4日的《南方周末》上发表的文章《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涉嫌抄袭美国《科学》杂志格林等人的论文《道德困境在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同时向《科学》杂志举报。
这里不想谈方肖之争谁是谁非,而是想说方舟子的两个特点:一是心胸过于狭隘,眦睚必报,偏执兇狠;二是以推演來代替事实,时光倒流地用后來的失败病例证明多年前的结论。我是打假的,什么问题与失败都会被说成作假的证据。他说他十年打假上千,平均三、四天就一个,他在搞文革式的运动。
一个科研人员,面对科研过程出错或有问题正在苦思之际,若有人说你在作假,这是何等令人反感的事!違背了起码的科研人员的道德规范,你说对不?
回复 解滨 2012-1-28 21:35
boqixiao: 我想你看过方舟子诘问韩寒《《求医》》一文吧,此文写得好,问题尖锐,切中要害,请看:
1. 一个3000米长跑冠军何来‘体弱多病’
2. 一个英文不及格的人何能读英 ...
方舟子的那篇文章恰恰是我对他开始厌烦的原因。 我准备写个帖子专门分析方舟子的那个揭露韩寒《求医》的那篇文章里的漏洞。 无论逻辑上还是事实上他那篇文章都站不住脚。
回复 pllakl 2012-1-28 22:03
布衣人: 文人,包括评论家与批评家,都有明显的思想特征以及反映其思想的作品。韩寒有,有很多直言的作品,他是文人;方舟子没有,是零,他今后也不会,他不是文人,他总 ...
So true!!
回复 mgoo 2012-1-29 00:16
方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
热度 4已有 77 次阅读2012-1-27 21:47 |个人分类:其他| 求医, 韩寒, 天才, 医学

  我在《“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用语和用典,认为该文不可能出自17岁体育特长生韩寒之手,而是一位中年老病号的代笔。文章贴出后,几位医生网友给我留言,指出根据该文对病情的叙述,作者并非疥疮患者,而是肝炎患者。我得到启发,看了一些医学文献资料,对该文做医学分析,给证据链补上一环。


  韩仁均《儿子韩寒》说,这篇文章是1999年1月韩寒上高一时得疥疮期间写的。韩仁均在《说说我自己》一文中再次重复了这个说法。《求医》中也明确说了是去治疗疥疮,而且因为校医院不给治,去了大医院。那么韩寒在写这篇文章时,疥疮还没好,对疥疮症状的描述应该比较准确才对。实际又如何呢?


  文中说:“读书在外,身心疲惫,难免某日起床或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全身突发性部分之大痒……足、头、腹无处不痒……”“而他却不日痊愈,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创始而在中国发展。”


  疥疮是因为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疥虫钻入皮肤,在皮肤中间穿行打隧道、产卵,引起过敏反应,导致皮疹、瘙痒。皮疹多发生在皮肤皱折处,包括手、腕、腹部、阴部等。只有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发生皮疹、瘙痒,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所以该文说的“腮边凸起一块”、“足、头、腹无处不痒”,不是疥疮的症状。不把疥虫杀死,疥疮不会“不日痊愈”。


  文中说:“那女医生也问我何病。我告诉她我痒。女医生比较认真,要我指出痒处,无奈我刚才一身的痒现在正在休息,我一时指不出痒在何处。医生笑我没病看病,我有口难辩。忽然,痒不期而至,先从我肘部浮上来一点点,我不敢动,怕吓跑了痒,再用手指轻挠几下,那痒果然上当,愈发肆虐,被我完全诱出。我指着它叫:‘这!这!这!’医生探头一看,说:‘就这么一块?’这句话被潜伏的痒听到,十分不服,纷纷出来证明给医生看。那医生笑颜大展,说:‘好!好!’我听了很是欣慰,两只手不停地在身上挠,背在椅子背上不住地蹭,两只脚彼此不断地搓。”


