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人们诟病的不是解封,而是解封之前该准备得更好

京港台:2022-12-18 07:36| 来源:风声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人们诟病的不是解封,而是解封之前该准备得更好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这些天,“阳”几乎是舆论场中热度压倒一切的话题。随着感染高峰的到来,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含“阳”量持续攀升。在“阳性自晒”成了风潮的当下,有些情况也让人颇为焦心,如一堆人缺医少药,以至于出现“异地抢药”景象;如医疗系统全线紧绷,有些医护人员接连中招而人手紧缺。

  登上热搜的“五位养老院院长自述:抢不到抗原药品、拨不通急救电话、缺乏医疗应急预案;“买不到退烧药,乡村留守老人求助外地子女”等热门话题,更是令人揪心。

  部分老人处在“防护裸奔”状态,很难不让人忧心。眼下老年人感染人数呈几何级增加,大量农村老人更是缺少屏障,若许多老人只能赤手空拳地面对奥密克戎侵袭,这让本就脆弱的他们只会变得更加脆弱,“灾害链”也会旋即而至。

  不能将问题怪罪于解封

  要知道,老年人群体通常体质更弱、免疫力更差,感染后煎熬感会更加强烈,再加上很多老人都有基础疾病,病情可能也会因此加重,所以,连日来网上“阳过”“阳康”之类的梗满天飞,“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以至于有网友造出了“发阳光大”一词,调侃大家阳了之后的不良反应就是先发朋友圈光明正大地昭告天下。但很显然,

  这类轻松欢腾的氛围不属于老年人群体。

  也正因部分老人身陷求医买药的两难处境,叠加街头人流稀少、快递网点承压等情形,很多人将矛头对准了解封,将解除管控“封印”说成是以解决问题的名义制造出更多问题的罪魁,是解封将他们推向了“孤立无原”“药遥无期”的境地,是解封让人们现在都出不了门。

  这显然是偏颇之见。

  问题不是解封,而是解封前配套工作仍有不到位之处。

  不能因为出现了感染高峰,就否定解封。就算有些人讳认,事实也摆在那:解封对于我们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不得不”的问题。

  疫情犹如汛情,当洪水涨得太快、水位高出警戒线时,靠物理手段围堵注定堵不住,只能是开闸泄洪,那样才能避免堤堰溃塌——虽然会出现洪峰。疫情随着奥密克戎的传播而速度越来越快,靠严控已很难将它控制住;在这波疫情中,许多人就反映没出门也“阳”了。

  开闸是必选项。抛开病毒扩散速度来看,人们的心理承受阈值、公民的权利保障诉求和经济的恢复增长等需求,也都不得不“优化防控措施”了。

  不能因为解封给大众生活秩序带来了瞬时冲击,因为有些应对失措催生了无序局面,就怪罪于解封。

  疾控专家曾光也说了,造成疫情来势汹汹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把原因都归结于“放开”。

  我们需要的,是在前行中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退回到之前的严控状态。

  当然,这不是说,支持解封就等于要回避解封后出现的挑战与难题。正如北大(专题)法学院教授沈岿所说,

  认真对待防疫转型,不能过度“退位”和“失位”。退位和失位,用俗话说,就是躺平。

  在沈岿看来,防疫模式的改变,有可能减少在过去持续耗费的某些成本,但也会带来新的成本,这就是风险社会中的“风险-风险抵换”。

  这里面的新风险,最主要的就是老年人和患有基础疾病者生命健康所受到的冲击。

  若这种冲击没法被减缓,那沈岿说的两大成本——生命健康成本和政府-人民的互信成本,就会被抬高。

  所以,正视和消除新的风险,也是不容回避的议题。

  应对新风险,不是要重拾严密管控措施,而是要补上公共服务短板,织牢保障网络。

  打开泄洪渠很有必要,但同时也要设立防溺水提醒标志和配备救生圈。本质上,这是重新划定政府权责边界,要求其“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指要避免手伸得过长;有所为,是说要尽到应尽的兜底保障责任。

  人们不需要全权包办,但需要基础保障,所以权力不能越位,也不能失位。

  保障最弱势人群,需要公共保障归位

  如果说,解封体现的是“有所不为”,那不躺平对应的要求就是“有所为”。也就是说,要放开该放开的,保障该保障的,这二者当并行不悖。

  尤其优先保障的,是老年人和基础疾病患者群体的医疗救护资源与重症救助通道,不能让最脆弱的那批人处于“保障洼地”,更不能让他们处在无依之地。

  就眼下看,某些人诟病的其实不是解封,而是解封之前本该打好提前量,如今却给人以准备不够充分的既视感。

  比如,防疫物资抗原和药物等出现紧张,就连有些养老院都未能提前备药;有些地方120近乎被挤爆,致使有老人情况危急家属却打不进去……这多少暴露了些短板。鉴于解封后的感染高峰可以提前预见,此前严控已给打提前量留足了缓冲期,这类短板在前期就要及时补上。现在,那些养老院“猝不及防”的情形,多少让人有些猝不及防。

  既然短板已经浮现,那么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就箭在弦上。

  老人特别是乡村留守老人缺医少药,那就得在保障老人用药与就医的靶向上进行发力。别忘了,自从国家层面明确防疫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将保健康、防重症作为核心目标以来,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者就成了重点人群。张文宏前不久说,保护老年患者是应对第一波疫情流行高峰的重中之重;钟南山也称,青年人感染后重症率低,应把就诊资源给更加需要的老年人。而前两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提出“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换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

  值得注意的是,保障最弱势人群的用药就医资源,本质上也是要避免资源挤兑,将相对紧张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老年人和患基础疾病人群。这是个多环嵌套的“系统性工程”,加强防疫科普、保障药物供给、完善分级诊疗、优化应急预案等一个都不能少。

  从媒体报道可知,很多人一发烧就打120、就往医院跑,有的跟新冠恐慌有关,有的跟受错误的“新冠治疗吃药流程图”误导有关,更多的是因手头没药而跑去开药,而分诊转诊环节上的刚性约束不足,又导致分级诊疗服务网络的分流效应没有完全显现。

  因此,现在还得将许多工作做实做细,比如做好新冠科普的下沉和应对指南的普及,引导无症状和轻症人员居家治疗,比如从供给侧和配送端发力,努力保障防疫基本物资的末端供应,主动为特殊人群送上药物包;比如增强分级诊疗的刚性,让医疗资源配置能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进行更合理的分配……

  在这方面,香港(专题)等地的经验,如放开前加速推进老年人有效疫苗接种工作、给老年人送上药物包等,可资借鉴。如今国内很多地方也在“补课”,如部署加快老年人疫苗接种,减少重症几率;北京还调整了急救中心接听模式,先分类筛选重症患者再进行响应,多家医院也开设了“线上新冠问诊”项目,避免群众恐慌性地集中拨打120;海淀区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发放健康礼包,加强对老年人的药物保障;等等。

  这几天,官方做出部署,对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等新冠重点人群进行摸底,也是旨在增强资源配置的针对性。这说明,有些该做的工作终究得做。

  考虑到这波感染高峰离过去还要一阵子,那些兜底性保障的补足还得摁下加速键,让人们不用因为恐慌或缺药都扎堆跑去医院,让特殊人群可以更简便地获取医疗防护资源。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1 22:0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