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50年代 毛泽东为何提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京港台:2022-12-15 00:31| 来源:旧时楼台月 | 评论( 15 )  | 我来说几句


50年代 毛泽东为何提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956年10月25日,中央下达的一则文件中,首次出现了“上山下乡”的概念,就此揭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序幕。这场以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定居和劳动为主要议题的政治运动,前后持续了20多年,有近2000万“知青”参与到了运动之中。

  实际上早在1955年9月4日,毛泽东主席就曾在一篇文章中批示:“知识分子可以去广阔的农村工作,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那么毛泽东为何要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背后又蕴藏了哪些历史原因呢?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城市中小学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按照当时的教育比例来看,小学的发展比重明显过高,而高中等专业学校发展相对较少,进而导致大量毕业生无法继续升学,也没有适合的工作岗位。

  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人民日报》刊载了一则社论,倡导农村高小毕业生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并认为这是现行制度下解决出路的基本办法。而这篇社论也堪称“上山下乡”运动的源头,但随着城市升学就业问题日益加剧,也引发了一系列不可预见的社会问题。

  

  为了能够妥善解决毕业生不能升学的问题,刘少奇经过深入的社会调研之后,再一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只有农村和农业才是容纳毕业生和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刘少奇代表的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向知识青年发出了“下乡务农”的指示。

  “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专题)”爆发之后,又积压了1000多万初高中毕业生,他们就是后来多次被提及的“老三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知青上山下乡”重新被提上日程。1968年12月21日,在毛泽东的号召下掀起了一场“上山下乡”的热潮。

  

  事实上毛泽东之所以会发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口号,除了和解决国内问题有关之外,也和当时“中苏对立”的大形势有很大关系。“知青下乡”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防御”意义。

  在这种历史原因的促进下,毛泽东曾向全国发出多项备战指示,其中就包括“全民皆兵”、“备战备荒”等,极具历史意义和时代特色的名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全国各地的知青都纷纷加入“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了一支庞大的、具有生产和备战价值的“预备役”部队。

  当时,在校的初高中生和大量的毕业生,几乎全部前往农村参加劳动。从后来的相关报道中可以得知,在“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下,城市知青纷纷涌入农村,为农业建设贡献出了宝贵的青春。

  

  当然,“上山下乡”运动的根本意义,还在于打破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演变,继而为大面积培养“接班人”提供先决条件。其实早在建国之初,西方的一些国家就曾试图封锁和遏制新生的人民政权。

  毛泽东同志为了抵制西方的”阴谋,以及为了解决城市知识青年就业问题,以独具创新意义的政治智慧,发动了这场以城市初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上山下乡”运动。

  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有序的解决了国内外难题,即使也产生过一些“副作用”,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如今,重新回顾“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时,不难发现这场运动的爆发原因十分复杂,所造成的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相关专题:毛泽东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史海钩沉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3 20:1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