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艰难求职季:上海211男硕士吐槽均薪5500 ...

京港台:2023-3-1 19:27| 来源:狐瞰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艰难求职季:上海211男硕士吐槽均薪5500 ...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资料图:招聘会现场。

  去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1158万,再创新高。由于疫情因素影响叠加,今年毕业生正在迎来一个艰难的求职季。今天(3月1日),“211文科男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一事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的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

  上海211文科硕士吐槽招聘会均薪5500

  网友同情:真的活不下去

  据新闻晨报“021视频”官方微博3月1日报道,近日,上海举行多场面对高校毕业生的线下招聘会,某博主在参加完招聘会后,发布视频吐槽招聘会平均薪资5500元,引发众多网友讨论。

  

  视频截图

  据悉,这位博主是上海一所211大学的文科硕士,今年6月即将毕业,招聘会现场文科岗位少,给的薪资不符合预期,他当天准备了5份简历,最后一份都没发出去。

  这位211文科硕士的吐槽视频走红后,引发众多网友讨论。总体来说,大部分网友还是赞同其观点,认为5500的月薪的确低,“5500在上海活不下去”。

  “上海硕士5500确实低。别人求学这么多年,5500,谁受得了”

  “5500除非是编制内还差不多,要不然真的对于硕士很低”

  “5500在上海真的活不下去。一个211硕士毕业都在上海活不下去的话,比他更差学校的人怎么办呢?这绝对是薪资的问题!什么价格都涨,只有劳动者工资不涨!”

  “讲真,我们这里(河南)干客服的,不限学历工资都有4000,或者淘宝打包东西的工资都在3000以上。”

  也有网友客观分析说,现在的就业市场内卷严重,而且文科的确比理科差很多,刚工作不要眼高手低,可以先找个好平台。

  “文科确实没啥好机会,工资比IT理科的差很多很多。”

  “文科可能需要工作一段时间才能体现价值,别嫌低先找个好平台。”

  “内卷严重。全都去考研,学历贬值严重。现在的硕士相当于十几年前的本科。本科大概就是大专。”

  海龟女硕士,一年学费40万

  回国求职几个月零offer

  不仅国内高校毕业生现在找工作难,就连“海归(专题)”硕士回国就业也不容易。

  

  图片来源:网络

  近日,有一位家长妈妈在某社交平台发文称,女儿是悉尼大学研究生,学费每年40万元,可回国后仍然求职困难。

  具体情况是这样,她女儿本科是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金融专业,毕业后去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读金融专业研究生,一年的学费就要40万。可回国找了几个月的工作,国内那些世界500强国企的offer一个都没拿到。这位妈妈原本以为女儿会很有优势,结果却被狠狠打脸。

  悉尼大学成立于1850年,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大学之一。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44位,成为全球前1%的大学之一。

  大学生求职薪酬数据

  本科平均起薪5825元,硕士10113元

  中国青年报曾面向全国各大地区大学回收的2700份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超过20%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月薪可以过万。

  然而,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2022年7月,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为近10年中最高水平。

  2022年1月,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对东、中、西部地区19个省份的34所高校超2万人的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

  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受行业发展、劳动力供求关系,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生求职者如果一味追求高薪,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不必只纠结眼前的薪资,风物长宜放眼量,应该更关注长远的职业规划及发展。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人大代表:引导毕业生当高素质农民

  进入三月,春招市场日渐活跃,即将出走校园的大学生究竟该如何求职,宇宙的尽头真的只剩编制吗?专家学者、代表委员给出了不少建议。

  对备考人员而言,目前的公考扩招意味着更大的“上岸”希望,不少专家看来,一个越来越庞大的财政供养群体,长远来看并非好事。也有专家赞同年轻人进入体制内,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实现个人价值。

  

  视频截图:“不要满脑子‘央国政’”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大学生不要满脑子“央国政”(央企、国企、公务员)。“要想到我们现在有广阔市场,你去做一个有价值的小的科创企业,将来可能成为独角兽,既对社会做贡献,也会给自己带来非常美好的有挑战的人生。”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家勇表示,“考公热”愈演愈烈,是三年疫情背景下职业选择走向的阶段性特征。在疫情肆虐的日子里,体制内工作稳定可靠的优势凸显。但是,他认为,“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将体制内工作作为首选或单选,既不现实也不正常。体制内工作岗位数量毕竟有限,财政供养能力不是无限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生利者’而非‘食利者’。”

  江南大学副教授、教育政策博士田贤鹏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体制内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是有限的,如此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报名涌入势必会加剧进入体制内工作岗位的内卷化竞争。”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年轻人选择进入体制内是合理的。

  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表示,年轻人涌入体制,既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也反映出体制的重要性和吸引力在增加。“如果说下海和创业活动带动了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话,进体制和考公取向则体现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整合能力在加强。青年人竞相涌入体制,参与国家和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符合当前国家需要和关注重点,放在时代和国际背景下这种选择是合理的。”

  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企业界的人大代表也支招大学生就业。

  

  资料图

  据悉,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新川村党委书记张天任拟提交《关于引导大学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张天任表示,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引导高校毕业生入职高素质农民队伍,既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又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求。

相关专题:上海疫情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3 18:36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