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留给中医的阵地不多了

京港台:2023-3-10 21:44| 来源:老牌恶棍 | 评论( 14 )  | 我来说几句


留给中医的阵地不多了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跟朋友聊到人生伴侣的问题,不约而同地觉得三观的契合十分重要,但当谈到哪一项为优先考虑时,他的答案却让我有些意外,竟然是中医。

  他解释说:"立场、意识形态之类的东西对于咱们平头百姓的生活而言没什么绝对的影响,大不了闭口不谈即可,但一想到将来爸妈孩子可能会被捏着鼻子灌中药汤子,就不禁头皮发麻,与其到时爆发战争,不如提前预防。"

  这个角度虽然新奇,但也颇有道理,只是以"你信中医吗"为感情交往的开场白实在显得过于奇怪,至少从现实角度来说,“信与不信”仍是一个十分尖锐且容易引发矛盾的话题。

  然而即便如此,中医在主流医学界的逐渐式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也显而易见:在被现代医学攻克的领域,传统医学几乎找不到落脚点了,而随着这片领域的逐渐扩大,可以预见的是,后者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逼仄。

  疫情期间的种种现象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当新冠横扫全球,所有人束手无策时,那是中医露头的第一个高峰,什么某清瘟、某清感、某排毒汤纷纷宣称能起到预防作用,甚至我们还为此设立了中医药专班。

  而当疫苗问世之后,老中医们销声匿迹,直到新冠病毒变异,疫苗有效率持续下降,中医药又出来了,连带着还有多位"国士"级大佬站台,这段时间某清瘟几乎卖到脱销,也因此引发了多出闹剧。

  现如今全国已然放开,意味着我们承认消灭新冠对于现在的人类来说无法做到,如此一来,往后在这片蛮荒地带必然少不了中医们寸土必争的活跃身影。

  不过,见缝插针的本事再高,有一点却是有目共睹的:纵观疫情三年,在现代医学指导下的防控以及治疗才是绝对主流,虽然在诸多执行环节上昏招迭出,但其所发挥的作用仍是不言而喻的。

  反观一路绿灯的中医药则十分拉胯,这些年的表现用烂泥扶不上墙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可以说,即便没有中医,疫情的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甚至可能会更好。

  另外,这一切也得益于新媒体时代,它将这场大考置于放大镜下供数亿网民审视,在这种高强度、全方位的监控下,纤毫毕现,非典时期的“中医神话”再难复制。

  当然,说中医药在当今中国已沦为非主流,很多人并不会同意,因为在中国社会,其仍拥有着数量庞大的信徒与广阔市场,看不出有衰败的迹象,谁身边都能找出几个忠实的拥趸。

  换句话说,现代医学哪怕从1930年代起就开始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医学在医疗体系上的主导地位,但后者的群众基础依然十分深厚,需求量巨大。

  这不仅仅是科学教育与普及在力度和广度上的问题,传统社会的惯性也是重要原因。

  如果你曾与中医粉辩论过或者见识过类似的辩论就不难发现,“几千年”“经验”“智慧”“老祖宗”这几个词在对方言语中出现频率往往最高,这也很符合中医作为“经验医学”的定位。

  在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中,经验确实十分重要,甚至是安身立命之本,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有这样一段论述: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这里所说的“乡土社会”指的便是传统社会,而直到上世纪末的中国,这一痕迹依然十分浓重。崇古的思想促使人们对过往的经验深信不疑,以至于社会变革、沧海桑田都无法轻易扭转这一信仰,反而越是古训越会被奉为圭臬,这一切无疑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其次,排外心理也进一步阻碍了人们看待传统医学时应当抱有的理性。

  很多人说,要谈现代中国就不得不谈近代中国,这一点我是认同的,至少要了解如今的某些社会心态,近代的屈辱历史是无法回避的。

  从鸦片战争的彻底失败开始,中国人见识到了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以及自然科学的神奇作用,也明白了想要强大必须西化,但这种明显带着屈辱感的“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当时的人们所乐意接受的。

  伴随着民族主义的兴起,这种历史的屈辱感更是深深烙印在了中国人心中,哪怕已经过去一个多世纪,哪怕如今的中国已视西化为寻常,它却没有消逝在时间长河里,反而在人们反复的宣讲中,历久弥新。

  屈辱感会使自尊心爆棚,这当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咬牙切齿也会滋生排外心理,这从“中医”的名称便能看出来。

  现代意义上的“中医”一词并非自古有之,而是从民国时期才开始出现,甚至那时候都还不够流行,时人往往将其称作“旧医”,将西医称作“新医”,“中医”一词被广泛接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了。

  

  在一门普适的学科前加上国家名称或者族群名称,其地域性可见一斑,而医学一旦有了地域性,排外自是难以避免的。

  当然,在华夷之辩下,中国自古就是排外的,只是相对于工业革命后中西武器的天壤悬隔,此时的现代医学离第一次革命还有将近70年的时间,虽然其与传统医学已经悄然拉开了差距,但还没到船炮这种不变革就要亡国的地步。

  于是,中医成了那个“幸存者”,成了中国西化进程中为数不多完全保留下来的能代表中华民族正统的传统文化果实,小心呵护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由于优胜劣汰并不适用于这个领域,加上长年累计的庞大就业人数、市场利益与民族信仰,等到后来现代医学在中国生根发芽的时候,中医早已长成了参天森林。

  其实关于中西医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出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范畴,不是光靠科学教育与普及就能短时间内解决的,因为其不仅是认知上的差异,更是千百年来积攒的历史痕迹,它们就像一张罗织紧密的大网,兜住了整个社会,只能通过一代代人的更迭来慢慢松绑。

  但是,就像我前文所说的,作为传统医学,中医退出历史舞台只是早晚的事,因为留给他们的阵地真的已经不多了。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9 14:2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