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官方证实胡鑫宇自缢身亡,为什么又是青少年?

京港台:2023-2-2 19:34| 来源:谷雨星球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官方证实胡鑫宇自缢身亡,为什么又是青少年?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大家好,我是莎莫。

  今天心情有点沉重,从去年就牵动无数人心弦的江西15岁高中生胡鑫宇失踪案,终于有了定论。在上午的发布会上,官方证实其自缢身亡。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案发现场发现一只录音笔,对音频文件进行恢复后发现,其在两段音频中均清晰表达了自杀意愿。

  录音里说道(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音频属于摘录):

  「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不确定。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现在至少不会被发现,以后过了几天肯定还是会发现的,刚刚又不跳,哎,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10月14号17时40分)

  「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23时08分)

  

  ■胡鑫宇生前最后一次被拍到。为保护逝者以及家庭隐私,本人不会出现任何正面照。

  通报里也对胡鑫宇进行了心理侧写。

  经心理专家访谈、分析,结合其失踪前行为和写的笔记,认为「孤独,在意他人看法,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常有避世想法」。

  去年9月进入新学校后,因学习成绩不佳,社交压力、青春期冲动外,导致心理状态失衡,失眠,专注力差,自责痛苦、无力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进食出现困难,「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

  官方通报里并没有对其是否患抑郁症的判断,然而,根据种种描写不难推断,当时少年已经深陷抑郁的泥淖里。

  

  ■舅舅的采访

  自从胡鑫宇失踪以来,网络上的关注极高,也出现了种种猜测让人心惊胆战。在追索真相的几个月里,我又非常害怕真相真的是自杀。

  一个青少年要走向自杀,该经历过多少无眠的夜晚?为什么又没有人意识到他被囚在情绪的困境里呢?哪怕一个小小觉察,可能就能避免这场悲剧。

  创号第一天起,我们最为关注的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今天,我们也特别希望大家仔细读一读张进老师的这篇文章。

  他原本是资深媒体人,财新传媒创办人之一,后因深受抑郁症的困扰,开始帮助了无数同病相怜的家庭,创办了「渡过」,集合了抑郁症患者、家属、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开放社区和交流平台。

  我想,只有每个家长、教育者都有对于青春期的察觉,才能让悲剧少一些,再少一些。如同冰川思享号所说的那样:

  惋惜的是,对胡鑫宇死的关照和关注,哪怕有一点给到他生前,他可能都不会走向这一条路。

  

  ■胡鑫宇的笔记

  

  青少年抑郁

  比成年人更加复杂

  大家好,我是张进。

  先说一说我对青少年抑郁的观察。我所创立的“渡过”,是目前中国比较有影响力的抑郁互助社区和解决方案平台,自2018年以来,一直专注于青少年抑郁问题。

  根据我们三年来的实践,我判断,近年来中国青少年抑郁呈爆发性增长态势

  关于这方面的数据,去年(2020年)中科院心理所出了一个蓝皮书,提到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1成,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近4成。

  这个数据和我们渡过的观察是相吻合的。

  我可以侧面提供一些我们内部的数据:2017年以来,渡过读者自发组成了150多个社群,其中家长群就有50多个,增长飞速,近2万家长每天在群里讨论孩子的抑郁问题。

  

  ■调查来自上海教科院

  近三年来,超过3000个家庭参加过渡过各种疗愈活动;2019年我们开始做抑郁青少年社群,到现在已有十几个,聚集了2000多孩子。

  今年年初,渡过的孩子们自己做了一个公号,叫渡过青春号,半年时间,粉丝就突破了1万人。

  而且不仅发病人数多,发病年龄也提前了。

  2018年我们刚做青少年抑郁时,来的孩子大多是15岁以上的,后来越来越小,最小的7岁,为此我们夏天专门做过一次少年营。

  再就是症状复杂。青少年抑郁和成年人不一样。

  他们大脑、心理都在发育中,抑郁和成长中的问题交错在一起,有的还并发焦虑、双相、冲动控制障碍、进食障碍、体象障碍、物质成瘾依赖等等,是系统问题,处理起来比成年人更加复杂,需要寻找整体解决方案。

  

  

  

  再分析一下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成因。

  这方面著作很多,我不想重复书本上的结论,只说一下我个人的观察,不一定全面。

  一是病态的学业竞争。除了大家熟知的学习时长、课程难度、考试、课外班等等,我觉得更大的问题是攀比。

  孩子们不仅自己要学很多,还要比别人学得更多,这就叫“剧场效应”。为了看得更清楚,前排一个人站起来,后排的人跟着站起来,最后全场都站起来,搞得所有人都很累,最后结果却差不多。

  二是病态的人际关系。我发现,人际问题和青少年抑郁的关系越来越大。这包括家庭关系,待会我再讲;学校这一块,家校关系比以前紧张。当然这个问题很复杂,不能简单地怪谁,但不管怎么样,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扭曲,已经曲折地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再说同伴关系。现在学校里同学关系挺复杂,尤其很多女孩,她们的抑郁和闺蜜矛盾有很大关联。

  而且,随着家长介入许多,现在孩子们的同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被复杂的成人世界污染了。

  第三是孩子成长中的问题。很多孩子因为不快乐,特别爱思考人生。这不奇怪,因为快乐的时候光顾快乐了,不快乐才促人思考。但社会很复杂,而孩子比较纯洁,很多社会现象给他们带来很大冲击。

