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 繁體版 | 发布广告 |常用工具

高热40℃,心肝肾肺衰竭,多家医院已收到类似病例

京港台:2023-7-14 08:56| 来源:丁香园 | 评论( 2 )  | 我来说几句


高热40℃,心肝肾肺衰竭,多家医院已收到类似病例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入院高热、意识不清、氧饱急降……

  一位79岁的高龄患者被紧急送往急诊,经诊断,患者全身多器官系统受损: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横纹肌溶解、急性心肌损害、急性肝损害、急性肾功能衰竭、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医生紧急对患者进行各项抢救,然而,病情却仍在持续恶化。

  三天后,患者出现皮肤瘀斑,口腔、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严重,脱机困难;七天后,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

  如此进展迅速的疾病并非什么是罕见绝症,相反,恰恰是近期多地急诊的「常客」——热射病。

  今年5月,北京某医院收治了1名热射病患者,经医护人员36天的全力抢救,患者才最终出院;7 月 8~9日,台州某医院收治 4 名热射病患者;7月10日,泉州某医院1 天内便收治了2名热射病患者……

  一项诊断标准,反复修改30余年

  谈起热射病,人们最常联系到的通常是中暑。

  现代医学中,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和(或)剧烈运动一定时间后,吸热-产热-散热构成的热平衡被破坏,机体局部或全身热蓄积超过体温调节的代偿限度时发生的一组疾病,可表现为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情况危重者,可表现出多器官功能损害,例如热射病。

  但其实,关于中暑的分类与诊断分级,国际上却一直缺乏系统、明确的标准。

  例如,在《美国户外医学协会指南( 2019 )》中,中暑(heat illness)按照临床症状被分为 6 种类型:分别是热水肿、热皮疹、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和热射病 [2]。

  而在日本(专题)急诊医学协会公布的《中暑临床实践指南( 2015 )》中,为了避免过分执着于「意识障碍、体温 40℃ 以上、停止出汗」而低估病情程度,则将中暑(熱中症)由轻至重划分为 3 度。同时,出于传播考虑,对分类名称也都进行了简单化处理 [3]。

  

  图源:参考资料 4

  我国的中暑分级标准,更是从 1989 年到 2019 年,足足修改了 30 年之久。

  在 1989 年发布的《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中暑分为三个等级: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然而,这样的分类却并不实用。由于该诊断分级依靠核心温度的测定,但发病后却很难第一时间测得中暑患者的核心温度。因此,在诊断标准中过分强调体温,可能延误热射病的诊断和早期治疗。

  于是,在 2019 版《职业性中暑的诊断》中,将「先兆中暑」更名为「中暑先兆」,并规定中暑先兆不属于中暑诊断范畴,取消了严重程度分级,将中暑的诊断直接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图源:《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2019)》

  热射病专家宋青教授表示,诊断标准的修改实际是我们对热射病认识加深的体现。「这样的分类是希望大家意识到这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所以要在出现症状时就及时处理,阻止病情进一步加重。」

  2018 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急诊医护人员对热射病核心知识掌握程度有待提高。其中,诊断要点和救治要点的掌握比率最低,仅为 30.9% 和 13.3% [5]。

  高病死率背后的诊疗困境

  受累器官多、器官损伤重、病情恶化快、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这是宋青教授对热射病的描述。根据《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 版)》,经典型热射病(CHS)在夏季热浪期间的住院病死率为 14%~65%,ICU 患者病死率 >60%。

  然而,在识别和抢救热射病患者时,却困难重重。

  「通常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晕倒的病人,甚至身边也没有家属,这个时候根本没有办法采集到病史信息。」曾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的张元春说道,「对于昏迷的患者,只能根据天气情况和患者的体表温度初步怀疑患者是中暑,但并不能除外脑血管病发作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如果没有核心体温的测量,二者很难做出鉴别。」张元春补充道。

  研究显示,在发病现场,初步诊断中仅有 12.3% 的患者诊断为中暑或热射病。未诊断者大部分以症状性描述为主(如高热、恶心、呕吐等,未给出临床诊断或疑似诊断者)(64.5%),其次是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24.3%) [6]。

  由于热射病的疾病进展极快,一旦发生误诊,就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热射病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 版)》称,应尽量在 30 分钟内将直肠温度降至 39.0℃ 以下,2 小时内降至 38.5℃ 以下。降温时间越长,损伤程度越重,早期识别则显得尤为重要。

  「当一个病人存在热暴露史、并且出现意识改变时,我们要第一时间考虑到热射病的可能。而不是等到化验结果提示多功能器官衰竭后才开始处理。」宋青教授说道。

  六月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地区气温突破 41°C。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数据,7 月 6 日更是创下了全球平均气温历史新高。随着全球热岛效应和热浪的频繁出现,热射病患者也逐年增加。而这其中,老年人及儿童等脆弱人群更容易受到影响。

  

  7 月 10 日,陕西西安温度计实测地表温度超 50°C 图源:视觉中国

  6 月 21 日,针对夏季高温引发的健康问题,国家疾控局特别制定《高温热浪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指导公众进行科学防护,预防和降低高温热浪对人群的健康危害。其中,将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和户外作业人员归属于重点防护人群。

  针对重点人群,除做好一般防护外,还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避免极端环境下过度劳累。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病情严重应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推荐:美国打折网(21usDeal.com)    >>

        更多大千杂闻 文章    >>

【郑重声明】倍可亲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倍可亲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部分内容经社区和论坛转载,原作者未知,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及时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及时删除或更新作者。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5-10 15:2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