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乌克兰人自制的燃烧瓶为何叫“莫洛托夫鸡尾酒”?

京港台:2022-3-17 21:30| 来源:BBC中文 | 我来说几句


乌克兰人自制的燃烧瓶为何叫“莫洛托夫鸡尾酒”?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数千名乌克兰平民决定和他们的军队一起并肩作战保卫国家。

  乌克兰军力在欧洲国家而言绝对不弱,但和俄罗斯武装力量相比仍然悬殊,乌克兰政府呼吁平民拿起武器。

  乌克兰向那些自愿帮助保护国家的平民发放武器,还教他们如何制作燃烧瓶,也就是被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Molotov cocktails)这种简易武器。

  燃烧瓶又被称为汽油弹、燃烧弹,瓶内装有燃料或其他可燃物质,瓶口塞上一块布,点燃后丢向敌方,能造成燃烧破坏等杀伤力。

  乌克兰国防部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如何用燃烧瓶对付俄罗斯军用车辆。

  谁是莫洛托夫?

  这种简易型自制炸弹有个令人惊讶的起源。

  “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名字来自于长期担任前苏联外交部长的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Vyacheslav Mikhailovich Molotov)。

  

  1939年,苏联入侵芬兰时,莫洛托夫担任苏联外长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莫洛托夫1890年出生于一个俄罗斯中产阶级家庭。

  1906年,他加入了俄罗斯社会民主工党(RSDLP)的布尔什维克派。

  1917年革命沙皇倒台后,布尔什维克派取得权力,成为苏联共产党。

  莫洛托夫进入权力中心,从1939-1949年,以及1953-1956年,前后两次担任苏联外交部长。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莫洛托夫担任苏联外长期间,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该条约也被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Molotov-Ribbentrop pact)。

  该条约还包括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其内容直到1945年纳粹战败二战结束之后才被公开。

  根据秘密附加协议,苏联和德国瓜分波兰,并在东欧、波罗的海和芬兰等地划分双方势力范围,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美国报纸刊登的一幅政治漫画,讽刺希特勒与斯大林的关系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1939年9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向德国宣战,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几天后,苏联也入侵波兰。

  11月,苏联入侵芬兰,冬季战争(Winter War)爆发,也就是这场战争中才出现莫洛托夫鸡尾酒的名字。

  冬季战争和莫洛托夫鸡尾酒

  当时莫洛托夫告诉苏联广播说,苏联在芬兰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空投食物和补给品给饿肚子的芬兰人。

  芬兰人因此将苏联空袭芬兰城市投下的集束炸弹讽刺性的称为“莫洛托夫面包篮”。

  与此同时,芬兰人则将自制的简易型燃烧瓶讽刺性的称为“回敬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这个名字就被广泛使用了。

  芬兰人用“莫洛托夫鸡尾酒”攻击苏联的装甲车辆。

  虽然是在冬季战争才出现“莫洛托夫鸡尾酒”这个名称,但早在1936至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自制简易型燃烧瓶。

  而现在,“莫洛托夫鸡尾酒”再次出现在战场上,成为乌克兰人对抗俄罗斯武力侵略的自卫武器。

 

 

相关专题:乌克兰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7 11:3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