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很多军阀娶的发妻,年龄都比自己大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民国军阀喜欢娶年轻漂亮的老婆,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我最近查询了民国知名军阀的正妻资料,发现大多数居然是老妻少夫的组合,也就是女大三抱金砖。
最大军阀蒋介石,出生于1887年,结婚于1901年,也就是结婚的时候蒋介石才14岁。
而蒋介石的发妻毛福梅,蒋经国生母,却出生于1882年,嫁给蒋介石的时候已经19岁了,足足大了蒋介石5岁,典型老妻少夫。
成亲时毛福梅已经是大姑娘了,落落大方,而蒋介石只是个刚进青春期不久的小屁孩,成亲那天作为新郎官却跑去和一帮男孩子抢鞭炮玩,洞房花烛夜的时候非要和爸妈一起睡。
就这,毛福梅依然要抢着嫁,因为先下手为强,再晚几年这样的男孩子又没了,而自己已经19岁了不能再拖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阎锡山,民国顶级大军阀,1883年出生,1897年完婚,结婚的时候年仅14岁。
但阎锡山的发妻徐竹青此时已经20岁了,足足大了阎锡山6岁。
吴佩孚,15岁结婚,发妻王氏18岁,大新郎3岁。
曹锟,17岁结婚,发妻郑氏19岁,大新郎2岁。
张作霖,21岁结婚,发妻赵春桂21岁,和新郎同岁。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啥这些军阀这么喜欢娶比自己年龄大的女孩子?
要知道以当时人们的眼光,14~16岁的女孩子才能被称之为妙龄女子,超过16岁就算大姑娘了,而这些军阀的发妻普遍18岁以上,张作霖的发妻嫁人时甚至已经21岁了,倒是十四五岁就结婚的男孩子挺多的。
并不是这些军阀喜欢年龄比自己大的女孩子,当这些军阀功成名就之后娶了很多姨太太,清一色都是年幼的妙龄女子,还娶了很多很多个。
所以很明显这些军阀是初婚的时候没办法才娶的。
再细究这些军阀的婚恋史,你会发现他们初婚的时候家庭都不怎么样,而发妻的家庭普遍更好一点,也就是全部都算是男高攀女下嫁了。
比如说蒋介石初婚的时候家里顶多算个中小地主,典型中产家庭,而发妻毛福梅的娘家虽然也是中产家庭,但明显比蒋家富一截。
阎锡山初婚的时候家里是一个经商为主的小地主,影响力不出村,中产家庭,大自己6岁的老婆徐竹青是大户人家的千金,有钱到徐竹青因身体问题生不出孩子,娘家直接从婢女中选拔妾过来帮生孩子。
吴佩孚初婚的时候家里是开杂货店的,最多勉强算中产家庭,发妻的娘家比自家有钱的多。
其余种种,皆是中产出身。
只有个例外是张作霖,为穷人出身。
张作霖21岁才结婚不是因为不想娶老婆,而是因为娶不到,家里一贫如洗,一直跟着母亲王氏四处流浪,靠卖肉包子为生。
17岁那年张作霖因欠人钱被人绑在树上用鞭子抽,满身的鞭子印,正好被赵春桂的父亲赵占元看见,赵占元心疼这个孩子,于是就出钱帮张作霖还了债务。
救下张作霖后赵占元本想走,但张作霖拉住了他,硬要认他做干爹,说以后要想办法报答他。
赵占元拒绝,但张作霖一路跟到了赵家,并天天来。
时间久了赵占元也就认了这个干儿子,并在长期的接触中看到了张作霖这个人非常机灵,有能力,是个人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接触4年后,赵占元决定把女儿嫁给张作霖,因为自家的女儿赵春桂已经21岁了还没找到满意的婆家。
虽然张作霖现在很穷,但这个人是个人才,有前途,而且21岁了还没结婚,自家女儿嫁过去了也算头婚的发妻。
张作霖自然一口答应,于是就这么结婚了。
赵家其实只能算个中产,并不算大户人家,但张家实在是太穷,所以是典型的下嫁。
婚后张作霖投了军,然后一路飞升,成为全国顶级大军阀,后面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
如果张作霖家不那么穷,但凡是个中产,那张作霖也会是十四五岁就结婚了,而娶的发妻估计会是富裕中产或大户人家的姑娘,但年龄是十八九岁甚至二十二十一,参考蒋介石的案例。
类似的事情还有蔡锷,刚才忘了说。
蔡锷家更穷,标准贫农家庭,父亲是走街串巷卖豆腐的。
4岁那年蔡锷和父亲一起在路边卖豆腐,正好碰到了刘家老爷刘辉阁,他看蔡锷长的眉清目秀,人机灵无比,就想和蔡锷的父亲结为亲家。
就这样,4岁的蔡锷成了刘家9岁姑娘刘长姑的未婚夫。
订婚后,刘家出钱让蔡锷在私塾读书,结果蔡锷13岁即考中秀才,然后刘家出钱让蔡锷去日本(专题)留学,这两笔学费都是蔡父根本出不起的。
所以说蔡锷实际上是刘家花钱培养的上门女婿,只是因为蔡锷太聪明,后来成了大才,于是才按女婿对待。
22岁那年蔡锷从日本留学归国,以当时民国的教育水平,蔡锷已经属于顶级的人才了。
当时很多人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后回国都会毁掉婚约,抵制旧式的包办婚姻,追求个人爱情自由,但蔡锷不,他依然按婚约迎娶大自己5岁的刘长姑,以报答刘家的栽培之恩。
结果刘长姑看不上蔡锷,嫌蔡锷家太穷。
此时的刘长姑已经27岁了,在民国十四五岁就婚嫁的习俗中那算绝对的老姑娘了,但刘长姑依然坚定的要求只嫁大户人家。
刘家同意这门婚事,认为蔡锷是难得的人才,结果新郎官和花轿都到门口了,刘长姑依然坚决不上花轿,放话说宁可死都不愿意嫁蔡锷。
左邻右舍都在看笑话,蔡锷和刘家都下不了台,这时候刘长姑的妹妹,19岁的小姨子直接掀开帘子坐上了花轿,解了燃眉之急。
这就是蔡锷原配刘森英,因这件事在婚后被蔡锷改名为刘侠贞,因为蔡锷认为她“既侠且贞”。
婚后7年,蔡锷当了省长。
婚后11年,蔡锷当上了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蔡锷和原配刘侠贞一直恩爱有加,对刘家也非常照拂,但如果刘长姑不是非大户公子不嫁,那蔡锷也是会小原配5岁的。
从以上大量的军阀真实成婚案例可以看出,民国时期似乎出现了严重的嫁人难问题,否则不至于这么多大姑娘拖过了黄金婚配年龄,最后不得不去抢那些小自己四五岁的小屁孩男人而且是下嫁,甚至还有像张作霖和蔡锷这种从贫农里选人才嫁的。
蔡锷的案例最离谱,女方家在蔡锷4岁时就把这个一穷二白的男孩子定下了,只是因为人长的好看又机灵。
很奇怪,为什么民国时期会嫁人难?难道民国时期严重的男少女多,男性大规模战死?
