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热帖:是时候重新评价美国的抗疫经验了

京港台:2022-12-11 10:08| 来源:冰川思享号 | 评论( 92 )  | 我来说几句


热帖:是时候重新评价美国的抗疫经验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家猫冬,媳妇突然跟我说,《阿凡达2》IMAX场的预订居然这么高。说着她把手机亮给我看,只见一张电影院订座界面的截图,上面一片满座红。

  我连忙打蛇随棍上:咱俩也去看啊?

  媳妇大怒:“你是不是虎?一部电影三个多小时,大家圈在一个屋里同呼吸共命运,这和坐飞机有啥区别?”

  媳妇代表了很多人的态度,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么虎。

  随着防疫“新十条”的出台,国内各地朝着全面放开又迈出了一步。然而当核酸点撤除,公共场所开放之后,很多人发现自己并不知道怎么当这个“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人们的反应更像是得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药店里的连花清瘟和布洛芬被一扫而空,试剂盒也成了抢手货,甚至有人购买了血氧仪。

  上班的人满大街寻找核酸检测点,有些家长们想着编借口不让孩子上学。网上流传着一条神评论:“搞了三年,疫情终于开始了。”

  01

  在这里,你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突然间地放开,让人们感到茫然和焦虑。此时此刻,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态度?这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很同意作家维舟的看法:不必恐惧,但要敬畏。

  我对这八个字的理解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开放是大趋势,这不是应不应该开放的问题,而是不得不开放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

  其次,开放不等于放飞,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和家人,浪潮袭来的时候,尽量别把头伸出水面。

  如何在一个与疫情共存的社会自处,我对此有那么一点切身体会。2020年,就在美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刚好生活在疫情重灾区纽约(专题)。

  以下事件,发生在2020年4月到7月的纽约。

  疫情刚刚暴发的时候,美国人也不敢造次,所有公共场所全部关闭。整个4月,我们都躲在家里,靠着叫外卖为生。大约到了5月,我不得不出门逛逛超市,没办法,叫外卖太贵了。

  也别说美国人不怕死,当时整个街上人丁寥落车马稀,就问你见过空无一人的纽约中央车站吗?

  然而美国政府对老百姓的管控也仅止于把公共场所关闭,你想出门没人有权力阻拦。

  家附近的超市照常开业,地上画着线,旁边立着牌子,提醒你保持社交距离。保安站在门口,出口出去几个顾客,他就放进去几个顾客,保证超市里顾客的人数足够少。超市里给顾客规划出行动路线,你沿着路线走,就可以避免与其他顾客迎面相遇。

  很严格是吧?但架不住有很多人就是不戴口罩。也许是买不到,也许就是不想带。

  确诊人数几万几万地往上长,你没法不害怕,然而你又没法不出门,所以只能把自己武装起来。在这里,你只能自己对自己负责。

  我们出门一定戴口罩,手上还要戴一次性手套,包里还要揣上消毒喷雾,就差戴护目镜了。如今翻看我们那段时间拍的照片,都戴着蓝手套,也算是疫情留给我们的时代印记。

  去超市买菜,我们会用两个纸袋套在一起装食物,这相当于给食物也戴了套。因为坐公交车的时候,你会把纸袋放在地上或是座位上,这就和外界产生了接触。

  顺便说一句,为了公交司机的安全,公交车的前半部分被封死,确保公交司机和乘客不发生接触。可公交车刷卡交钱的地方就在司机旁边,所以没办法,纽约的公交车就免费了。

  那段时间,出远门只能选择坐公交车,地铁是万万不敢坐了。从疫情暴发到我们离开美国,再没坐过一次地铁。

  把食物买回家,我们首先在门外把套在外面的纸袋扔掉。里面的纸袋没有接触外界,所以是干净的。

  手套自然也要摘下来扔掉。鞋就丢在门外,出门穿的衣服挂在门口,喷上酒精,等待着下一次出门。一般来说,我们一次会买足一周的食物,然后闭门瑟瑟发抖。

  02

  美国人的心怎么这么大?

  虽然我们谨小慎微地保护着自己,可架不住美国人越来越按捺不住寂寞。到了6月份,老美晒太阳的心蠢蠢欲动。电视里,迈阿密海滩上早已人头攒动,中央公园的草坪上也趴满了人,在阳光下炙烤。

  就这样捱到7月份,我们听到了一个让人又爱又怕的消息,纽约全面复工,饭店恢复堂食。

  如今国内全面开放,但很多人反馈说饭店的生意反而不好了。过去社会面清零的时候,人们还有安全感,愿意去饭店吃饭。如今彻底放开,反倒让人失去了安全感。

  然而当时的美国人不这样,随着开放堂食,纽约的餐馆瞬间爆满。那时候还不让在饭店里吃饭,要把桌子摆到街上。结果大街上乌压压全是人。

  有一点可以肯定,大多数美国人从未把病毒看作是最重要的事,他们也不会因为病毒肆虐而放弃自己的自由。更别说那些需要出门养家糊口的人。

  美国的各级政府也没有权力把人们圈在家里,相应地,政府也无法对防疫这件事彻底尽责。这是一种自我管理的传统,人们不会因为发生重大事件就彻底让渡权利,但这也要求人们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所以当社会开放之后,你见不到那种特别茫然和焦虑的状态,反而能感受到人们想要拥抱生活的热情。这或许会让人感觉很愚蠢,但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很强大。敢于独自面对风险,不怨天尤人。这正是被过度保护的人们所欠缺的东西。

  最终,我们逃离了纽约。在回来的飞机上,我看到很多人把自己包裹得像大白一样,他们甚至一路上不吃不喝。一种安全感油然而生,这才是我熟悉的人和事,我摘掉口罩,在飞机上放肆地呼吸。

  03

  安全并不是我们唯一的需求

  如今,我们也面临着开放的局面,但我相信,以我们的国民性格,选择保守谨慎的居多。这无所谓对错,只是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习得的不同活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安全并不是我们唯一的需求。

  十九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写过一本书叫做《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里面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世界的运转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不能只关注看得见的部分,而忽略看不见的部分。

  所以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疫情上面时,我们视线之外的人们可能正在承受着莫大生存压力,可能遭遇着本不必要的次生灾害。而如今貌似突如其来的放开,实则是那压力承受不住的结果。

  人活在世上,活的就是一个概率,这就像开车,速度太快会有危险,可速度太慢固然安全却全无效率。所以我们要在效率和安全中找到一个平衡,去承受必要的风险。

  如今,这风险来了,而我们则需要对自己负责。不要恐惧,因为我们无法回头,但要敬畏,相信科学,保护自己,拉开与风险的距离。

相关专题:美国,热帖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23 09:4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