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明星考编制还是考晚了!输不起的 只有普通人

京港台:2022-7-8 03:05| 来源:Vista看天下 | 我来说几句


明星考编制还是考晚了!输不起的 只有普通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别说是易烊千玺本人了,就连身为娱乐圈知识荒漠的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这届明星会因为考编引起巨大争议。

  在这个“厅局风”成为穿搭美学、人人都想挤进体制的时候。昨天人社部官网发布了一份招聘名单。易烊千玺、胡先煦、罗一舟这三个今年从中戏毕业的00后明星,一起考进了国家话剧院。

  

  原本我都等着看粉丝夸“体制内男友”了,没想到几个小时后舆论急转直下。

  突然全网都开始质疑:

  “我辛辛苦苦复习考编,他们连笔试都不需要。”“明星赚那么多钱,难道还要跟普通人抢名额吗?”

  今天易烊千玺后援会发布了声明,强调整个流程没有违规,表演岗考生不参加笔试也不是今年才有的规定。

  国家话剧院的工作人员回应称,后续将做出统一回复。

  但依然没有结束质疑,让人着实懵了一下:

  “怎么?你们已经开始不喜欢明星进体制了吗?”

  01“请单位替我选明星”

  哪怕半年前,“明星考编”还是件会被大夸特夸的事儿。

  去年底刘昊然参加文代会时的一张照片,曾掀起过网上对“体制内男友”的追捧。

  穿低调的黑大衣、打深色领带,不再是综艺里的乖巧弟弟、电视剧里的高智商学霸。

  变成了“适合过年带回去见爸妈的体制内男友,仿佛后备箱里随时放满单位发的米面油”。

  

  年轻演员中重新流行起了“老干部人设”。

  但不是像霍建华当年被夸的那种,搞不懂网络流行的老派气质。

  取而代之的是乖巧、沉稳、谦逊。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

  那些考了编、进了单位的年轻明星们,形象上多多少少都呈现出了类似的气质。

  或者说当粉丝夸他们“国家队就是不一样“的时候,最先拿出来强调的就是这个。

  2020年刘昊然被发现进了中国煤矿文工团,是因为他给团里的一出话剧做宣传。

  一身朴素的黑卫衣,站在毫无修饰的背景里。

  自称“中国煤矿文工团的刘昊然”,不是“演员刘昊然”,更不是“明星刘昊然”。

  好像真就是个没粉丝、没名气的小透明话剧演员。

  

  关晓彤、张艺兴通过人才引进加入国家话剧院,据说签的是合同工。

  但一样表现得极为谦逊。

  开口“珍惜机会”,闭口“非常荣幸”。

  最后落到未来一定继续努力,做个好演员。

  

  无论是粉丝还是路人,都很乐于在年轻明星身上看到这样的姿态。

  尤其在娱乐圈还遵循流量逻辑的时候,这些可以被称作“单位”的剧团、剧院,似乎成了明星的过滤器。

  第一层滤网,叫高能力。

  “光有名气没有真本事,国家才不会要你呢。”

  宋轶出名之后,在采访中提到自己考人艺的经历。

  报名后要先筛简历,再经过几轮面试,竞争格外激烈。“跟艺考不一样,比艺考紧张多了。”

  

  相比于娱乐圈里有时毫无道理可讲的成名、走红,这看起来似乎是更公平、也更优中挑优的选拔。

  “真正厉害的歌手、演员都在单位里”,一度也变成了共识。

  第二层滤网,不浮躁。

  对隔三岔五就要被“抠图演技”“日薪208万”打击的观众来说,这一点更是直击心灵。

  何冰曾在节目里聊到人艺里的一个“死规矩”——再大的腕儿,回来排练也不能带助理。

  在外面是明星,在这儿就是演员。

  

  宁静的编制在上海电影厂,刚进厂的时候月薪195元。

  后来升到国家一级演员,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是3500。

  

  在认识的明星靠脸就能大把大把赚钱的事实之后,这些“单位内”的故事对普通人的心理抚慰作用一度是巨大的。

  于是遇到愿意考编、进体制的年轻演员,都会情不自禁地高看一眼。

  进编制,似乎意味着本来可以靠脸轻松捞一笔的年轻人,愿意收敛锋芒、谦虚做人,谋求一种“更长远的发展”。

  反过来,放弃编制、走向市场的人则要经受非议和白眼。

  蓝盈莹被爆出从人艺辞职后,就经历了一场大型的脱粉回踩。

  最多的声音是说她“飘了”“不踏实”。

  

  当普通人和明星的收入差距赤裸裸地被摊在明面上,大家开始本能地对赚钱至上的逻辑感到厌烦。

  然而不知不觉中,又开始对另一种标准投去崇拜的眼神。

  02

  当过滤器变成镀金器

  某种程度上来说,像易烊千玺这种“挑不出毛病的00后”形象,原本是很符合大家心中的编制内人设的。

  够低调——不会隔三岔五搞绯闻、炒作。

  够谦逊——自带巨大流量,却愿意在费力不讨好的正剧、社会议题电影里打转。

  

  如果早一年半载,或许的确会是另一个全网吹的“体制内男友”。

  只可惜恰恰是现在,赶上了普通人都在扎堆考公考编。

  在几千分之一的录取比例下失败,然后二战、三战,再去找工作,认识到人生的残酷。

  当现实压力摆在眼前,“编制”已经不再意味着性格上的乖巧、优质、踏实;

