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李敏留苏7年不知父亲是谁 搬出中南海仅见主席3次

京港台:2020-12-15 13:50| 来源:记录之路 | 评论( 9 )  | 我来说几句


李敏留苏7年不知父亲是谁 搬出中南海仅见主席3次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李敏并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李敏连自己的父亲是什么人都不知道。

  终究,领袖的女儿,确实会与寻常人不同,尤其是在那个乱世。李敏的身世,还要从毛主席和贺子珍的邂逅说起。

  

  1、

  1927年8月,在四一二事件的刺激之下,整个中国南方各地都发生了大大小小规模的武装暴动。这其中就有著名的南昌起义,当然同时也包括其他一些规模较小的暴动——比如永新暴动。

  永新暴动的领导者之一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女,这个少女的名字就叫贺子珍。从时间线来看的话,永新暴动的时间线大致和秋收起义的时间线是一致的。

  永新暴动虽然轰轰烈烈,但是由于敌人的势头太过强盛,这场暴动最终还是失败了。这场暴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也都遭到了国民党当局的追杀。

  无奈之下,贺子珍和自己的哥哥贺敏学一起上了井冈山——因为井冈山的当家人袁文才,本身也是党员;而且袁文才旗下还有一支农民自卫军,前往井冈山去找袁文才可以达到抱团取暖的作用。

  而贺子珍却并不知道,自己的这个选择,在后来居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2、

  当时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虽然拉起了一支队伍,但是这支队伍在经过和国民党军队的几番较量以后,也出现了减员严重的情况。

  为此,毛主席思来想去,绞尽脑汁,都想不到良策。而在恰好得知井冈山有农民自卫军的消息后,于是决定将这支队伍拉到井冈山去。

  虽然我们从后来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个选择是无比正确的,但是这在当时也是要顶着很大的压力的。

  因为当时中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毫无本土的经验可言。所谓的经验,其实都是来自从苏联那里学习的一些经历。

  但苏联的成功,在于对城市的掌握。因此,当时中国红色力量的当家人——瞿秋白、李立三等人,都一直要求,起义军应该攻打广州、长沙甚至武汉这些大城市,而后和国民党进行阵地战。

  

  按照上头的指示:秋收起义的部队也需要攻打长沙。

  不过,毛主席通过几次和国民党的交锋,最终确定了一个现实:那就是如果攻打长沙,凭借秋收起义部队的这点本钱,只怕都赔进去,长沙也攻不下来。

  并且,毛主席觉得中苏国情差异巨大。因此,中国的革命成功关键,在于发展农村——而在农村,国民党几乎没什么政权建设。

  基于这个思想,毛主席带着队伍到了井冈山,并在井冈山结识了贺子珍。

  虽然后来红军离开了井冈山,直到1949年,解放军才重新回到这里。但是,井冈山留下来的经验,却影响了后来的中国革命。

  3、

  早在毛主席的队伍到井冈山之前,贺子珍就是毛主席的铁杆粉丝——因为毛主席是著名的笔杆子,经常在进步刊物发表文章,是不少女性心中的梦中情人。

  因此,对于毛主席的到来,贺子珍自然是表示热烈欢迎。

  起义军经过一番整顿,演变成了红四军。

  而贺子珍起初被安排为毛主席的秘书——而随着双方感情的升温,毛主席和贺子珍结婚了,并在1936年的时候,贺子珍生下了李敏。

  

  其实自红色瑞金时代到长征结束这漫长的数年时间里,毛主席和贺子珍之间有多个孩子。不过,这些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寄养在老乡家里。

  毕竟,当时战斗比较频繁,毛主席和贺子珍都需要负责革命工作,而带着孩子在身边是非常不方便的,唯一的选择就是把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等到将来革命胜利以后,再考虑把孩子找回来。

  ——但事实上,革命胜利以后,由于战争年代的人事变动,很多被寄养出去的孩子,已经失去了音讯。

  李敏本名叫毛娇娇,她出生在陕北地区的一个窑洞里。当时红军刚刚结束长征,李敏的诞生,无疑是让毛主席感到十分的开心。

  不过,在短暂的兴奋过后,毛主席还是冷静下来,选择联系当地的老乡,把李敏寄养在老乡家里。

  ——李敏比起其他的那些哥哥姐姐无疑还是幸运的。因为李敏被寄养在老乡家里不久,红军便在陕北站住脚跟,因此,李敏得以被接到延安。而要知道,她的那些哥哥姐姐,有的却是被寄养在万水千山之外的江西。

  不过,尽管在名义上是陪在父母身边;但是,因为工作繁忙,李敏长期和自己的父母没有什么接触。

  4、

  在长征路上,贺子珍因为掩护战友突围,而被国军的流弹击中。她的头部和后背都被国军炮弹的弹片打中。因此到了延安以后,贺子珍的健康程度已经到了必须得到妥善医治的程度。

  于是,1937年的时候,贺子珍被送到了苏联疗养。

  当时的中国已经处于抗战前后,日军由于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开打也就半年的时间,日寇便占据了中国的半壁山河。

