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因被叫“阿姨”生气,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

京港台:2023-7-8 09:03| 来源:法治日报 | 评论( 5 )  | 我来说几句


因被叫“阿姨”生气,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

  一女子因被服务员称呼“阿姨”而感到生气,

  拒不买单并向店家索赔2000元。

  据店家回应,

  该女子50岁左右,

  服务员只有20多岁,

  称呼其“阿姨”并不具有贬义。

  事后,

  通过派出所的介入和店家的道歉,

  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因被叫“阿姨”生气,

  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吗?

  被人以侮辱性绰号、言语称呼或伤害,

  出口伤人者该担何责?

  根据中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如果主张人身权益被损害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应当存在侵犯人身权益的行为,并具有严重精神损害的损害结果,且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

  另外,中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实践中,判定某种行为是否侵犯名誉权,一般结合公序良俗原则考察该行为是否导致对方遭受社会否定性评价。在该案例中,被称呼“阿姨”的女子50岁左右,服务员只有20多岁,称呼其“阿姨”符合社会大众的一般认知,并未违反公序良俗原则,更不会导致该女子遭受社会否定性评价,故而并不存在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于法无据。

  但若被人以侮辱性绰号、言语称呼或伤害,且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属于侵犯他人的人格利益,出口伤人者应依法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精神损害赔偿等民事侵权责任。若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该行为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可能面临拘留、罚款等处罚。若存在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还涉嫌构成刑事犯罪,将面临刑事处罚。

  律师提醒:

  若名誉权被侵犯,应当及时固定、搜集行为人实施侵犯名誉行为(如在朋友圈、微信群、微博等公共平台进行发布侮辱性言语等)和受到侵害(如因此事精神受到损害就医)等相关证明材料,通过向公安机关报案、民事诉讼及刑事自诉等途径,制止侵犯名誉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8-9 01:5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