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忧愁经济喊"稳就业" 习近平却只顾"清零"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专题:习近平最新动态 追踪报道!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WSJ)报导称,作为中国政坛二当家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年来一直被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题)边缘化,「但如今,李克强正凭藉自身影响力重新活跃起来,成为中国政府高层近十年未见的一股潜在制衡力量。」此外,李克强自四月底以来,三度在会议中强调「稳就业」。港媒分析,这显示中国的就业形势挑战不容小觑,「失业」问题背后的高层分歧和当局对政权不稳的恐惧也倍受关注。
李克强半个月内3度喊话「失业潮恐冲击政权」
香港(专题)《明报》报导称,李克强近期三次谈到「稳就业」的场合,分别是4月27日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中提到「决定加大稳岗促就业政策力度」。第二次是在5月7日的全国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作出批示,并指出「当前就业形势複杂严峻」。而在5月11日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又要求「财政、货币政策以就业优先为导向」。《明报》引述分析指出,李克强在半个月内三度提「稳就业」,可见中国就业形势面临挑战不容小觑,「原因之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战争加剧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原因之二则是中国2022年大专院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1076万人,首度破千万大关,年增167万人。」
中国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日前坦承,2022年中国高校(大学院校)毕业生面临多重就业压力,困难程度甚至超过2020年毕业生,毕业生焦虑情绪加剧。而根据中国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失业率在三月份攀升至5.8%,「是2020年5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不过,外界认为其真实失业人数更高。此前,李克强曾表示,「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达2亿人。」不过,「灵活就业人员」是指没有固定工作、实际上朝不保夕的人群。
疫情烧到天子脚下 暗示「江习」激烈过招?
综合中媒与外媒报导,虽李克强不断敲响就业的警钟,发出的言论听起来也相当严厉,但李克强并没有提到习近平的疫情「清零」战略。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区都在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中共却坚持要推进「清零政策」,并禁止反对该政策的呼声,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无一不沦陷于封锁之中。
5月5日的中共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动态清零」,并称「坚决与一切歪曲、怀疑、否定中国防疫方针的言行作斗争。」不过,习近平却没有提及该如何减少对经济造成的损害。
习近平和李克强之间实务上与政策上屡屡不同调,经常受到外界关注。《彭博社》引用荣鼎集团高级分析师施耐德(Jordan Schneider)的话指出,李克强「代表体制中的技术官僚,对如何做到清零的承诺感到非常沮丧。」并表示,「李克强试图让干部们(在清零的同时),也考虑经济和公共卫生方面。」
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的首席医学顾问福西(Anthony Fauci)表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共的清零政策是一场「灾难」。他说,一味封锁并等待病毒消失是不可行的,「如果你要关闭一个国家并进行封锁,首先必须意识到,封锁只是一项临时措施。」
福西续称,「封锁的目的是让你有足够的时间,为绝大多数人口正确地接种良好的疫苗,特别是弱势群体,如老年人,但中共显然没有这样做。」福西说,中共当局虽实施了严格的封锁措施,但疫苗(有效)接种率非常低,特别是在特别脆弱的老年人中。
华尔街日报:李克强正走出习阴影 努力回复中国经济
根据中国政府官员和接近决策层的顾问表示,在中国陷入近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困境之际,李克强正在发挥作用,力促习近平回调一些引导中国远离西式资本主义并部分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措施。
这些人士称,在李克强的影响下,中国政府最近放鬆了对民营科技公司的监管整顿,放宽了对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贷款限制,并在习近平的「动态清零」抗疫方针令中国很多地区处于封控状态之际,採取行动帮助一些製造企业复产复工。
上述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说,66岁的李克强还正尝试在物色自己的接班人选上发挥影响力;目前李克强还有不到一年即将卸任总理一职。这些人士说,随着习近平巩固权力、为至少再执政五年铺路,李克强的目标是找一位可以再起到制衡作用的总理。
这些人士称,在李克强的影响下,中方最近放鬆了对民营科技公司的监管整顿,放宽了对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贷款限制,并在习近平的「动态清零」抗疫方针令中国很多地区处于封控状态之际,採取行动帮助一些製造企业复产复工。这些人士续指,66岁的李克强还正尝试在物色自己的接班人选上发挥影响力;目前李克强还有不到一年即将卸任总理一职,「随着习近平巩固权力、为至少再执政五年铺路,李克强的目标是找一位可以再起到制衡作用的总理。」
在中国不透明的政治体系中,很难衡量李克强到底获得了多少支持。知情人士表示,李克强的举动得到一些中共官员的支持,后者担心习近平对根植于毛泽东社会主义愿景的意识形态抱有过度执念,而非优先考虑旨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实际措施。而李克强行动的支持者中,包括与共青团有关联的官员,共青团曾经是一个影响力强大的组织,以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为首的很多前任高层领导人都出自共青团,但团派力量在习近平掌权时代失宠。
此外,李克强还希望国有企业瘦身、提高效率,併为农民工家庭在城市接受教育以及获得其他福利提供便利。美国第二大银行「巴克莱银行(Barclays,LSE)」的经济学家为李克强的经济思路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不过,随着习近平跨越国家主席和总理之间的传统分工界限,并独揽经济大权的举动越来越明朗化,这个词语就被中国政坛冷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