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上海80后夫妻攒300万决定提前退休,网友吵翻天

京港台:2023-3-2 13:46| 来源:青年文摘 | 评论( 7 )  | 我来说几句


上海80后夫妻攒300万决定提前退休,网友吵翻天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不恋爱,不生孩子,疯狂搞钱……

  这届年轻人以为早已把自己包装得足够“无欲则刚”。

  没想到,近期一则小小新闻,就能让他们集体“破防”——

  上海本地的一对80后夫妻,在存到300万后,决定提前退休,父母也支持他们的决定。

  

  新闻一出,瞬间刷屏热搜。

  不少人在流下羡慕嫉妒恨的泪水的同时,小小的脑袋上也冒出了大大的问号:

  这么早就退休,存款赶得上通胀吗?

  只有这么多钱,花完了怎么办?

  没有小孩,老了生病了有钱治疗吗?

  …………

  这些问题的背后,折射出了现在年轻人渴望“早退”的同时,伴随的挥之不去的焦虑感。

  

  300万就退休,能行吗?

  80后、上海人、丁克、有房无贷、提前退休……一连串特色鲜明的标签,把这对夫妻拱上了风口浪尖。

  新闻主角陈女士今年33岁,曾经的工作是游戏设计师,她的丈夫43岁,以前做房地产。

  他们结婚十年了,一直没有生育孩子的打算,想享受二人世界的轻松生活。

  去年年底,两人双双失业。

  陈女士去找过工作,但应聘了好几家单位,对方都因为她没有孩子而婉拒。

  后来她跟丈夫一商量,反正两个人有车有房,没有孩子也没有房贷,还有300万存款,即使不上班,每个月通过理财和银行利息,也有一万块钱的收入,不如干脆“退休”。

  

  他们在B站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展示每日的花销数目。

  

  

  有人提出质疑:300万,就算不生孩子也不够!

  这对夫妻回答,虽然住在外环外,但有车有房无贷款,基本没有生活压力。

  重点是小两口双方各自只剩一位父母,都有养老金,夫妻俩既不用养孩子,也不用肩负赡养老人的重担。

  

  最关键的一条在于,选择“早退”后,两口子觉得紧绷的神经彻底得到放松,身体和灵魂都自由了:

  以后大早上不会被闹钟吵醒,睡眼惺忪、着急忙慌地往单位跑;

  再也不用工作一天累得精疲力尽,临睡前还要盯着手机,生怕错过客户和老板的信息;

  不用应付同事,拒绝无效社交,衣服裤子鞋子化妆品护肤品消费全都减少了。

  有更多的时间关心呵护自己的身体,拒绝外卖,自己动手健康饮食。

  也许物质并不富裕,但精神富足了,人也更快乐了。

  

  这则新闻一出,网友们议论纷纷,有羡慕这对夫妻的,也有担心300万不够支撑后半生的。

  

  

  其实,陈女士夫妇攒够钱就退休的选择,在当下并不是个例。

  豆瓣有一个22万人的小组“FIRE生活”,里面所有成员的目标都和陈女士一样:

  FIRE(th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movement ),意思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

  

  可尽管最初攒钱的目标是逃离工作带来的焦虑,组内还是不断有人陷入自我内耗:

  我就这点钱,能退休吗?

  月薪多少能FIRE?租房能FIRE吗?退休后还要不要做些零工?不工作没社保,生病怎么办?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对大多数靠着工资过日子的普通人而言,想要退休的愿望很美好,但面前好像还是阻碍重重。

  为此,这个小组甚至还独立出了一个6万多人的“穷人版”,旨在用最少的钱实现“35岁就退休”的理想。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攒够多少钱才能提前退休?

  

  普通人提前退休,要准备多少钱?

