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减上路半年 部分地区矫枉过正清零补教业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中国双减政策发布近半年,相关措施陆续落实,有学者指出,部分地区为补教机构转型非营利设下高门槛,造成无法转型,变相对补教机构「清零」,治理目标偏移,不符政策精神。
7月下旬,中国官方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除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课程不得在週末、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补习,对业者的发展也有许多限制,其中更要求企业的部分业务要转型为非营利。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界面新闻发表评论,指政策发布半年以来,诸多迹象显示,虽然「双减」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国小与国中)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可以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具体方桉与时程,但实际上「营改非」之路并不好走。
熊丙奇说,目前「营改非」的政策正面临3大不确定因素,首先是部分地方以「清零思路」应对,为「营改非」设定很高的门槛,造成没有机构可以通过审批;其次,制定远低于市场价格的「政府指导价」,让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很难正常经营,变相「逼退」有意「营转非」机构;第三则是地方层层加码,自行把高中也纳入「营改非」统一管理。
熊丙奇表示,如果按照这样的趋势,未来小学到高中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都可能清零。「清零学科类培训机构,虽然让人眼不见心不烦,但并不符合双减的治理目标。落实双减政策,不能发生治理目标偏移。」
他进一步强调,关停或清零学科类培训机构,并不代表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了。在教育评价体系未进行根本性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及家长还仍有学科培训需求。「如果没有合法、公开的管道满足这部分需求,家长就会请私教,学科类培训就会转到地下和家庭。但由于其过于分散,隐蔽性强,监管难度很大。」
除了营转非的问题外,双减政策使得部分行业巨头纷纷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课程的补习业务,并转型为素养教育、偏乡教育等;此外,也传出不少规模较小的企业因此关门大吉,后续衍伸积欠员工薪资、大规模裁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