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陆媒:敲错门就被枪杀?美国的枪支暴力有多恐怖

京港台:2023-4-26 09:20| 来源:译言 | 评论( 8 )  | 我来说几句


陆媒:敲错门就被枪杀?美国的枪支暴力有多恐怖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敲错门就被枪杀?因迷路误入他人车道被枪杀?

  在美国,枪支暴力是如此的普遍和随机,以致于一个小小的失误,都能让人大动肝火,擦枪走火。

  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网站,截至4月18日,美国2023年至少发生了163起大规模枪击事件,平均每天超过一起。

  仅4月的前17天,美国就发生了30多起大规模枪击事件。

  01

  离谱的枪击案件

  在两起不同的案件里,有两个人因为“小错误”而被枪击。

  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16岁的拉尔夫·亚尔被84岁的安德鲁·莱斯特击中头部。当时亚尔是来接他的弟弟们的,只不过认错了房子,敲错了门。

  也许是因为种族主义,所以84岁的白人决定射杀敲错门的黑人少年,但我们不能笃定如此。

  在纽约(专题)北部农村地区,20岁的凯琳·吉利斯被65岁的凯文·莫纳汉枪杀。当时她和朋友们迷路了,误入了莫纳汉的车道。正当她们掉头准备离开时,莫纳汉从车窗射出了两颗子弹。

  然而住在乡下,迷路是常有的事。也许信箱号码脱落了,也许卫星信号消失了,总之走错路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些车道中有一条是莫纳汉的,那后果会是什么呢?

  枪支暴力的增加让所有人都紧张不安。冲动、易怒、好战的情绪加剧了人们的恐慌,他们时刻警惕地盯着同行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枪支暴力现在已经成为美国儿童和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过去二十年枪击死亡人数总体增加的前提下,死于枪支的儿童人数在2019年至2021年激增,增幅高达50%。

  拜登曾经发问,“当孩子们不能无所顾忌地参加生日聚会时,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这些受害者不该就这样死去。人们不该惴惴不安地生活。

  02

  随时准备开枪

  枪支暴力专家表示,这些令人震惊的枪击案件体现出美国枪支文化的症结:先开枪,后发问。即便没碰到真正的威胁,他们也被赋予了开枪的权力。

  在美国,人们主要把枪支作为抵抗罪犯或者入侵者的自卫工具。

  但一些枪支暴力问题专家和枪支管制的倡导者表示,枪支的营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这种夹杂着恐惧的自我保护意识。

  “如果枪支行业反复告诉购买者,他们需要枪支的原因就是可以随时开枪,那么这就影响了他们购买枪支的心态。”

  也有专家表示,这种营销方式,实际上也归根于美国粗暴的个人主义文化。

  个人主义允许枪支营销,而营销又促进了个人主义。恐惧加速了枪支购买,而随着购买枪支的人越来越多,其他人也觉得需要武器……好像陷入了死循环的怪圈。

  可怕的是,这种“先开枪、后发问”的法律已经破坏和颠覆了某些州的自卫理念。当法律告诉人们,只要感觉到威胁,就可以开枪时,人们就会将日常情况误解为威胁,进而产生枪杀案件。

  也有枪支权利倡导者表示,法律不应该改变。负责任的枪支拥有者的权利不应该因为个别枪支拥有者的错误使用而受限制。

  然而,更多专家表示,是时候重新审视有关自卫的法律和相关的枪支文化了。

  03

  枪支监管不力

  新闻中经常出现此类大规模枪击事件,以至于民众对此的反应已经很熟悉:惊愕、愤怒、默许。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枪支暴力,但却很少得到政策制定者和媒体的关注。

  在高收入国家中,美国是枪支暴力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当枪支暴力发生时,创伤往往会向外扩散,从受害者、幸存者和亲人蔓延到整个社会。它对所有人都造成了心理伤害。

  当人们出门、工作、上学或者遛狗时,不用提醒、无需抗议,每个人都知道,枪声随时都可能响起,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带走自己或者亲人的生命。

  显然,可以通过限制枪支的使用来减少暴力和死亡。但美国的枪支实在太多,而对其的监管力度却不够。

  美国迫切需要启动重大改革,减少枪支总体数量,以改变现状。多年来,许多活动家一直在推动这一目标,但未获成功。

  枪支总会有的。那么,如何改变“先开枪,后发问”的观念呢?

  在芬兰、西班牙或加拿大(专题),很难想象会有人因为敲错门而被枪杀。美国人似乎格外“易怒”,尤其是当它与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沙文主义、恐同症、跨性别恐惧症和其他一些列仇恨的“理由”相互作用时,这种“毒性”就会更加强大。

  这种“冲动杀人”的观念太过庞大,太过根深蒂固,很难根治。至少——人们应该学会先不要杀死那些可能需要帮助的陌生人,而是问一句是否迷路了。

相关专题:美国,枪案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国际观察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5 04:03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