  陈女士夫妇的“早退”生活固然让人羡慕,但他们的前置条件,对很多人来说就是打拼的终点。

  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是,大多数人说不干就不干的底气,取决于他们的银行卡上到底有几位数。

  要是月月余额告急,又背着车贷房贷,那这个人恐怕巴不得工作到一百岁。

  毕竟“不干活,就没饭吃”才是最务实的人生哲学。

  换句话说,一条非常简单粗暴的通往提前退休的路径,就是有钱——

  至少要足够你过好下半辈子。

  

  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威廉·班根(William Bengen)提出了“4%原则”

  只要在退休第一年从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过4.2%,之后每年需要提取的金额=总额×(4%+通胀率),即使到过世,退休金都花不完。

  根据这个原则,按照你每年需要多少生活费,就可以计算出你要存到多少钱才能提前退休。

  美国还有一位30多岁就成功退休的工程师,开辟了一个名为Mr. Money Mustache的网站,专门分享如何早日退休的经验,目前已经有了超过3亿的浏览量。

  按照这位“英年早退”的大哥的说法,一个人啥时候能退休,实际上取决于他的储蓄率。

  他还给出了一个模型,输入你的年收入、年支出、年储蓄金额,就能计算出你能在多少年内美美退休。

  

  但这个模型略显粗糙的地方在于,它并不包含资产缩水、工资浮动等因素。

  而在实际情况中,即便这个模型是成立的,大多数人也存不下这么多钱。

  

  曾说着“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的窃·格瓦拉,不知道让多少试图35岁退休的年轻人找到了灵魂共鸣。

  只不过现实给了他们致命一击:

  不打工是不可能提前退休的,甚至只打工也不可能提前退休。

  因为花钱的地方永远在路上。

  同事朋友的婚礼份子钱、医院的挂号门诊费、咬牙送给亲戚小孩的红包,分分钟就把你的钱包掏空。

  而你涨工资的速度还有可能跑不过通货膨胀的速度。

  

  不少年轻人早早把目光转向投资理财,但不管是花花绿绿的K线图,还是满屏数字的基金组合,只要稍加研究就会发现:

  理财这事儿,绝对不简单。

  微博热搜排行榜上,#基金#上前十的次数比一些明星还多。

  点开一看,都是“心碎韭零后”的投资血泪史。

  

  毫不夸张地说,跟风涌入金融市场的年轻投资人中,有90%都做不到长期稳定盈利。

  “投资需谨慎”真不是一句鸡汤,而是无数前辈的血泪史。

  对大多数赚钱和理财能力都处于平均线上下的普通人来说,提前退休最需要做好的准备,就是放弃很多欲望。

  放弃社交,放弃生育,放弃豪宅,放弃美食,放弃化妆,甚至放弃大病医疗。

  然而当你节衣缩食、辛苦996,终于攒够了一笔可以让自己后半辈子躺着吃利息也能活下去的“退休本金”时,问题又来了:

  提前退休,真的有那么快乐吗?

  

  提前退休,真的快乐吗?

  打工人的烦恼,50%来源于工作,另外50%是因为不得不工作。

  改80遍还是“第一版最好”的PPT,办公室里为了升职加薪的钩心斗角,只会画饼的领导,早晚高峰地铁里的拥挤和汗臭味……

  每个职场人都曾畅想过不上班的生活,好像远离这些糟心的琐事,生命中剩下的就只有无尽的快乐。

  

  可真正过上极简退休生活的人,有时候还是会羡慕职场辛苦打拼的同龄人。

  我们之所以如此渴望提前退休,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休闲的时间早已比金钱更加可贵。

  我们此刻向往的,永远是此刻缺少的。无论是休闲放松,还是忙碌工作。

  早先一项美国的研究表明,退休的快乐可能在一年内比较明显,但到了六七年就会消磨殆尽,甚至退休还有可能让人增加精神低落的风险。

  另一项2017年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结论,短期退休对人没有任何明显的影响,但是,长期的退休生活会不利于心理健康。

  在人人都想退休的FIRE生活小组里,也有已经过上提前退休生活的人给后来者敲响警钟:

  旅游久了会烦,长期不社交生活乏味无聊,丧失自律快速发胖,收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低……

  

  抛开有关幸福度的讨论,对于赚钱能力一般的普通人而言,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深思:

  年轻时选择退休,中年时后悔了,还能重新步入职场吗?

  

  如今我们生活的社会,年轻人是主要掌握消费话语权的人。

  人多、能买,商业、科技乃至一切社会服务,都围着年轻人来讨好。

  35岁攒够300万固然已经可以过上不错的退休生活,但谁能预料到10年、20年后,远离社会、长期待在家中的我们,还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当然,没有谁能预料到未来会如何发展。

  享受当下或者继续打拼,都是个人的选择。

  从心出发,过好每一天,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只要脚踏实地,收获价值,都是最简单直接的充实。

相关专题:上海疫情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7-19 06:02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