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恒大危机:中国如何出手阻止“雷曼时刻”重现

京港台:2021-12-21 11:32| 来源:BBC中文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恒大危机:中国如何出手阻止“雷曼时刻”重现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今年早些时候,当全世界开始关注恒大1.9万亿元(3000亿美元)的债务危机时,一些人问这是否会成为中国的“雷曼时刻”。

  很明显,在那以后,北京用了一种与华盛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初期处理投行巨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破产截然不同的方式来应对。

  在恒大宣布可能无法偿还其所有债务后,这家深陷危机的公司在部分海外债券上也出现违约。

  据报道,该公司目前已进入与中国当局的债务重组程序,其中可能包括出售创始人的部分个人资产。

  “这是不透明的,但当我们与中国的业内人士交谈时,没有人感到惊讶,”亚洲市场研究公司丝绸之路研究(Silk Road Research)的维内什·穆特瓦尼(Vinesh Motwani)说。

  恒大和雷曼有何差异?

  “两家公司最大的区别在于,恒大(事件)是一场人人都可以预见到的火车失事,”穆特瓦尼说。雷曼兄弟破产时,莫特瓦尼在美国担任瑞信(Credit Suisse)的分析师。

  “当一年多前(当局)宣布‘三条红线’政策时,恒大显然是最严重的违规者之一,因此中国国内的反应是,‘这终于来了’。”

  “三条红线”是设置一系列债务门槛的措施,这严重限制了某些房地产开发商的借贷能力。几十年来,该行业一直存在不受控制的借贷,中国央行批评他们鲁莽和不负责任。

  投资咨询公司TS Lombard的中国和亚洲研究总监罗里·格林(Rory Green)表示,恒大危机是一次“灰犀牛”事件,该词用来形容动作缓慢的明显威胁,与出人意料的“黑天鹅”事件相反。

  “关于恒大的警告已经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了。因此,对于自己遭遇违约,任何债券持有人都不应感到惊讶,”他说道。

  为何恒大危机有所不同?

  雷曼兄弟的破产与恒大危机之间的另一个主要区别是,当美国政府需要采取行动时,它必须通过立法才能有权进行干预,但中国政府无需担忧这个问题。

  通过国有银行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北京同时也知道哪些开发商可能违约。这一点在次贷危机期间对华盛顿来说却并非如此。

  与此同时,与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美国相比,中国在行动上更具选择性。与华盛顿帮助世界上最大的一些银行纾困不同,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是更零碎的方法。

  “北京就像一个给肿瘤做手术的外科医生,它在想‘我需要挽救什么?’”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 Herrero)说。

  对中国政府来说,保持恒大的日常运营不受影响至关重要,其目的是确保该公司能够完成其正在建造的房屋,从而使普通购房者不受影响,人们对房地产市场的信任也不会严重受损。

  正如埃雷罗女士所说:“如果心脏还在跳动,北京就得关注。这是人们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

  穆特瓦尼表示,迄今为止,这种方法似乎控制住了房地产市场整体所受的影响。“实际房价仍在同比上涨,即使是在环比下跌的地区,降幅也未达到两位数。”

  但有人担心,如果房价继续下跌,潜在买家可能会推迟购买新房,这将进一步放缓市场脚步。

  恒大会怎么样?

  专家预测,恒大的重组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因为当局试图避免雷曼兄弟破产后对全球金融体系带来的那种冲击,因此几乎不会有重大消息放出。

  格林比较了过去中国的一些巨大商业失败案例,比如保险和金融巨头安邦的解散清算。他预计恒大的重组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安邦两年前就开始重组,目前仍在进行中。恒大的规模要大得多,可能需要数年时间,但在我看来,最糟糕的财务状况已经过去。”

  “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恒大被拆分为几个独立的单位。这将是对‘灰犀牛’的切割。地区银行将负责处理这些独立的单位,以确保行业和经济的稳定。”

  国际投资者会被吓跑吗?

  恒大未能偿付境外债券利息可能暂未引发金融危机,因为这些债券大多由富有的海外投资者持有,但一些分析师担心,这将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声誉造成影响。

  “这肯定会伤害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离岸地产债券的信心,”金融市场研究平台Bondsupermart的分析师陈家朗说道。

  更为关键的是,这已使得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向国际投资者借款的成本大大提高。

  目前仍有待观察的是,中国政府如何在继续实施严格的房地产市场政策和该国规模庞大的地产行业可能失去可负担得起的外国投资之间取得平衡。

 

相关专题:恒大,许家印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金融财经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31 00: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