  疥疮的瘙痒局限于手、腕、腹部、阴部等特定部位,痒处会有皮损,包括皮疹、小水疱或结痂。所以要指出哪里痒,是很容易的,而不是像文中所述无法向医生指出痒在何处,而一痒起来又是全身无处不痒。该文的作者显然没有患过疥疮,至少不是在患疥疮期间写的文章。


  文中所述的这种没有皮疹、全身奇痒却又没有特定痒处的症状,更像是肝炎诱发的,是肝炎患者的切身感受。肝炎造成肝功能损伤,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在皮肤下沉淀,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导致全身上下都瘙痒难忍。所以文章所述,是作者把自己初患肝炎的体验移植给了疥疮患者。


  文中还说,他去的那家大医院,皮肤科和外科并在一起。皮肤病容易传染,外科多是外伤病人,更容易被传染,所以规范的医院是不会把两个科室并在一起的,何况是大医院。在医疗很不规范的年代,例如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倒是有可能这么做。文中的其他细节也表明这次求医不可能发生在1999年的大医院。大医院都有护士分诊,患者先把病历交给护士,由护士分配医生;而文中叙述的,却是患者自己拿着病历去找医生,认为这个医生看病草率,又自己去找另一个医生,这像是在社区医院才会发生的。医院里患者很少、病历写得不规范、医生对皮肤溃烂患者不做检验就开药、医生手写药方写得药房看不懂、医生骂病人笨、墙上贴礼貌用语,也都不像是发生在1999年上海大医院的事。


  所以该文所写的,其实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更早)一位肝炎患者在一家小医院的求医经历,而不是韩寒作为疥疮患者在1999年的大医院的求医经历。作者的身份,更像是1977年考上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因肝炎退学的韩仁均。


  《求医》的全文见:
  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ele/1109827988_hanhan5nian/116.shtml
回复 解滨 2012-1-29 00:58
mgoo: 方对“天才”韩寒《求医》的医学分析
热度 4已有 77 次阅读2012-1-27 21:47 |个人分类:其他| 求医, 韩寒, 天才, 医学

  我在《“天才”韩寒作品〈求医〉分析 ...
谢谢! 我正在写文驳斥他那篇文章。
回复 dwqdaniel 2012-1-29 02:11
布衣人: 文人,包括评论家与批评家,都有鲜明的思想特征以及反映其思想的作品。韩寒有,有很多直言的作品,他是文人;方舟子没有,是零,他今后也不会,他不是文人,他总 ...
言之有理,顶!
回复 xmmx 2012-1-29 03:00
都是文人。韩寒做的是高级文人的事情,大有自成一派,一呼百应的架势,可惜他见识不够,虽然名气大,但给人世无英雄的感觉;方舟子有学识,却选择做低级文人的事情--揪小辫子,基本上做得游刃有余,滴水不漏,但给人杀鸡用牛刀,欺负人的感觉。
回复 hanfeng109 2012-1-29 03:58
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韩寒)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2-01-29 03:51:38)
转载▼
标签:
杂谈
       
离这场闹剧大幕的落下到了倒数第二天,我要正经回答一些问题了。
这是我倒数第二篇关于此事的文章。

       问题1:既然你一直觉得对方是在诽谤你,他们认定了你的文章是有人代笔的,为什么不上法院起诉他们呢?

       回答:……要年初七也就是明天才开门,等开门了我自然会上门,
这样也正好可以由法院帮我认定一下手稿和当年文章的笔记,我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段落都是由我亲笔写出。我也庆幸我留下了手稿,我在学校里创作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可以作证。我也为其他没有手稿和证人的同行担忧,怕你们有一天会被这样污蔑而百口莫辩。