事实上并不是,民国时期是严重的男多女少,尤其是这些军阀年幼的那个年代,战死的人极少,而战乱引发的动荡中女性的死亡率其实还要高于男性,并且大量女性迫于生计沦为了娼妓,比如说1935年上海已经发展到每20名女性就有一个人是娼妓的地步了,进一步压缩了能嫁人的女性数量。
所以民国时期是典型的男多女少。
在男多女少的前提下,女性嫁人难,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这些拖到18~20岁才嫁人的女性都有一个要求,只嫁大户人家的公子。
最低要求也得是中产家庭,或者就是虽然家里穷,但极其优秀的顶级人才。
这样的男性不好找,数量不够,但找不到宁可不嫁,所以才拖到18~20岁还没嫁人。
当碰到了一个合适的,就算是蒋介石这种只有14岁的小毛孩,那也赶紧嫁了,不然又被别人抢了。
民国时期有句民谣非常流行,说的是:
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金满罐;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福寿至;女大五,赛老母;女大六,乐不够;女大七,笑嘻嘻;女大八,准发家;女大九,样样有;女大十,样样值。
也就是说这种女大男小的婚姻组合在民国是非常普遍的,民谣能写到女大十,说明当时一定真的有女大十的结婚案例出现。
就算男方14岁,女方也至少24岁了。
普遍性的女大男小,说明当时普遍性的出现了中产家庭的男性数量不够女性瓜分的情况。
但民国从总体上来看又是男多女少,大量的男性娶不到老婆,光棍率惊人。
解放后打土豪分的不止是土地,还有老婆,土豪家不仅姨太太多,甚至婢女也多,这些都分给了穷人当老婆,刚解放那会的光棍率是记载于多部史料上的,大的惊人。
为什么这些男人娶不到老婆,为什么很多女的拖到20岁不嫁也不愿意嫁给这种男人?
因为这种男人的财富情况是下图这样的,一贫如洗,瘦骨嶙峋。
换你是大户小姐或者是中产家庭的姑娘,你愿意嫁?
但实际上,上图中的那些男性并不算最底层的男性,因这些还算在城里有份正经工作,还能糊口,其实还是找得到老婆的,只是非常困难。
最底层的,完全不可能找得到老婆的男性,是这样的。
大量的饿死在街头。
下面这乌泱泱的抱着碗讨饭的儿童,女的还能靠身体或当奴婢勉强找条活路,如果是男性,那长大了基本肯定是找不到老婆的光棍,甚至能不能活到成年都不好说。
从以上案例我们总结下民国时期的婚嫁情况,那就是底层大量男性娶不到老婆,哪怕是按女的,活的这种标准也找不到老婆。而中层大量女性嫁不掉,总想上嫁但没那么多男性可以选,拖到老姑娘的时候被迫平嫁或下嫁,抢一个刚进入婚恋市场的中产男性嫁掉,这种情况普遍到最后出现了女大三如何如何,女大五如何如何的民谣。
等到了顶层的时候又不一样了,这些男性大面积的妻妾成群,姨太太到处都是。
造成这离谱现象的原因,我个人觉得是当时异常夸张的贫富分化。
贫富分化越夸张,女性嫁对人的收益就越大,嫁错人的风险就越大,最优解选择就是穷男肯定不嫁,中产男千挑万选最后拖不下去了再嫁,顶层男想方设法嫁但嫁不进去,而天天要给大太太请安受管教的旧式姨太太,中产的千金是肯定不愿主动当的。
最后的现象就是那些大军阀只有发家之后才娶的是年轻的姨太太,年幼初婚时父母之命都给安排了家境较好但年龄大的发妻,然后告诉他女大三抱金砖。
其实和现代社会城市中产剩女多,农村剩男多的情况已经有那么一点点像了,不过当时的贫富分化程度要远远大于现在。
当底层财富无穷小,以至于最后能大量饿死街头的时候,贫富之间的财富倍数会大到一个夸张的地步,现代社会无论如何也到不了那么离谱的贫富差距。
当然,贫富差距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民国的这种现象早晚会出现,只是程度很弱。
希望我们能尽量压制住贫富差距吧,贫富差距越小,这种现象就会越弱。
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