  中国的风雨飘摇,让毛主席在百忙之中觉得:或许,在苏联疗养的贺子珍,可以过一段平安的日子。

  

  不过,想到在异国他乡的贺子珍会感到无助,同时,女儿李敏还需要人照顾。于是,毛主席联系苏联方面,将李敏也送到了苏联。

  李敏的到来,让贺子珍感到了一丝温馨。很多年后李敏才知道,那时候,或许是自己的母亲一生中,最为凄惨的一段岁月。

  5、

  而这段岁月的悲惨,则是源自王明。

  当年顾顺章事件,上海的中央被迫搬家到了江西南部的苏区。王明本来是最高的话事人。不过,王明担心留在苏区,会很危险,并且苏区大多是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因此王明找了个理由留在苏联。

  不过,王明并没有放弃对组织的领导权——王明离开前,决议产生的新的最高话事人是博古。

  而博古是一个意气风发的白面书生,对敌斗争经验其实十分稚嫩。按照蒋介石的概念:博古写文章还可以,和自己动刀动枪,简直还太年轻。

  就这样博古被王明利用。不过好在遵义会议以后,博古服从了会议决定。这让王明十分气恼。但是王明对于此时的局面发挥不到太大的作用。

  

  因此,王明开始打击报复毛主席的家属。贺子珍在苏联,而王明恰好是共产国际东方部的领导,王明于是利用自己的职权,声称贺子珍患有精神病,并将贺子珍关入了精神病院。

  这对还是孩子的李敏来说,意味着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她不能和自己的母亲相见。

  此时,国内的抗日战争如火如荼,毛主席对于远在苏联的妻女遭遇,也因为音讯阻隔,而毫不知情。

  直到1947年的时候,贺子珍才在我方的积极斡旋和交涉之下,从精神病院里放了出来,并返回到了国内。

  6、

  当初,贺子珍在苏联生活的时候,毛主席和杨开慧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也被送到了苏联,和贺子珍一起生活。

  其实贺子珍对杨开慧也有崇敬心理,尤其是杨开慧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岁月里,面对敌人的杀戮而毫不屈服的精神,让贺子珍折服。

  杨开慧和贺子珍算得上一文一武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杨开慧属于知性女子,平生没有行军打仗的经历,而贺子珍在井冈山时代,就英姿飒爽,参与过大小战斗无数次。

  

  而因为毛主席,她们两人虽素未谋面,但在精神上也算是产生了交集。

  因此,不论是贺子珍出于对毛主席的感情,还是出于对杨开慧的钦佩,她对毛岸英兄弟二人,都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而自幼缺少母爱的毛岸英和毛岸青,也几乎是将贺子珍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那般。

  在贺子珍被迫害的日子里,毛岸英就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在苏联生活,相互鼓励帮扶,熬过了那段最为难熬的日子。

  7、

  李敏被送到苏联是在1940年,这个时候的李敏大约4岁。

  虽然按照医学角度来说,人在3岁的时候就会有记忆,但是这个仅仅是理论意义上的内容。对于李敏来说,自己几乎没有童年时代父亲的印象。

  而第一次听人提到自己的父亲,居然还是在苏联的时候。

  当时李敏在莫斯科的一所小学和哥哥一起读书。在莫斯科这所学校的礼堂里,挂着世界各国的布尔什维克领导者的肖像和照片。

  有一天,毛岸英指着礼堂上毛主席的肖像告诉李敏:“这个人,就是我们的父亲。”

  父亲是布尔什维克的领导者?李敏大吃一惊,觉得自己的哥哥在和自己开玩笑。因为李敏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这样一个顶天立地,有如此国际影响力的父亲。

  

  1947年,也就是在苏联的第七个年头,贺子珍准备带着三个孩子回到中国,而第一站是在哈尔滨。

  此时的李敏由于一直在苏联生活,所以她的中文水平十分生硬,反倒是俄语十分流利。这其实也是能理解的,毕竟打小在苏联生活,受语言环境影响,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随着人民军队在前线战斗不断胜利,毛主席逐渐搬到了北京。百忙之中的毛主席想到了还在哈尔滨居住的儿女,于是准备派人把自己的儿女从苏联接回来。

  不过即便在这个时候,李敏还是不相信自己的父亲就是毛主席。为此,李敏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

  不过,这封信让毛主席一度无法阅读。

  ——因为我们前文说过,李敏的中文水平十分生硬,所以整封信件是用俄文写成的。这封信的内容大概是李敏对自己的身份表示质疑:比如自己真的是毛主席的女儿吗?