      问题2:你早期的文章里出现了大量引用的书籍和英语单词,似乎已经超出了你的年龄范围,由此有人推定你的文章是你的父亲写的,你怎么看?
      回答:首先,我的父亲根本就不会英语,我们写作的风格也截然不同。他在故事会上发表一些多为农村题材的故事和散文,而我则写一些杂文和小说。他的文笔自然流畅,我的文笔故作老成、非常做作。这是非常非常好辨认的。我当年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崇拜梁实秋和钱钟书,所以在模仿他们。之所以用很多英语单词是因为钱钟书也经常这样写。英语的单词或者一些生僻典故非常好使用,找一个词典或者生僻的学术书,翻看一些生僻词,记录下来,让文章发展的时候稍微拐一拐,就能很简单的使用进去了。可能这么质疑的人都是理科或者学术出身,但这是几乎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刚起步时候的象征,就是要把文章写的文绉绉,让人看着觉得好像这个作者很有学问。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的确有比同龄人多很多的阅读量和知识量,甚至故意去阅读一些生僻的书,而且也很巧妙或者说很功利的使用了这些东西。毕竟几个生僻的英语单词而已,你现在给我一本字典和一本古书,我能把我塑造成贯通中西的教授。这样写的确唬人,而且会显得和自己的偶像接近一些。人不都是这样么,模仿自己的偶像,再离开自己的偶像,寻找到自己。写完《三重门》我开始反思,觉得这样太做作,从第二本小说就开始彻底抛弃了这个风格。第二本小说《像少年啦飞驰》就几乎没有掉一个书袋,没有引用一个英语单词,文笔也更加自然。有一定文学经验的人能够一看看出来,《三重门》其实还是比较做作的模仿《围城》,反而不像是一个成年人的作品。不过可能一些对文学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无法理解。

        有人说,“幽默”的英语单词是“humor”,我这么小的年纪,不可能知道这个单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而我却知道,并写在了小说里,说明我英语功底了得。这么说是很牵强的,几个单词记下来很容易被刻意引用到书里。我当时也是忘记了“幽默”这个单词具体怎么拼写,所以才翻了字典,结果发现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体液”。包括很多的英语单词都是这样,只要活用词典,就能让你显得学识渊博。

        至于我的英语水平,我可以很负责人的说,在汽车运动的专业领域,我比大部分的英语教授都要强,因为有很多专业名词组成,比如你们不会知道“missingfire”是“涡轮增压器的反延迟偏时点火”装置,你们也不会知道”sequential”是序列是变速箱的意思,不过出了专业领域,可能点菜都会困难,土豆和番茄都分不清楚。我的朋友春树小姑娘开玩笑说我不会说“葡萄酒”的英语。春树老师一直是个很可爱的姑娘,我个人觉得她很不错。不过不会说“普通酒”这也很正常,我不太喝酒,我只知道酒是Wine,但不知道葡萄酒是什么,甚至因为长久不说及“酒”这个单词,有一次甚至说成了翅膀。总体来说,我的英语水平不算特别差,但专业领域非常强,因为我们经常去国外比赛,我们的赛车工程师也经常是老外。

        以此来解释所有说我文章里引用了大量古书和英语单词的人,这是一个崇拜钱钟书的文学爱好者的初级入门模仿。这本书在学校里创作,同桌等人皆可作证。此书没有任何人的润色和修改,我也没有任何的后台与背景,此书一度没有办法出版,因为我没有门路(在1999年如果不是自费,出版一本书是大事件),《三重门》被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后来作家出版社的袁敏老师听说了这件事情,主动把书稿要来。而这本书因为是一本批评应试教育的书,所以出版的时候遭到了很大的压力,还删除了不少内容,好在最终能够面世。我是一个没有任何门路,没有任何社会关系的学生,寄宿制一个月连吃饭和路费加在一起生活费共400元,我父亲当时在几十公里之外,他无论是从学生生活阅历和写作风格上来说都不可能有代写的嫌疑,我怎么可能有钱和能力又去找其他人代笔?

