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中共二十大:四件商品折射习十年经济发展正反面

京港台:2022-10-13 23:29| 来源:BBC 中文 | 评论( 15 )  | 我来说几句


中共二十大:四件商品折射习十年经济发展正反面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2012年,习近平成为中共总书记,中国经济也逐步进入“习时代”——在他之前,1990年代总理朱镕基“趟地雷阵”,改革国企并塑造市场经济,打造了中国发展的新轨道;进入胡锦涛、温家宝主政时期,中国经济沿此轨道前行,体量膨胀四倍。

  回顾最近的十年,从数字上看似乎是成功的,GDP增长超过一倍;但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甚至一场全球疫情,给中国带来世纪挑战。

  今年10月,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以此为契机,BBC中文采访专家,希望借由四种商品,深入经济发展的细枝末节,理解过去十年,从而一窥未来之路。

  手机:制造业的正反面

  正面:“世界工厂”与互联网大潮

  “手机最能代表中国过去十年的经济。”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庄太量认为,它是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产物。比如一台iPhone,美国研发,韩国供屏幕,日本供摄像头,台湾供芯片,最后在中国组装,再发往全球各地。

  小小的手机蕴藏着中国的财富密码。1994年,时任中国副总理朱镕基革除汇率双轨制(两者相差超过30%),外汇黑市消亡,人民币大幅贬值,再加上廉价劳动力,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优势明显。

  7年后中国加入WTO,全面进入世界贸易体系。此后经年,“世界工厂”蓬勃发展,2016年高峰时,中国生产了全球74%的手机,是“中国制造”的代表。

  附着在手机上的移动互联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十年,得益于3G、4G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兴起。

  “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庄太量举例,十年前很多中国人甚至没有银行账户,但现在超过十亿人已快速实现金融普及。

  打开一个中国人的手机,每个App背后几乎都是千亿级大企业——滴滴出行、微信、淘宝、京东、美团,等等。

  这些企业蹿升的速度更令人咋舌——拼多多成立三年即赴美上市,估值超过1500亿元;趣头条从成立到上市,甚至只用27个月。

  对中国来说,这些财富故事,虽然疯狂,但并不陌生。1978年开始,中国挣脱计划经济的枷锁——从“小岗村”到“深圳特区”,对旧秩序的冲击和突破,为中国不断赢得时代红利。

  

  面:劳工权利与环境代价

  有潮起,就有潮落。

  智能手机从方兴未艾到逐渐萎缩,也发生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5年达到5.22亿台的峰值后逐渐回落,2022年预计已经萎缩到十年前的水平。

  如果仔细计算,中国造手机赚不了什么钱。以iPhone7为例,根据IHS Markit公司统计,每卖出一台iPhone,苹果的毛利达283美元,美国和日本供应商拿到68美元,台湾拿到48美元,中国作为组装厂只能拿到8.46美元。即便这点利润,在中美贸易战后,其中不少还转移到越南和印度。

  

  手机已算中国制造中的“高精尖”产品,更多传统制造业利润更薄,模式更粗放,带来的环境负担更加沉重。

  2014年9月30日正午,24岁的富士康工人许立志,从17楼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离开提醒世人,那些在流水线上组装手机的年轻人,境遇并不好。

  许立志还是位诗人,他如此描写自己的青春——“眼睁睁看着它在你怀里/被日夜打磨,冲压,抛光……”他的诗句提醒决策者,虽然经济起飞,但低水平重复劳动,不仅无法构建伟大的经济体,还会消耗年轻的灵魂。

  许立志死后第二天零点,他此前设置好的新浪微博定时发出,只有四个字——“新的一天”。这条微博直到今天还有人不时造访,留下只言片语。

  互联网上的创富故事,在过去两年似乎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几乎没有预兆,2020到2021年,针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调查,颇为戏剧性地拉开大幕——马云在公开演讲中对金融监管者“开炮”,随即蚂蚁金服在上市前夕被叫停;滴滴“先斩后奏”赴美上市,一周内就被审查、下架,不到半年即遭退市;此外,阿里收到182亿巨额罚单,腾讯被停发游戏版号。

  中国新经济似乎从“破坏藩篱”进入了“重建秩序”的时代,监管替代改革,成为主题词。

  不过庄太量提醒,无论互联网、教育培训和房地产,政策要留有余地,管一定要管,但不能一管就死,政策没有回头性的伤害太大。这是过去十年的一个教训。

  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的正反面

  正面:“脏活累活”少干

  2015年5月,中国政府宣布一项雄心勃勃的产业升级计划“中国制造2025”,目的是“脏活累活”少干,“难而赚钱”的活多干。该计划选取十个领域,无一不是科技前沿、潜力巨大的领域,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有分析师测算,汽车通过带动效应,对中国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10.41%;而在汽车行业巨变过程中,中国希望从德美日的跟随者,实现弯道超车,变为领跑者。