  只是需要被争抢的资源本身。

  在年轻网友对这件事的愤怒中,有个喊声最大的理由。

  认为“我每天背题到深夜,明星考编居然可以不用笔试,也太容易了”。

  

  这种指责乍一看没什么逻辑。

  一直以来,剧院、文工团的演员岗几乎都不需要笔试。

  这跟明星的标签无关,而是跟职业本身有关。

  毕竟艺考生的文化课分数线,也比常规高考低了不只一点半点。

  之前被夸“踏实”的年轻演员、被赞厚积薄发的老戏骨,多半也没做过笔试题。

  但当时没人会要求他们“回去重考”,只会看到不浮躁、肯钻研、有艺术理想。

  刘昊然进入煤矿文工团的时候,有文章是这样写的:

  “演员岗位没有笔试,全靠专业技能来撑着,录取难度很高。”

  中国话剧团的田团长在采访中透露,说关晓彤是被剧院主动“吸收”的;也没人嫌关晓彤没考试、挤占了他人的资源。

  

  在娱乐圈遍地金钱的时候,“进体制”三个字本身就代表着约束。

  代表着你可能需要推掉动辄几十万一场的商演,去剧院里演一场门票人均200的话剧。

  可当“稳定胜过机会”的逻辑逐渐蔓延,已经不只会在普通人身上应验。

  曾经的过滤器,自然会变成“镀金器”。

  在应届生削尖脑袋想挤进编制的同时,明星们也不断在向主流靠拢。

  年轻一代纷纷努力考编、进单位,抢着捧起“铁饭碗”。

  没有愣头青,个个摆出后生晚辈需要多多学习的姿态。

  名气越大起点越高,越是稳重的像机关办公室里那个“最有前途的新人”。

  自带流量的小生小花,以前最好的资源是轻松简单又容易火的古偶剧、青春剧;

  现在是农村题材、基层题材。

  一方面能跟老演员同台切磋,获得“磨练演技、爱学习”的正面称赞;

  另一方面还能踩中“体制内男友”的审美。

  还是那句话,如果早个一年半载,这件事不仅不会引起争议,还能降维打击。

  有流量却性格低调,是“有自知之明的年轻人”。

  大学成绩不错,又有高口碑作品,也符合大众眼中的“高能力”。

  

  只可惜,晚毕业了一年。

  03

  输不起的只有普通人

  这一年里发生了什么?

  2022届的毕业生经历了难度极高的考研季、就业季。

  找出路碰得头破血流,然后不得不承认,宇宙的尽头可能确实是考公考编。

  紧接着看到原本在另一个赛道遥遥领先的人,又站在了你这条跑道的尽头。

  

  韩剧《安娜》中,家财万贯的大小姐向女佣抱怨自己“很不幸”。

  明星和普通人的考编,确实不是同一种东西。

  但区别不在于没有笔试,毕竟月薪几千块的普通话剧演员也不用笔试。

  更不在于挤占了其他人的名额——如今正在挑灯夜战的考编人,大概这辈子也不会去报考话剧院的演员岗。

  

  而在于当潮水涌来时,总有人能提前站在山顶。

  从昨天到今天,我看了很多关于这件事的讨论。

  有些观点——比如“明星抢了我的考编名额”“艺术生凭什么有特权”“里面一定有猫腻”——一边看一边觉得狗屁不通。

  但脑子里却总是忍不住想起,之前“极昼”采访过的,脱产考研三次的二本女生。

  三年没有换来硕士录取通知书,只换来了上涨20斤体重和腰椎间盘突出。

  最后一次她的分数比去年国家线高1分,但今年分数线偏偏涨了12分。

  于是决定找工作。一个月投了大约150份简历,只收到过2个offer。

  一份月薪3000,单休,是开榴莲的直播间里做信息录入;

  另一份月薪2000,大小周,半年试用期。

  看她拒绝HR还有些不屑,“两千很好了,你一直考研,现在没经验也没人要”。

  秋招过去了,春招过去了。最终女孩决定四战考研。

  

  女孩备考用掉的笔。图源极昼。普通人总是在面对艰难的选择。

  大学要学什么专业?会不会四年学出来就热门变冷门,毕业即失业?

  本科毕业要不要考研?如果失败会不会影响找工作?

  第一份工作要不要去大厂?赶上裁员怎么办?

  考公考编该选什么岗位?要不要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暂时放弃就业?

  选的胆战心惊,抬头却发现有人已经把几个选项捏在手里,第一反应当然是不满。

  “凭什么站在金字塔顶尖上的人,永远能拥有更多选择呢?”

  

  明星考编被骂,或许真的不全是明星的问题。

  这半年来,考研、考公、省考、教资……几乎每一场考试都要上热搜。

  当社会通道变窄,可供普通人腾挪的余地越来越小。

  在焦灼的情绪下,一切跟前途有关话题都成了舆论场上一碰就炸的火药桶。

  网红、名人们的学分绩点、学历含金量,都被大众更加严苛地反复审视。

  考研中的泄题、毕业论文中作弊事件,也总比以往引发更强烈的愤慨。

  看似人们越来越无法忍受身边那几只洋洋得意的青蛙。

  但真的是因为青蛙吗?我不知道。

  或许只是无奈于手里的筹码不够输几次,偏偏还得两眼一抹黑地赌。

  又或许只是困惑——

  “我不拒绝踏进这条河流,我应该做的全都做了。”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娱乐八卦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0 01:3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