        很简答,有些书我粗读,有些书我细读我,有些书我翻了翻,有些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只摘抄一些,因为应试教育很无聊,所以这些现在看来很无聊的书在当时也不那么无聊,加上我偶像钱钟书的力量。后来从学校出去,海阔天空,一下玩疯了,就很难再读的进去这些书。很肯定的说,如果当时我的书不能出版,以我一直崇拜民国作家的性格,我很可能会成为一个学者。我很崇拜真学者。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三篇说民主的文章出来以后,我对很多只会掉书袋假学者很看不上,因为这都是我初中高中玩的东西,我深深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所以别用掉书袋来糊弄我,我高一的时候都能掉的吓死你。而且那些民主理论著作基本都是一战二战前后面世,当今世界多有不同,包括科技也不甚相同,虽然那些著作依然大多没错,但不能用来作为行事和批判他人的准则。


        问题3:你的《书店》里说,当时你去新华书店看书,又舍不得买,有人查证全国从1982年就开始开架卖书了,不可能有书锁在橱窗里,所以断定你在撒谎,文章是你父亲代写。
       回答:我1982年出生,1982年全国书店开架肯定是不可能的,199几年的时候,很多书店还在闭架卖书,每个地方情况都不同。我所在的是上海郊区的小镇亭林镇,那里一直到我初中好像还在闭架卖书,那好像是我初二的文章,我回忆起小学的情景,肯定是闭架的,我小学零花钱很少,书的价格又在封底,当时服务员态度又差,放在柜台里不知道多少钱一本,所以每次买书都心惊肉跳。一直到我初三,我记得上海郊区的某些地方的书店里,一些工具书或者比较贵的书还是闭架的。不能因为新华书店曾经说过1982年全国将实现开架售书而信以为真,要以最终结果为准,新华日报好像在1945年还说过中国要多党制吧。


        问题4:我们做过试验,杯子里放上水,一个小时以内,纸团是不可能沉到底的。而当时是纸团,你为什么要写成布。

        回答:新概念复赛的问题,我父亲的文章里写的很清楚,绝对不可能存在作弊。到时候法庭也将把所有当时的证人找来。当时我构思的就是一个人生被水浸透,慢慢沉到杯底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写成布,那时因为和“不”谐音,在构思的时候还想写一些人生里本性的抗拒问题,所以埋了一个伏笔,结果写到后来我给忘了。为此我事后还挺遗憾的,觉得这样文章就不够深刻。你知道一个高中生,肯定很希望人家说他文章深刻。《杯中窥人》引用了不少东西,是因为这样才能在一个作文比赛中凸显才华,征服评委,有些内容是阅读的积累,有些内容真的是强记为了炫耀的。至于这张纸团最后有没有沉底,十三年前的细节,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写完就马上交卷了,因为越快交显的自己越厉害,因为我的文章在构思的最初,它就是必须要沉到杯底的,所以到了结尾,我就必须要这些写。有人说这篇文章是我爸爸当场买通监考人代写的,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可以找来当时的监考人和组织方,还可以鉴定我的字迹。而且还是那句话,那篇文章和我父亲的文章是截然不同的风格,那篇文章里为了装逼,我好像还引用了拉丁文,我父亲则不会任何外语。


        问题四,你说你“的地得”不分,但怎么有时候又分?

       回答:这三个“的”字的用法是很简单的,只要用点脑子,谁都会用。就是有的时候会用错。如果用心——比如在写考试文章,比赛文章,投稿的时候,就完全可以用对,甚至还可以帮助他人纠错,只要不用心,就可能用错。但我很烦在写文章的时候要考虑这三个“的"而打断思路,所以我曾经建议过如果能统一成一个白字旁的“的”就好了。我也有一阵子这样实践的,就是希望用白字旁的“的”来代替三个“的”,无奈好像响应者不多,到后来我自己也就不刻意只使用一个“的”了。

       问题五,你不接受电视的采访是因为怕口才木讷,有人代笔的事实被曝光么?

