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蒋华良学生: 老师久等不来我们很诧异 家里没人

京港台:2022-12-24 23:56| 来源:上观新闻 | 评论( 6 )  | 我来说几句


蒋华良学生: 老师久等不来我们很诧异 家里没人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蒋华良院士走得太突然了!”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蒋华良先生因突发心脏骤停,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点54分在上海逝世,终年57岁。

  “直到现在我都有点懵。”第一时间闻讯的蒋华良学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李洪林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12月23日下午,原定有一个蒋华良需要参加的线上会议,但久等不来。“我们觉得诧异,因为蒋老师特别守时,我们赶紧联系家属,后来得知他突发心脏骤停,当时正好家里没有人。”

  【他有个雅号“拼命三郎”,没有黑夜与白昼】

  家国情怀,这是采访中被提及的高频词。

  “华良离世的当天上午,还在参加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 VV116会议。这几年他为这件事消耗了太多心力,每次我碰到他都忍不住说,你太累了。”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据介绍,该新药已获得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的上市批准。在国内已完成1项三期临床试验,并正在开展2项临床试验。

  “我和华良认识20年,虽然他比我小一岁,但我经常说他是我事业的导师、人生的挚友。记得第一次见面,他意气风发,讲话很幽默。”徐华强说。2008年,时任上海药物所副所长的蒋华良一直力邀他到所里建立药靶中心,提升原创新药研发能力。当时,徐华强在美国的实验室处于上升势头,但他被蒋华良的诚意感动,决定每年到上海工作半年。“华良竭尽全力创造科研平台,使得我可以心无旁骛。”徐华强如今已全职加入上海药物所。

  “不论是禽流感还是新冠疫情,他都第一时间组织科研攻关,以此为己任,鞠躬尽瘁。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柳红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她与蒋华良团队合作,研发的另一款抗新冠病毒候选新药,已在国内启动临床二三期试验。

  “蒋老师曾经说过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在我眼里,他是侠之大者。酷爱科学,可以用来形容蒋老师,他有个雅号‘拼命三郎’,在他的研究中是没有黑夜与白昼的。我也很拼,所有人都觉得我很像他,那都是受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所影响。”李洪林说。他们两个都喜欢熬夜工作,只要一有好东西,比如最新科研进展,就忍不住半夜给对方发微信。

  【他的口头禅是“名徒出高师”,帮年轻人修改PPT】

  “听到消息后,我们大家都悲痛万分!真的不敢相信、不愿相信!”电话那头,柳红嗓子嘶哑,昨晚一夜未眠。

  蒋华良平时很忙,但只要有青年科学家来找他帮忙,他都会抽出时间。“很多青年学者申报项目或做展示的PPT都太专业,蒋老师经常以大同行角度帮着修改,真的是不遗余力、细致入微。柳红说。蒋华良一直走在科技前沿,总鼓励大家抓住科学的春天,“这么多年我跟着他学了很多东西,终身受益。”

  都说“名师出高徒”,但蒋华良的口头禅是“名徒出高师”,他认为学生成就了老师,他也非常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情况如数家珍。

  2004年9月,蒋华良担任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我博士后出站本来打算去药企工作,但蒋老师举贤不避亲,推荐直接聘任我为教授建设药学院。因为被蒋老师执着科学的精神感动,2008年我接受了这一教职。入职两年后,帮助学院申请到了上海市新药设计重点实验室。”李洪林说。

  “在学生中,蒋老师有着不怒自威的强大气场。接触久了,会发现他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为人正派,耿直率真,诚信仁义。”李洪林说。他家在农村,当时在上海购房拿出首付款并不容易,“蒋老师毫不犹豫借钱给我,让我先安家。”就在这个月初,他要出席一次重要会议,蒋华良还特地嘱咐他“记得穿西装,但不要打领带”。他的父亲最近住院,蒋华良还打电话来询问病情。

  【一碗苏州的面,被他写得活色生香】

  热爱生活,是采访中出现的另一个高频词。

  蒋华良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朵朵花开淡墨香”。他经常写一些随笔文章,富有文采。一碗苏州的面,就被他写得活色生香——“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吃三虾面的意境来哉!走石街、过石桥、穿石弄,游完整个老街,天空中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又有了点“烟雨江南”的景致了,为今天的三虾面增添了额外的味道。

  他喜欢书法。徐华强的办公室就挂着他的作品,“华强兄,请抓紧时间建立药物靶标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心,首当其冲的是把GPCR之工作做好……真正为祖国的新药事业作贡献。”这是徐华强回国不久,蒋华良写下的书法。去年,有感于这一目标实现,蒋华良再次写下:“衷心希望您带领队伍,取得更大成就。华良顿首辛丑年中秋节。”

  他不仅乒乓球打得好,还特别喜欢研究烧菜,“因为烧菜也是化学反应”。很多学生都受邀去过蒋华良家,吃过他烧的菜。蒋华良有一道拿手好菜——红烧肉,他主创的科普微视频《红烧肉中的美拉德反应》入选“中国科学院十大优秀科普微视频”。“我们华理食堂的红烧肉是出了名的,蒋老师每次来,都要带上好几份与家人分享。” 李洪林说。

  他多才多艺,有一绝“用英文唱越剧”,而且每次都是即兴表演,临场发挥,听者无不捧腹。

  今年9月26日,蒋华良院士转发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撰写的报道《徐华强:为做出原创新药,“不疯魔不成活”》。在那之前数月,他曾和记者相约采访:“好久不见了,疫情过后见面聊聊。”

  没想到,如今天人永隔,先生一路走好!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陆资讯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0 22:5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