  另一方面是战略考量,中国电动车巨头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说,中国70%石油依靠进口,其中7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70%石油用在了汽车行业。“这三个‘70%’会死死卡住我们的脖子,很容易被人切断,而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发展新能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中国扶持的方法也很直接——补贴。根据中国媒体测算,在12年间政府向新能源汽车行业补贴了1500亿元。最终成效颇为显著——2012年新能源汽车仅销售12791辆,2021年销量突破352万,增长270多倍。中国也在2015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第一大市场,并保持至今。

  反面:中美贸易战的冲击

  “中国制造2025”中所列行业或多或少都得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在崇尚自由经济的国家看来,这种模式不可接受。实施三年后,该计划激怒一个实力强劲的反对者——美国。

  2018年,美国时任总统特朗普通过“301法案”,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中国随即“被迫反击”,随着双方不断加码,关税最终几乎涵盖所有商品。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打了一场世纪贸易战。

  美国并不避讳原因,在2018年8月加征第二波关税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279个关税项目,直言因其受益于“中国制造2025”。之后在谈判桌上,美国也提出条件,要求中方停止对“中国制造2025”的补贴和支持。

  这些关税,横亘在两个庞大且互相嵌入的经济体间,历经总统换届和新冠疫情,至今仍未消散。

  庄太量认为,过去十年,中国外部在经历一个“大周期”,即中国崛起引发美国打压,中国经济总量触及美国的三分之二时,爆发贸易冲突,可以说是历史必然,这个过程中国比较被动。

  “当然,必然中也交织着偶然,如果不是特朗普,外部挑战可能来得不会这么快。”

  关税之外,贸易战还以各种禁令的方式持续升级和蔓延,演化为科技战,甚至某种程度的中美脱钩。比如,当美国下达对华为的芯片禁令后,其手机业务瞬间缩水。

  “未来10年,中国很不幸将会陷入地缘政治博弈的严酷环境当中,而且将影响到所有方面。”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认为,地缘政治以及伴随的民族主义情绪,未来可能会有支配性影响力。

  房子:金融风险的正反面

  正面:拉动内需,建造城市

  “用一件商品代表过去十年,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房地产,”陈功认为,房子凝聚了中国人的喜怒哀乐,中国经济的成功与失败都与房地产有关。

  房地产上游有建材、化工、钢铁、工程机械,下游家电、家具、装修等,涉及行业多,成为拉动中国内需的关键。1998年朱镕基就任总理四个月后,中国正式结束福利分房,开启住宅商品化时代。

  中国房地产开发沿袭香港卖“楼花”的模式(预售制)——向银行借贷数以亿计的资金买地,之后几个月内就开盘售楼,收回资金后,再买更多的地,借更多的债,开更多的盘。

  城市大规模建设、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也在这一过程中大举卖地,充实财政;居民买房炒房,实现资产增值,似乎实现了一个难得的多赢局面。

  2016年,这种模式几乎到了巅峰。彼时中国开启一轮棚改货币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再次量价齐升,房企们通过激进的高杠杆操作,搭上政策的东风,瞬间膨胀,也将恒大老板许家印推上中国首富的位置。

  

  面:明斯基时刻

  但房地产市场的另一个特性也逐渐显现,随着楼市走高,无论企业还是居民,都在大举借贷,风险不断累积,像一个内部翻滚的压力锅。

  当资产带来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利息,一些房企甚至个人只能进行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式融资,压力达到峰值,随时可能爆炸。

  而一旦“暴雷”,背负巨额债务的购房者,无力消费,经济陷入停滞,30年来发生在日本的恰恰是这一幕。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经济学系讲座教授、亚洲开发银行(ADB)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Albert Park)认为,中国经常通过积极扩大国有银行的贷款来刺激经济,实现高目标增长率。这些资金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加速了杠杆过高的开发商的建设活动,导致房价快速上涨。朴之水称其为“不惜代价地增长模式”。

  泡沫破裂的刹那被称为“明斯基时刻”,2017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官员口中,似乎预示着地产盛筵的终结。

  中国楼市也在此后迎来了决定性转变——从拉动内需的火车头,变为防范风险的监管对象。

  打压楼市的政策随之加码,2020年中国对重点房企融资提出“三道红线”,对金融机构提出房地产贷款限制,至此天平终于倾斜。

  沉疴下猛药,副作用也很强。几个月内,高杠杆运作的100多家房地产企业,相继出现债券违约,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烂尾楼”成批出现。到了2022年,数百个楼盘的购房者在网上联署声明,宣布“烂尾楼”若不复工,将不再缴纳贷款。这波“停贷潮”也成为地产时代走向衰落的悲剧注脚。