       回答:我不上电视是因为我不喜欢上电视,电视台的尺度是最小的,稍微说多一点就要被剪掉,而且我不喜欢化妆和捯饬,录电视也浪费时间。一个作家的口才觉得不能和这个作家的文采挂上等号,这绝对绝对不能成为衡量的标准,我知道很多作家甚至比我都不会说话,也不会交际,我已经算是作家当中非常够能口语表达和交际的人了。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表达欲望更多是要集中在笔下,如果太喜欢说,或者说的很好,可能志向就不一定是写作了。如果按照必须能说会道才能成为作家这个道理,很多口才特别好的主持人或者演说家就必然是好的作家了。甚至我可以说,大部分作家上了电视是木讷的,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反差,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文字嚣张的往往温柔,文字犀利的可能平和,文字柔弱的也许强悍,就像络腮胡子往往经常爱唱张信哲一样。质疑者不能要求一个作家在生活里的形象必须要符合他的想象。反而,我认为,作家就不应该经常上电视,因为作家必须保持一定的神秘感,这样才能让读者更好的进入到他的作品里,我很遗憾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看

        问题六:有人说,你的文章《求医》中,那种痒的方法不是疥疮的痒的方法,反而是肝炎的痒法,你父亲得过肝炎,所以你父亲帮你代笔了。

       回答:我已经说过,我父亲和我的文笔截然不同,只有一个模仿民国作家的我才能写出那样有点做作的风格。至于痒法不同,这个纯粹是披着医学的外衣,为了抹黑而故意抹黑了,为了栽赃而栽赃了。完全失去科学精神,只是在忽悠路人,能骗到一个算一个了。当时这场病在我们好几个寝室传播,那是真的很痒,到处都痒,而我没怎么听说过得了肝炎会全身发痒,可能是特例吧,我不太了解。希望这位朋友自己得一次疥疮,再得一次肝炎,他就知道了。
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


       问题七:有人质疑,你在书里提到的一个成语是一首七十年代的歌里的,你这样的岁数是不会听的,只有你的父亲才会听。

       回答:我父亲的文章里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你无权决定我必须听什么歌曲。你也不能根据出现了四个字就判定出我必然是听了那首歌曲。这种话看似好像很有逻辑,很有欺骗性,其实完全是谬论。

      问题八:你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在你的小说里多次提到大学生活。你应该是有一个大学生帮你代写了吧。这个证据非常的明显。

      回答:胡闹。


(题外话:今天我的父亲微博上发出了他找到的两份家书,有邮戳,虽然美好,但我觉得特别心酸,这些本都是属于私人和家庭的温馨回忆,却被被迫用来自证清白,而且可能还有人要逼着我们去做年代鉴定。这两封家书应该可以证明一切。如果还要加罪于我和我的父亲,我已无话可说。也请方舟子老师鉴定一下家书。)
     
      另外,由于给母校松江二中也带来了一些麻烦,我希望在这一两个月回到母校,进行一场演讲。希望母校的校友和老师们可以捧场。
回复 liuxiaoyu 2012-1-29 07:05
说得很在理呢,就是因为看了您这篇有感,我也写了一篇,呵呵
回复 解滨 2012-1-29 09:36
湖滨: 大侠啊,我很理解你正直朴素的感情,但是我们既然相信自由民主,我们就应该相信人人都不是傻瓜对不对?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理越辩越明。韩、方之争是一场公开 ...
谢谢您的忠告! 我恰恰不是靠着满腔热血而写这个帖子的。我是有慎密的分析做依据的。 我是看过方舟子的那些分析文章后对他的逻辑、立论和依据产生怀疑,才开始感到他这次打假和以往打假的动机有所不同。 他有些耍赖皮。 只是要分析出来他的这种“耍赖皮”需要大量的时间。今晚或者明天我会把我的分析报告写出来,驳斥方舟子对韩寒的诬陷。 我使用和方舟子一模一样的方法和依据,只是比他更细致,更认真,查阅的资料更多。
回复 xoyuanfen 2012-2-1 20:32
反着看大侠的文章, 好玩。
1 ...789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27 06: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