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娱乐八卦: 未成年小孩被造黄谣,这叫什么事儿?

京港台:2022-5-17 10:26| 来源:朝阳公园东七门儿 | 我来说几句


娱乐八卦: 未成年小孩被造黄谣,这叫什么事儿?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昨天晚上,关于张亮儿子天天的“恋爱事件”有了后续。

  张亮工作室发布了一则律师声明,内容大致提到:

  近日,全网传播、发酵了大量有关儿子张悦轩 (天天) 的不实学校生活信息截图,由于此行为对小孩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将委托律师进行正式处理。

  

  以免有人完全没听说过这件事,先简单概括一下前因——

  近期因《爸爸去哪儿》而为大众所熟知的张亮儿子张天天,被曝出了恋爱近况。

  有媒体不知从哪儿找来了天天与一位女孩的九宫格合照,并将之公布全网。照片内容,是各式各样的情侣式贴脸、牵手自拍。

  

  新闻曝出后,观众除了感叹《爸爸去哪儿》的孩子们都已经长大了,“爷青结”之外;

  另有一波人直接开始“看图说话”,让事情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对于两位未成年当事人的“网络暴力”。

  “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

  首先被骂的,是照片的“内容”。

  地点与动作。有人断言:在清吧似的地方牵手拍照,平时肯定经常在外面玩这玩那,不干正经事儿。

  穿着与打扮。这方面受到辱骂、甚至可以说是“荡妇羞辱”的,主要是女方——

  有人评论,还在上学的女孩子,不该穿着吊带出来吃饭、拍照;

  甚至还有人认为女生发育太早,如此穿着显得“不保守”、“不得体”,并以此延伸出各种各样的恶意揣测。

  两人的神情。没错,神情也能空口鉴出个真假善恶。

  “天天变了。以前是小暖男,现在看着像个精神小伙。”

  “看女孩那表情,那角度,一看就很‘心机’。”

  

  《爸爸去哪儿》“小暖男”天天

  就凭这么几张合照,开始统筹各种各样的“证据”,下判决:

  “跑到这种地方拍情侣照,两个都不是好男好女。”

  “小小年纪就穿得这么‘暴露’,这女孩能是什么正经人?”

  “上学就只知道谈恋爱,不去好好学习——这就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已经长歪了,将来还有什么好出息?”

  诸如此类的、甚至更难听的言论,相关评论区比比皆是。

  经过几天发酵,营销号还相继传出了一些毫无源头的“微信截图”,以两个未成年小孩为素材大造黄谣。

  随后,才发展到了张亮递出“律师函”的那一步。

  

  

  

  至此,这件事完全变质了。

  一场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青春期暧昧恋情,成了一场被全网翻阅、肆意审判的“早恋案件”。

  而从头到尾,网友真正掌握的“证据”,只有这几张被描述得“不忍直视”,实则没有任何相关恶意猜测“实锤”的照片而已。

  当真是“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

  即使照片里有些所谓“非主流”的部分——拜托,翻一翻自己十四、五岁时拍的那些照片吧。

  谁还没有过这个审美稚嫩的、有些中二的时期?

  仅仅因为长大了几岁,我们就有资格站上道德制高点,批判与评价那些孩子吗?

  与此相关的事件,还有同样成长自《爸爸去哪儿》,曾经因染发而受热议的黄磊女儿黄多多

  

  在节目里穿着清新可爱、表现大方懂事的多多,由于染了一次“不合时宜”的紫发而被网友群攻之;

  甚至,有的网友仅仅凭借染发就判断“她的乖巧都是装的,其实就是个小太妹”

  ……

  明明在我们自己的世界里,大家一致地表示讨厌“爹系”长辈对个体选择的指指点点,对人生方向的评头论足。

  “什么时间就要干什么事情”,“你必须满足你应该满足的那个社会规则”……这些话,原本都是我们最不爱听的。

  怎么到了现在——

  曾经小暖男、乖乖女形象的天天和多多,只是谈了一个“不符合大众想象”的恋爱、染了一个“不符合大众想象”的发色,便要遭受铺天盖地的恶意揣测与“隔空指导”呢?

  或许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空间里,早就应该开始讨论“分寸感”与“界限”的重要性了。

  停止沉浸于对他人个人生活的“审判”吧。

  无论十五岁还是五十岁,请给予任何个体同等的尊重。

  “早恋”这个词,真的很魔幻

  除了具体的照片内容之外,引起广泛讨论的另有一个关键信息——

  年龄。

  众所周知,十四、五岁仍处于大众定义里的“早恋期”

  一个在节目里看着长大的小孩子,在这个时期谈了恋爱,许多“互联网家长”似乎并不能接受。

  

  《怦然心动》

  那行,就来聊聊“早恋”

  曾经无数次呼吁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也无数次批判让年轻人从“埋头学习”阶段直接跳跃到“结婚生子”阶段的巨大落差。

  但我们似乎并没有特意地聊过“早恋”这个词。

  究竟什么叫“早恋”?为什么会有“早恋”的定义?