  我问过很多孩子,你们对学校最大的不满是什么?他们的回答是两个字:“功利”;我又问:你们对家长最大的不满是什么?他们回答又是两个字:“虚伪”。

  第四是生活方式问题,比如沉迷网络、作息紊乱、整天吃外卖、缺乏运动等等。还不是一般的缺乏运动,我特别感慨的是学校里气氛压抑。

  很多孩子告诉我,他们从早上7点钟进校门,傍晚五六点钟离校,整整一天坐牢似的,不让乱说乱动,不让“追跑打闹”,有时课间都不让下课桌。你想,小孩天性是活泼的,你却不让他追跑打闹,这绝对是造成抑郁高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社会的生存焦虑

  最终集中到青少年身上

  青少年的压力,合到一起,我觉得都可以归结为焦虑。

  而焦虑的本质是求而怕不得。

  谁都追求幸福,但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相比,对实现幸福途径的理解比较狭窄。很多人其实不是追求自己幸福,而是追求比别人更幸福,这就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焦虑。

  这不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不是个别学校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问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全社会的生存焦虑,一层层传递,最终集中到青少年身上,使得他们不幸成为整个社会转型及阶层变迁的痛苦的承担者。

  我观察,现在这一代小孩,整体生命活力下降,像弗洛伊德说的,力比多即内驱力不足。一个孩子跟我说,“这个世界已经不能让我着迷”,这很糟糕。我这么大岁数了,对很多新鲜事还很有兴趣,可是这个小孩却告诉我,他对这个世界已经不能着迷,觉得人生无意义。这是哀莫大于心死。

  以上是我对青少年抑郁爆发性增长原因的分析。

  

  那要怎么做呢?

  关于精神疾病疗愈,目前中国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医疗系统,另一个是心理咨询系统,我们就想用陪伴者来弥补当前社会功能的缺失,从而构建精神疾病疗愈第三系统——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首先做家长这一块。因为最先找我们的是家长,有一句话是“谁痛苦,谁改变”,小孩不上学,最痛苦的是家长,所以得让家长缓解自己的焦虑

  其次是提高认知。孩子抑郁有多方面因素,不是偶然的,不是短期突然抑郁的;要想孩子好起来,不能急,不能光想着用最快速度减少损失,一定要留出一个相对从容的时间和空间,欲速则不达。

  第三,我们跟家长说,先别忙着给孩子治疗,先把自己活好。父母死气沉沉、唉声叹气、悲观绝望,对孩子的打击是致命的,这才是孩子真正的焦虑源。

  第四,不要拼命想控制孩子,要给孩子们自由选择的空间。不要动不动就评判,要允许、接纳、肯定。说实话,很多家长自己都不知道,他们控制孩子,原因是自己处于焦虑之中。

  

  ■青春期女孩的焦虑更甚男孩

  

  

  

  家长之外

  让孩子有自救意识

  刚才说的是家长,再说说孩子这一块我们怎么做的。

  第一步先得让孩子愿意自救。用什么办法,能够让孩子们放下手机,拉开窗帘,走出家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尝试,比如,劝孩子们看病、吃药、做心理咨询、做团体辅导,效果都不好。

  后来我们启动了“青少年劳动成长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让他们一起干活,挣钱。

  为此我们专门创办了“渡过青春号”,从写稿到编辑到排版、美编、音频、视频、直播等等,全部由孩子们自己完成。慢慢的孩子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开始打开自己,状态激活了,愿意自救和求助。

  第二步,给孩子们安全感。抑郁的孩子安全感都很弱,把他们聚在一起,让他们能够表达,并互相看见。

  最早的时候,我们曾经给孩子们开“控诉大会”,当然这个名称不恰当,家长有意见,我们就改了。其实控诉不是目的,而是让他们敢于把内心多年积压的委屈宣泄出来,这就是疗愈。

  

  第三步,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问题和机遇都是同时存在的,要看见每个孩子,从他们存在的问题中,发现隐藏的资源,以此来设计个性化疗愈方案。

  把每个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不是急着单向改变他们,而让他们成为改变的主人,不能说教。要用各种方法,通过身体的体验和表达,让孩子们自己去悟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从而自己选择该怎么做。

  第四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人际链接的能量场,让他们学会寻求团体支持。有冲突没有关系,吵架、打架都没关系,因为冲突是相处的契机。在冲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拓展秩序。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重构认知系统,甚至修复创伤。

  当然,也会遇到很多挫折。

  这么多有压力的孩子聚在一起,有时候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一次,我们在海边做活动,一个孩子唱歌抢话筒没抢到,一个人赌气朝海里走,没人留意,幸亏海水湿到胸脯时,她怕了,自己走了回来,我们知道后吓得要命。

  还有一次在山里,一个孩子想跳山被拉住,说你这样就把渡过害了,孩子想了想就下来了。

  还有孩子一时情绪失控吃了药,赶紧送到医院去抢救等等。很多这样的事,好在有惊无险。

  此外是陪伴伦理问题,我们也特别小心。陪伴者和医生、咨询师不一样,有自己独特的伦理,这方面我们正在探索,比如如何保持边界,如何恰当介入对方生活等等。最起码的底线是不伤害。这方面,我们以自身能力为约束,以敬畏之心设边界,正慢慢规范起来。

  总体上,我们做的上述工作,概括为“生态疗愈”

  

  青少年抑郁非常复杂,光靠看病吃药、做心理咨询是不够的。

  这是社会性的压力,则更需要创造一个生态环境,形成能量场,涵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在人为模拟现实中,让孩子们自我疗愈和相互疗愈,最终找到自身价值,恢复生命活力。

  这就是我们近年来做的事情,艰难。虽然我们找到了方向,但远不能看到终点。我们会继续努力。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5-8 13:1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