  其实李敏的这个质疑,是喜悦到了极点的一种质疑,因为她无法想象自己真的会这么幸运,能有幸成为毛主席的女儿。

  

  毛主席打开信件以后,见全是俄文,于是请来俄语翻译进行翻译,这才知道信件的内容,于是毛主席立即写了封回信给女儿,并表示自己十分想念女儿。

  书信全文如下:看到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来。

  而在收到这封信后,这时李敏才彻底的相信,自己居然真的是领袖之女。

  8、

  李敏回到中国以后,照旧需要上学。

  不过毛主席有个担心:那就是如果老师学校知道李敏的身份,会不会给李敏特殊照顾?毛主席坚决不允许自己家的人有什么特殊待遇。

  因此,在报名的时候,毛主席给女儿报的名字叫李敏——李敏的这个名字,也正是从这而来的。

  当然这个名字的背后也有一段往事。

  1946年的时候,蒋介石指派胡宗南纠集数十万大军进攻陕北。毛主席于是带领西北野战军和胡宗南的部队开始了运动战。

  不过,领导人的行踪要绝对保密——因为在此之前,蒋介石派飞机空袭过延安,目的就是谋害我方的领导人。

  因此,领导人需要取一个化名,来让敌人的特务无处寻找踪迹。毛主席选择了李德胜这个名字,寓意就是离开意味得胜的开始。

  而敏,指的是敏于行,出自论语,这则寄托了毛主席对女儿的厚望。

  

  9、

  1959年,李敏在北师大读书,并结识了一个叫孔令华的年轻人。孔令华当时在北京航空学院读书。两人互有好感,并最终得以成婚。

  婚后不久,也就是1963年的时候,李敏和丈夫主动搬出了中南海,在兵马司胡同找到了一个住处,而后搬了进去。

  这时候开始,李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平民生活。甚至周围的邻居,居然都不知道她的身份。

  李敏和丈夫在国防科委工作,当时国防科委工作的工资并不高,因此,李敏夫妇的生活水平十分的清贫,比如穿衣服方面,李敏丈夫的旧衣服留给儿子穿,直到彻底无法穿了以后,才不得不放弃。

  在特殊年代里,李敏和丈夫也经常因为时代的特殊性关系,而去农场进行农业劳动。不过,这样的生活李敏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应。

  毕竟从小到大,她早就已经适应了这种模式的生活。

  ——在苏联的时候,贺子珍的收入要养活一家四口,因此日子清贫;而在中南海的日子里,由于当时国家的经济水平较为尴尬,因此毛主席主张开源节流,所谓节流,就是生活方面的经费能压缩就压缩。

  所以李敏的每日餐饮其实无非也就是馒头和稀饭这些。而这样的生活,也让李敏具备了超强的生活能力。

  

  10、

  如今的李敏过着退休的生活,和寻常的退休老人一样,享受晚年的余生。

  在中国有句古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苦难可以锻炼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李敏的人生就是典型的例子。

  很多人对于领导人子女的生活充满了想象。

  事实上,这种想法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也确实有一定的依据。

  不过,伟人对待子女的教育,当然和以往的那些人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伟人在李敏面前,仅仅是一个父亲的角色,伟人给李敏的,也仅仅是一个正常父亲对子女的期盼。

  但是,用公权力为子女谋福利的事情,伟人坚决杜绝。

  李敏对于父亲的行为很理解。因此李敏曾说过:“毛主席对她来说,既是父亲,同时也是领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敏也是将这两个角色分的很清楚。

  其实李敏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

  首先是心态方面,古人说好心态的特点是保持心如止水,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对于李敏来说,还是少女的她,就已经做到了:在苏联,她遭受苦难,没有任何对生活的气馁,而在中国,尽管她是毛主席的女儿,但也仅仅是觉得这是一种荣誉。

  至于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来谋取特权,李敏从没想过,更不用说尝试。对于李敏来说,自己就是自己。

  其次,是公私分明方面。对于李敏来说,自己可以渴望父亲的父爱,但断然不能跟毛主席要任何的福利,这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

  

  11、

  其实在李敏看来,一生能够普普通通、平平安安的度日便是此生修来的福气,所以退休后的平淡生活,也是她个人所期望的。

  只不过,在李敏的一生中却仍旧有一个很大的遗憾——那就是在离开中南海的十余年里,她与一直十分疼爱自己的父亲几乎没怎么见过面,甚至连交流都异常的少。

  这其中有双方工作繁忙的缘由,当然更为重要的是遇到了江青的阻挠。作为亲生女儿,在漫长的时日里,李敏居然只见到了毛主席三次。

  第一次是陈毅去世之时,毛主席出席了追悼会,而李敏当时也在,两人有过一段简单的寒暄对话。

  第二次则是收到毛主席病重的消息,连忙赶过去探望,看到之前还精神焕发的父亲,如今已经没有了以前的荣光,李敏鼻子一酸,她本想和毛主席多待一些时日的,但还是被迫离开了。

  第三次见面,也是两父女最后的一次见面。

  ——当时躺在病床上毛泽东说话已经十分的困难,当看到女儿李敏到了的时候,泪水模糊了他那已经满是皱纹的脸颊。看到这一幕,李敏心里忍不住一怔,含着眼泪叫了一声“爸爸”。

  这一句呼唤,像是李敏的发泄,有说不尽的委屈,也有旁人所无法理解的愧疚。

  而在此次见面后,李敏便与毛主席便永远天人两隔了。

  即便到了后来,父亲的去世,也还是李敏始终难以释怀的痛;直到如今想起父亲晚年的一些话,李敏仍旧会泪流满面。

相关专题:南海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9 22:4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