  恋爱就是恋爱,青春期的初恋就是青春期的初恋,什么叫早?什么又叫晚?

  情窦初开的感情,真的有“早晚”、“合适”可分吗?

  青春期懵懵懂懂的好感、简单的暧昧与相互之间的试探,难道是错的吗?

  

  《初恋这件小事》

  著名日本(专题)综艺《校园疯神榜》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热血的“天台喊话”环节,曾经上过微博热搜。

  节目设置在真实的日本校园,主持人们召集校园里想要“喊话”的同学或老师,拍摄 TA 完成自我挑战的全过程。

  其中最火爆的几期,内容特别简单直白,就是“早恋”。

  那些情窦初开的十几岁学生,把自己心里的悸动、暧昧与好感,带到学校的天台上,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对着台下的那个 Ta 喊出来——

  “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喜欢你!”

  身材矮矮的小男孩,觉得一句话远远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咆哮着喊出了 16 句告白。

  被拒绝之后,他一边大声说着“谢谢”一边背身偷偷抹眼泪。

  

  “新学期开始,离我 30 厘米的邻座坐着一个天使。我每天都像做梦一样。然而这段感情受到了学校的阻碍——我们换座位了!”

  “同班同学兰央,曾经你离我 30 厘米,如今距离我足足 5.5 米……这种远距离恋爱,我已经受不了了!”

  面对这个小小的“分离”,面对自己心里想要争取的欲望。他喊出来了。

  

  还有女孩喜欢上了有对象的男生,她走上天台,选择给自己无疾而终的感情一个交代。

  “今天我想要借着这个机会,给这份感情画上一个句号——”

  “如果我有了新的喜欢的人,到时候请你为我的恋情加油。”

  男孩站在台下,仰头回答:“我会为你加油的!”

  这些,都是“早恋”。

  是不被我们允许的、初次感受爱与表达爱的滋味。

  

  “什么合适就得做什么,什么年龄就得干什么。”

  我们总是遵循着这样的教条生活。然而时时刻刻被规训、被要求着,常常会让人忘记了很多东西的本质。

  比如,爱情的生发与年龄无关。

  “早恋”这个概念,原本就只是校园规则里的“异化”管理制度。

  从另一方面来讲,爱情教育与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后续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正起源于所有人对于这种规则的默认贯彻。

  

  默认年纪小就不懂爱,默认不懂爱就不需要专门学习“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

  久而久之,接受与表达爱的方式都得靠自己“偷偷摸摸”地学——

  私下看会被老师没收的言情小说,和父母一起看爱情电影时却要捂住眼睛。

  对于“性”知识的了解程度贫瘠到几乎一片空白,却在大学毕业后被要求马上相亲,恋爱,甚至结婚生子……

  这真的很魔幻。

  关于“爱”的教育,最最重要

  黄磊曾在采访里提到,他认为“早恋”是一个很混蛋的词。

  “我女儿要是 15 岁谈恋爱,我觉得正常。我不觉得叫早恋,恋爱就是恋爱。”

  “就算是看到了她给男孩发短信说‘我喜欢你’,你能怎么样?把她关起来,打断她的腿?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中国的很多父母的教育就是很混蛋的逻辑,包括‘早恋’这个词就很混蛋

  

  “什么叫早恋?我认为十四五岁情窦初开,对一个男孩/女孩喜欢,这是正常的,是人本身就会有的一个天然的东西。”

  “你应该提醒他们往更好的、健康的方向去引导,包括在性上面对他们有一个好的教育才对。”

  类似的言论,同样出现在了天天恋情曝光后、张亮所发的长微博里。

  

  那么,强调“不能早恋”,彻底将爱教育与性教育剔出学生时期,会造成什么后果?

  性知识的长期缺失,带来了视之为洪水猛兽的排斥心理。

  或许,看一看现在网文小说的“排雷”设定——

  两位主角到了三十多岁都还得互为“初恋”,保持“双洁”

  

  或许,看一看现在那些荒唐的社会新闻——

  遭受骚扰与侵犯时,甚至缺乏知识判断自己遭受的对待是否“合理”。

  爱教育的培养缺位,养成了关于“爱”的错误表达方式。

  从小没有学到正确接受与表达“爱”的方式,反而更容易让我们一生“为爱所困”。

  无论是家人间的爱,朋友间的爱,恋人间的爱,还是对于我们自己的爱。

  

  《终将成为野兽的我们》

  我们处于一个彼此都不懂得健康表达爱的环境里,习以为常地互相“缺爱”。

  又在某个时刻忽然惊醒,试图追求却每每走入新的桎梏……

  所以,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早早学会正确的“爱”的方式——从与家人、朋友的健康沟通里,从一场正向的“早恋”里。

  

  《情书》

  贯彻一个极端,必定将我们导向另一个极端。

  理解,尊重与健康的引导,才是所谓“早恋时期”长辈们对待孩子的爱情的正确方式。

  请把孩子当作完整的个体,也把“爱情”当成最重要的人生学习课题。

相关专题:政坛八卦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娱乐八卦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9 21:1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