  朴之水认为,这一过程体现出中国正在努力转变不惜代价的增长模式,即使在经济放缓时,也有意识地避免过度信贷,甚至会允许过度杠杆化的开发商破产。

  口罩:疫情下经济的正反面

  正面:疫情后快速复苏典范

  2019年末,中文互联网流行一句话——“2019年是过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也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当时,这句话被很多人批评为耸人听闻,但回头来看,似乎一语成谶。因为一场疫情,中国经济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疫情三年,中国经济的跌宕起伏,直追改革初期的动荡年代。

  口罩作为疫情下亟需的商品,最能体现这种动荡。

  2020年一季度,中国首尝疫情苦果,经济出现40年来罕见的萎缩。疫情之下,急需的口罩产能却萎缩到平日的60%,仅1000多万只。甚至在1月底,还需要紧急进口5600多万只。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当年二季度,疫情被快速控制,经济已经由负转正。此时,疫情中心转移到其他国家。口罩也在此行列,根据海关数据,2020年3月份至年底中国出口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全球每个人提供近40个口罩。

  数据背后是中国制造业迸发出的惊人能量。众多与口罩毫不相关的制造业企业转战这个领域,比如深圳的比亚迪,用了17天实现口罩量产,两个月后,这个造车巨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

  不仅口罩,整个中国贸易形势都一片大好。2020年下半年,中国的外贸形势止跌转涨,出口增长远超预期。在如此高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中国外贸继续高歌猛进——全年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贸易战三年及新冠疫情爆发两年后,中国贸易规模全球占比反而达到了历史峰值。

  面:坚持“清零”的代价

  再次令人没想到的是,2022年,经济形势再次出现反转,中国成为全球唯一还在“清零”的主要经济体。多数国家已经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情况下,海外需求开始回升,中国的封控措施却导致供应链不断遭受打击。再叠加房地产行业和消费市场的低迷,中国经济陷入困境,2022年二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仅增长0.4%,几乎停滞。

  令人担忧的是,这种防疫政策上的巨大落差,导致了中国与外界的长期隔阂。

  疫情期间的一系列事件,让“开放”还是“闭关”成为关注焦点。

  2020年5月,中国提出“国内大循环”路线,即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中美关系恶化,压制了中国企业“出海”之路,比如TikTok在美国屡遭调查,华为也被多个西方市场排除。

  另一个背景是,中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面临争议,支持者认为,一带一路促进GDP,提高中国联通世界市场的能力,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加速基建的机会。反对者里,有的认为这是“赔本买卖”,不如把资金投入国内发展;外部的声音则认为中国在搞经济帝国主义,设置债务陷阱,以获得战略性资源。

  “过去十年,最成功的决定和最糟糕的决定,都是一带一路。”陈功认为,一方面,2013年之前世界对中国知之甚少,中国对外影响力有限,今日即使对中国有各种看法,但你没法否认,中国已经成为最受瞩目的国家之一,大量中国资本走向世界,非常活跃,没有一带一路,不会出现如此经济景观。

  陈功也强调,一带一路制造了众多麻烦,比如很多项目产生的副作用,中国还未学会如何参与世界市场,就急于改变它,这不可能不出现问题。

  

  过去与未来:庞大国家的缓慢脚步

  再次回顾过去十年,朴之水认为,那是中国经济的一个成熟期,而且不乏亮点,比如过去十年中国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对于13亿人口大国而言是“真正了不起的成就”;同时,中国保持住制造业大国地位,还在人工智能、5G、高铁等关键技术领域走到世界前沿。

  但朴之水也认为,过去十年做错的是,重新强调国家主导的增长,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加强,对私营企业的不断监管,这有可能降低与高度竞争相关的经济活力。

  已故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说,“一个大国的崛起,意味着新的利益调整周期的开始。”过去十年,中国显然已经进入这样一个周期,但展望未来十年,没人能预言,这种调整的速度和烈度,将如何冲击这个国家。

  着眼未来,庄太量认为,“我们要想到,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所以大门不能关上,无论如何都要开门发展,如果得不到外部的信息、资源和人才,再大的国家也会衰落,美国也一样,更何况中国。但要清醒地看到,中国跟西方的关系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这是结构性改变。”

  陈功补充称,地缘政治博弈会使中国经济增长大幅度放缓,估计平均年增长率在3%-5%左右。中国经济总量依旧很大,但“它的脚步会愈来愈沉重”。

  朴之水则颇为乐观地认为,中国不可能落入中等收入的陷阱,它有足够的增长动力成为一个发达国家。

 

相关专题:二十大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9 10: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